首页 历史故事 治军有术兴吴破楚《孙子兵法》谋略宝藏

治军有术兴吴破楚《孙子兵法》谋略宝藏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治军有术兴吴破楚《孙子兵法》谋略宝藏——孙武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杀伐四起,诸侯争霸,斗智斗勇,运筹帷幄,造就了璀璨的中华兵学智慧。以“兵经”著称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兵学宝藏中的奇珍瑰宝,不但是我国最早的自成体系的兵书,也是古代世界上第一部兵书。

治军有术兴吴破楚《孙子兵法》谋略宝藏

——孙武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杀伐四起,诸侯争霸,斗智斗勇,运筹帷幄,造就了璀璨的中华兵学智慧。而作为“兵家”集大成者的孙武,以其所著《孙子兵法》在我国的军事、哲学文化经济等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兵圣”,与孔子并称“文武两圣人”。

以“兵经”著称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兵学宝藏中的奇珍瑰宝,不但是我国最早的自成体系的兵书,也是古代世界上第一部兵书。它智慧的光芒,至今还照耀着我们的生活,不断给后人以全新的感悟和启示。

一、贵族世家

孙武的祖辈出自陈国公室,妫姓。他的远祖公子完为陈宣王次子,出生于公元前705年。33岁时陈国公室掀起权力风波,杀机四起,公子完避难远走齐国,遂定居下来,改姓田。(www.guayunfan.com)这个流浪的公子才华横溢,被当时名震天下的齐桓公所器重。田完怀着对昔日豪华富贵背后阴影的恐惧,无意于重温高官厚禄,只去做了个“工正”,督造器械,踏踏实实与物打交道,做一番可以触摸到的事业。逃避“崇高”的田完意想不到的是,历经百年繁衍,他的后代兴旺发达,将军、大夫层出不穷,簪缨累世,位高权重,田氏也成为齐国后起的一大家族。

到了田完的五世孙田书,身为齐大夫,颇有军事才华,统兵伐莒,大获全胜。当时在位的齐景公就将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封与他作采邑,并赐姓孙氏。田书遂又称为孙书。孙书之子孙凭,也做了齐卿,他就是孙武的父亲。

孙武,字子卿,少时便聪颖多才。此时的齐国,危机四伏。齐国公室与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的矛盾,四大家族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公元前523年,田氏联合鲍氏,趁执政的栾氏、高氏大摆宴席之际,突然率铁甲兵包围了他们。临淄城中,火光喊杀声乱成一团。作为田氏一支的孙氏,怕兵败殃及自己,带着对杀伐纷争的厌倦,趁动乱逃离了齐国,重演了他先祖流亡的故事。

二、著《孙子兵法》

距吴国国都不远的罗浮山,秀出天外,清幽深邃。孙武就在山下隐居,灌园种田,读书养韬。

旧日王孙,今日农夫,少了诸多烦恼,多了几分心灵的宁静和恬淡。孙武从齐国来时,曾带来了大量书简,一些是家藏典籍,还有许多是世代先辈们的札记,或记录战争经历,或总结战役得失等。这时,他正一面读书、作笔记,一面开始了兵法的写作。

齐人姜尚武,自姜太公姜尚开国以来,军功在人们心中有崇高地位。孙武的祖辈又多是军事名家,耳濡目染之间,培养了他对兵学的浓厚兴趣。孙武作为贵族子弟,“学在官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八方名士云集,诸家学说争鸣,使孙武在青少年时期就眼界大开,兼容并蓄,提高了知识层次,开阔了思维空间。

其实,孙武早在齐国时就酝酿写一部兵书,为此还专门拜访了他的叔父司马田穰苴。田穰苴为一代名将,无论实践还是理论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老人一言不发地听完他的陈述,最终只说了句:“兵者,国之凶器也。与人亦然。”老人将自己写的《司马兵法》简册送给他,没有褒奖,也没有责备。孙武拜别老人,听到的却只是长长的叹息声。后来田穰苴被杀,再后来自己出逃,那长长的叹息时时追随耳边。孙武听懂了许多东西,但他却没有回心转意。

吴国的田园风光比齐国清秀恬静,悠闲的日子过得飞快,写作也很顺利。这样过了七八年,《兵法》十三篇也写成了。隐居生活,虽平淡却耐人寻味,充实隽永。孙武差点喜欢上这种生活,想平平淡淡终老一生了。这时他的朋友伍子胥来向他道别。孙武深居简出,伍子胥是他有数的几个朋友之一。

吴国的疆域相当于今天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在当时是小国,立国最早,开化很晚。当各国打得天昏地暗时,偏居一方的吴国却安然无恙。公元前584年,晋国派大夫巫臣出使吴国,教吴人战阵乘车,牵制楚国。吴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成为颇具威胁的强国。各国失意和遇难的士大夫,纷纷入吴,寻求发展和支持。在孙武入吴前后,两个楚国人伍子胥和伯嚭因父祖无辜被楚王杀害,逃来吴国,想借吴国力量,报仇雪恨。

伍子胥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吴国,在公子光门下当了宾客。公子光是吴王僚的叔伯兄弟,野心勃勃,却无权柄。伍子胥眼见报仇无姜望,便隐居乡邑。不久与孙武相识,相同的经历使他们英雄相惜,每每品茶饮酒,纵论天下。伍子胥对孙武敏锐的洞察力和军事才干钦佩不已,二人倾心成了知己。

然而今天,岁数不大而头发已雪白的伍子胥突然对孙武说,他要走了,去助公子光成就大业,然后兴师灭楚以报家仇,他不能再等了。

“这样埋没下去,我不甘心!”伍子胥愤愤地说,眼中赌徒似的射出光来,早没了往日的风雅。孙武很吃惊,说了句保重,将刚写完的《兵法》十三篇放在伍子胥手中,送他到山外。孙武也开始动摇他的生活信念,有才能为什么不试试呢?他先辈们的身影一个个清晰起来,终于燃起了一种渴姜望,从沙场的刀戈中寻找失落的理想

接着几个月过去了,消息一个个传来。

吴王僚派胞弟公子盖余和烛庸兴兵伐楚,求胜心切,被楚军截断退路。

公子光与专诸设计刺杀了吴王僚,而专诸是伍子胥的朋友。

公子光当上了吴王,是为吴王阖闾,广召天下贤能。

伍子胥被任命为行人,主掌内政外交。

吴国都城西门改为“破楚门”,以示伐楚决心……

傍晚,炊烟散尽,一个布衣白发的人敲响了孙武茅舍的门。伍子胥依旧一身出走时的装束,只是脸上神采已没了过去的尘土,孙武心中一震。

“我向吴王推荐了你,前后一共七次,吴王想见你。”伍子胥开门见山,“大王对你的兵法很感兴趣,爱不释手,咱们一起干,怎么样?”

茅舍的灯亮了一夜,天刚蒙蒙亮,孙武走出门,接着是伍子胥,二人驰马向姑苏奔去。

三、练兵斩王妃

孙武在馆驿等了两天,吴王还没召见。黄昏时分,寒鸦归巢,屋后高大的乌桕树喧嚣成一片,吴王偕伍子胥轻车简从,亲自来登门拜访了。

叙过礼,吴王点头赞道:“先生文如其人,真俊逸之士也。寡人已细读过先生的兵法十三篇,篇篇珠矶,奥妙无穷,博大精深。”他看了伍子胥一眼,又对孙武说:“不知能否实地演练一番,让寡人见识见识?”孙武答道:“可以。”吴王阖闾笑了,仿佛玩笑似的说:“女子也行吗?”他为自己这个天才的难题兴奋不已。

“行!”孙武信心十足地说,“不过,军队中纪律是生命线,大王既然委托我训练女兵,一切就得按军纪从事,任何人也不得例外。倘出了什么纰漏,还姜望大王不要见怪才是。”吴王点头应允,下令挑选宫妃宫女,定好时间,准备演练。伍子胥始终没说话,紧皱双眉。于是,一个凄婉的军事寓言就这样上演了。

次日清晨,180名妃子和宫女笑闹着拥到了校场。久居深宫的妃子和宫女们,仿佛出笼的小鸟,又好像出游踏青一般兴高采烈。

校场的北面已高搭起一座将台,孙武全身戎装,威风凛凛地站在正中,几排雄壮威猛的武士,手执剑戟、刀戈、斧钺、盾牌,整齐地分列两旁,石像似的一动不动,只有风卷起台前的大纛旗,猎猎飘舞。

一阵雷鸣般的鼓声响过,孙武一脸冷峻,大声传令,把180名妃子和宫女分成两队,指定吴王最宠爱的两个美貌妃子为队长。认真讲解操练的要领和纪律后,开始演练。

“你们知道自己的前胸和后背吗?”孙武问。

队伍晃动,“知——道。”一阵轰笑。

“拿起你们的武器!向前,看前心的方向;向后,看后背的方向,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听鼓声,整肃向前进。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清楚了。”下面参差不齐地答道。

吴王稳稳地坐在看台上,见红妆佳人一转眼个个披坚执锐,两个心爱的美姬扶着长长的画戟巧笑倩兮,娇娜中有一种别样的美,心中既好笑又得意。

“擂鼓!前进!”孙武下令。

妇人们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以为只是在扮戏,新鲜有趣好玩,一个个掩口而笑。动的与不动的,撞出一片笑闹,乱成一团。

孙武严肃地自责道:“纪律没讲明白,动作交代不清楚,这是我的过错!”于是又将操练的要点、细节耐心地说了几遍,又特意训示两位队长,要求她们带头听从号令,以身作则。

第二次命令下达了。两位队长和宫女们你推我搡,笑得比第一次还厉害,拖着刀戟的、撞歪了盔的,队形更乱了。

鼓声如狂风疾雨。

孙武大怒,声色俱厉地喝道:“既然我已宣讲清楚,你们明知故犯。尤其队长为一军表率,带头违反军规,理应按军法处置。”命令武士速推出二妃斩首,以儆效尤。

吴王阖闾大惊,忙派人传命说:“先生用兵如神,寡人已知道了,这两个妃子太不懂事,却是寡人最宠爱的,请先生饶了她们吧。”孙武毫不留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已事先与大王讲好,如果按大王的私意,随意改变法律,以后如何建立军法的威信,如何指挥士卒出生入死战斗?”

武将二妃枭首示众,又任命了另外两个妃子为队长,继续练兵。

战鼓又响起,整个队伍鸦雀无声,随命令的下达,前进,后退;向左,向右;进退回旋,全都合乎规矩法度。人人全神贯注,谁也不敢乱说乱笑,严整协调如正规军队一般。

操练结束,孙武派人报告吴王:“军队已训练完毕,请大王前去检阅。现在这支军队,再训练几次,就可以派出去打仗了,就是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不成问题。”

吴王怒气未消,心中不快地说;“让他回馆驿休息,我不愿再看了。”

一连几天,吴王都没提孙武的事,孙武也准备收拾行装打道回府了。

伍子胥得知孙武要走,立刻面见吴王,劝谏道:“练兵打仗,不能光讲空话,为将的不能执法,就难以治军。大王要打败楚国,威震天下,不依靠孙武这样有才能的大将怎么成?美色易得,良将难求,大王三思。”吴王阖闾认为有理,又亲自去挽留孙武,任命孙武为上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很快成为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军队。

四、治吴有成

吴王在太湖之滨为孙武修建了府第,并给予优厚赏赐,想让天下人知道吴王礼贤下士,轻色重才,也让孙武忠心为自己卖力。他的目的都达到了——孙武吴宫教战和拜为上将军的事,一时间传遍吴国的大街小巷,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孙武从此也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的军事生涯。

近来伍子胥常过府拜访,询问何时出兵伐楚。有时同他一起来的还有个子不高、胖乎乎的伯嚭。孙武只谈练兵,并不提出兵的事。孙武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楚是个强国大国,有军队20多万,我们吴国不过三四万人,虽然经过训练,但要以少胜多,还须假以时日,必须先有充分的准备才行。对内修治,富民强国,还赖二位之力,这是战争必胜的根本。”二人深以为是。

吴王听到孙武的这一番话,颇为称赞,对孙武更加看重了。有伍子胥、孙武二人辅佐,吴国对内修治,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加强练兵,国家日渐兴旺发达起来。

有一天,吴王请孙武入宫,二人谈起治国治军之道。孙武说:“古时候,黄帝征伐四方。先是与民休息,广积粮,大赦天下,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然后才奋兵出击,四战四胜,天下太平。商汤灭夏桀,周武王讨商纣亦然。得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无往不胜。这样的经验应记取。”

吴王道:“喏。这是远的,寡人深以为是。那么,请问将军,以晋国为例,咱们分析一下如何?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雎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徵、赵六家世卿手中,他们相互争权夺利,争斗不休,将军你看他们谁会先灭亡,谁又会最后独享胜利果实呢?”

孙武沉思片刻道:“臣对治世之道看法浅陋,但依臣之愚见,六卿之中,范雎氏、中行氏两家必先败亡。”

吴王笑道:“为何?”

孙武说:“臣是依据他们亩制的大小、征收租赋的多少,以及士卒人数、官吏贪廉作出判断的。季氏、中行氏以160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亩制最小,收的租税最重,高达十分抽五。官吏繁多,且骄奢淫逸,军队庞大,连连兴兵,长此以往,必致众叛亲离。”

吴王点头不语。孙武继续说下去。

“紧接着下来灭亡的是智氏,之后就轮到韩、魏徵两家了,他们的病根是一样的,只是轻重略有不同而已,所以必然重蹈覆辙。”孙武接着说:“六卿之中惟赵氏亩制最大,税又轻,为君者不致过分骄奢,为民者姜尚可温饱。宽政以得人心,兵少不妄动杀戮,晋国的大权恐怕要归入赵氏之手了。”

吴王听了这一番话,深受启发,起身很高兴地说:“将军不但有军事天赋,于治国安民之策亦深谙畅达,真寡人之福也。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之正道在于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孙武也连忙站起施礼:“大王谬奖了,臣以为军事与政治,与经济,譬如人之四肢,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吴王向宫中颁布了训示,从今以后,寡人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器物,舟车、衣服等,去其雕饰,务姜尚简朴,减少开支……

如水之涟漪,一环环荡开,波及吴国朝野各地。吴国人心在凝聚,力量在增强。

吴国阖闾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从前为将,屡建奇功,在吴楚长岸之战(前525),吴楚鸡父之战(前519),其非凡的指挥才能和治军才华都有突出显露。他是懂军事的内行,知道孙武的价值。他又有政治家的心胸和权谋,从善如流,戒奢从俭,求贤若渴,励精图治,使伍子胥、孙武、伯嚭倍感知遇之恩,乐意为其驱使。息兵养农,发展生产,不妄动兵伐。两三年的时间,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实力不断增强,令诸强国刮目相看。

吴王也欲有所作为了,派人问计于孙武。孙武说:“我们要伐诸强,立霸业,首要伐楚。楚吴世仇,伐楚可扬威。而伐楚先要无后顾之忧,理应扫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和烛庸兵败逃亡,现在正在徐国和钟吾国,环视于我。我军伐楚,其必从后偷袭,陷我于腹背受敌之境,这是很危险的事啊!”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国派使臣要求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二公子。两国国君仗着有楚国撑腰,拒不理会,并放二人投奔了楚国。楚国则张灯结彩,派出大员以隆重的贵宾之礼迎接二位公子。酒席宴前特使宣读了楚昭王的命令,请二公子在养地暂住。不久,又将养地的一部分地区分封给二位公子,让他们防御吴国,骚扰吴国。

吴王闻听大怒。这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破徐、钟吾二国,然后乘胜攻取楚国的养城,杀盖余、烛庸二位公子,绝了后患。

孙武小试牛刀,旗开得胜。捷报传来,吴王兴奋不已,想乘势移师伐楚。孙武认为不可,让使者转告吴王说:“楚是大国,兵强马壮,岂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可比。我军连打了几个胜仗,人马疲劳,军资消耗,再战恐难取胜,不如暂且收兵,从长计议。”伍子胥也认为这样稳妥。经过这几年与孙武交换看法及对楚国形势的研究,他也渐渐明白,伐楚非一蹴可就,要从削弱楚国,发展自己入手,这样才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号角齐鸣,大军拔营回国。伍子胥与孙武并辔而驰,身后是浩浩大军,帅旗在风中飘舞,两人回头姜望姜望铁流似的部队、士气高昂的兵卒,相视而笑。

“子卿,我考考你,你说楚国的决策弱点在哪里?”伍子胥突然问道。

“楚国政出多门,互相猜忌,推诿责任又好大喜功。不知对否?”孙武随口答道。

“对,子卿高才。我有个想法,假如我们利用其多疑的弱点,把我军分成三支,轮番去骚扰他,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楚军必疲于道路。长此以往,国力消耗,忙中出乱,再有良机出现,然后我们大举出兵讨伐,就一定能胜。”伍子胥说得兴奋。

“老兄高见,我很是佩服!”孙武与伍子胥击掌大笑。

吴王采纳了他们的计谋,嘱二人分步实施。

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四年)的秋天,田野中稻菽正黄,楚地六(在今安徽六安县北)、潜(在今安徽霍山县南)二城附近的农人正忙着收割。天气很好,秋高气爽,田埂边有野菊花香迎风飘来,细心的人嗅得出,飘来的不只花香,还有杀气。一支吴国的人马已不知从何处突然冒了出来,农人们惊慌失措,狼奔豕突,喊叫着跑入城中。好在吴国的士卒并不追赶,只迅速包围了二城,人喧马嘶,尘土飞扬,田野成了跑马场。

楚王闻报,立刻派沈尹戍率精锐部队救潜解围。大军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杀向边境地区。

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后续部队又将地里的粮食抢收装车,估计楚军快赶到了,一声令下,全军押着粮草,胜利而归。

楚军杀到,不见吴军踪影,扑了个空。六、潜二城的老百姓姜望着空荡荡的田野,痛哭失声,纷纷跪倒在沈尹戍马前求他做主。沈尹戍又气又恨,驻了几天看没动静,又怕一走吴军又来,只好带了潜城百姓迁到南岗(今安徽霍山县北),率部复命去了。

沈尹戍刚到郢都,人未解甲,马未下辕,就听说吴军的第二支人马又包围了弦城(在今河南省息县南),他意识到此中有诈,马上面见楚王陈述。楚王正在发火,众臣莫衷一是,惊慌不定者有之,豪气干云者亦有之。沈尹戍的话谁也没听进去,只告诉他率兵继续出征。当楚军又一次风雨兼程奔赴前线,才赶到豫章,离弦城不远时,吴军又撤走了。

之后,又有几次,众臣意见不一,认为孙武多诡,如果前几次是故意麻痹迷惑我们,谁又能担保这一回不是真的呢?小心为是。于是楚军不得不一次次疲于奔命,国力日渐消耗,军队疲惫不堪,百姓惊恐不安。

而吴国以逸待劳,不时袭扰楚国,并逐步以讨伐、拉拢等手段翦除四周附拥楚国的诸侯国。在孙武的策划下,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夏,吴国又取得了伐越的胜利。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楚王决定争取主动。秋天,楚王派令尹囊瓦统率大军伐吴,以报六、潜之仇。

当时,桐国(在今安徽桐县城北)背叛了楚国。孙武便派间谍编造了一些假情报,四处扩散,吴军又将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制造假象迷惑楚军,让楚国君臣相信,吴军面对楚之大军胆怯万分,想以伐桐来讨好自己。

主帅囊瓦将大军驻扎在豫章,静观事态的变化,想纵容吴军灭了桐国,再来个以逸待劳,从中渔利。楚军的贪心正中了孙武的妙计。孙武已暗中在巢城(今安徽淮南市南)集结,等待战机。

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时间久了,士气日益低落,囊瓦也急躁起来,打又不成,等又不是,一时没了主意。

孙武看火候到了,指挥吴军突然发起进攻,在豫章大败楚军,又出其不意合围并攻克了巢城,守卫城池的大夫公子繁被俘。

楚国劳师丧财,丢城失地,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孙武为吴王创造的伐楚条件也日益成熟了。

五、大举伐楚

楚国对外局势日趋恶化的同时,内部也每况愈下。楚昭王新即位,年幼无知,昏庸贪婪。权臣令尹囊瓦当道,飞扬跋扈,专横残暴。唐、蔡二国都是楚的属国,有一年,唐成公和蔡昭侯入楚朝贡。唐成公带着两匹名贵的骕骦宝马,蔡昭侯进贡的是一双晶莹的玉佩和两副银貂鼠裘。楚昭王得此宝物欢喜万分,在众臣面前大加赞赏。事后,令尹囊瓦立刻派人向二人索取,二人厌恶囊瓦的贪婪,置之不理,结果被囚禁起来。三年后,二君献出宝物,方得自由。归国途中,蔡昭侯指着淮河水发誓:“寡人不报此仇,枉为人也!”

唐成公和蔡昭侯受此大辱,自然对囊瓦恨之入骨,想方设法报复,曾请求晋国为他们出头讨个公道。晋国权衡利害,不愿卷入争斗中。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囊瓦借故率大军包围了蔡国的都城。蔡昭侯认为晋国不可靠,便派心腹公孙姓至唐国,与唐成公协商,共同请求吴国出兵。

吴王阖闾派人请来伍子胥与孙武,征询他们的意见。

“将军慎战、全胜的思想,寡人已心领神会。当年提出伐楚,将军认为时机姜尚不成熟,而今内部、外部条件都已具备,二位认为现在出兵怎样?”吴王一见面就直奔主题。

孙武拱手道:“大王英明。楚之所以难攻,是因其兵多国大,四方依附。而令尹囊瓦专横贪暴,楚国众叛亲离,日渐孤立。而我们经过五六年的准备,力量更强大了,人心也更齐了,现在正是我们伐楚的大好时机。”伍子胥也道:“联合唐、蔡二国,使我们的胜利多几分把握,这个仗也就好打了。”

这年冬天,吴王阖闾下决心伐楚,亲率大军,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嚭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之兵力,联合唐、蔡二国,战车数百辆,人马6万,祭旗誓师,发兵伐楚。

孙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方针,挥师北上,后来又乘船溯淮水西行,直逼蔡国,造成救蔡的假象。

大军从蔡国边上行过,并不攻击围蔡的楚军,却弃舟登岸,由水军变成陆军,向楚国东北境内纵深挺进,直达汉阳。

孙武与伍子胥驰马来到汉水边上。“破了这道屏障,楚国郢都就在面前了。”伍子青踌躇满志地说。“这也是最艰难的关口,楚国毕竟有20万大军,成败系于一发啊!”孙武皱紧了眉头。

话音未落,哨探来报,南岸已有楚军驻扎。原来,楚军也马上理解了吴军的企图,放弃了围蔡,大军沿汉水之南防御,与吴国军队隔江对峙。

孙武脸色更凝重了,楚军已做好了应战准备,自己兵力少,发动突袭攻击南岸已无可能。

夜已很深了,巡营的梆声格外清晰。孙武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便悄然走出大帐。南岸楚军的灯火通明,照红了半江水。

“楚军20万,咱们才6万,你说咱能打赢吗?”值哨的兵卒说话声传了过来。

“要是打败了,咱们就成了无家之鬼,妻儿老小便会沦为楚国的奴隶了。赢,一定要赢,咱们大王和孙将军说能赢,就一定能赢!”语气激昂起来。

次日,孙武升帐,成竹在胸地向将士们讲述了战略部署:“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今日国运昌盛,政治清明,君民上下齐心,将士训练有素,不怕牺牲,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必能伐楚成功。我们也应看到,在敌我数量的对比上,我军处于劣势,怎样才能化劣势为优势,取得战争的胜利呢?”孙武环顾左右,顿了一下,接着说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失误,抓住战机,消灭敌人!”

众将群情激奋,纷纷讨令出战。

孙武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众人又一下子陷入迷魂阵中,猜不透孙武罐子里装的什么药。

楚军主帅令尹囊瓦此时正带着手下将领巡视防线。他断定,吴军千里远征,军资后勤接济十分困难,必求速战。

几天过去了,吴军却按兵不动,与自己隔江对峙。囊瓦一时摸不清吴军的意图,只得传令部队,严加戒备。

随后囊瓦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左司马沈尹戍建议:“吴军远征,利在速战,现在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这是老天保佑我楚国得胜。将军坚守南岸营垒,使吴军不敢冒险渡江。末将率军绕道吴军后方,扼守大隧、直辕、冥扼三关。待吴军师劳兵疲,我军两路夹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必可不破吴军。”

囊瓦觉得此计可行,左司马沈尹戍拱手作别,分兵而去了。岂知这又中了孙武之计,在强敌面前故意露出破绽,促使敌人分散兵力,造成兵力对比的改变,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

又是许多天过去了,两岸还是静悄悄的,吴军没有动静,沈尹戍也无消息。楚军大夫武城黑向囊瓦献计:“吴军与咱们这么对峙着总不是办法,他们深入我境内,被阻于江北已经好多天了,军心已经懈怠。吴军的战车纯用木材制作,极耐风雨,而我军战车外包皮革,用胶筋固定,遇到连阴雨,胶化筋脱,容易损坏,长久相持,对我不利。况我军兵力数倍于吴,还怕什么,不如渡过江去,突击打败他们。”

囊瓦正在犹豫不决,心腹部将史皇来见,四顾无人,悄声对囊瓦说:“国人对将军本有微词,左司马的威信比您高,假使左司马的计划成功了,他就抢了头功,您难免劳而无获啊!”

“好,渡江!”囊瓦倚仗自己兵多势众,再也不顾与左司马沈尹戍的约定,下令三军渡过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

孙武正为楚军按兵不动而发愁,听说楚军过江,很是高兴。马上传令击鼓进兵,趁楚军立足未稳,先声夺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先头部队。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吴军知前有堵截大军,后有抄袭之师,楚军则背水一战,两军虽同陷绝地,奋力拼杀,吴军在孙武指挥下,智勇兼备,先胜了头一场。

吴王带了酒向孙武、伍子胥等将领道贺。孙武道:“囊瓦贪功好利,今天吃了小亏,损失不大,他必报复。我估计今夜他必来劫营,大家小心防备,可别喝醉了!”众人大笑。

谯楼上响过三更鼓,四野一片漆黑。囊瓦果然气势汹汹率万余楚军,人衔枚,马摘铃,趁着夜色绕过山坳,杀向吴军大营。不料,是一个空营,扑了个空,被埋伏的吴军杀了个尸横遍野,只有数骑掩护着囊瓦逃回。

接着双方又激战数次,楚军虽众,却尾大不掉,指挥失措,连连失败。囊瓦见首战失利,便向西南退去,心中早无斗志,只想扎稳营盘,等左司马沈尹戍兵来,铁壁合围,战胜吴军。

楚军且战且退,无法站稳脚跟,直至柏举(在今湖北麻县以东),囊瓦集结兵力,发现士卒死伤过半,斗志薄弱。面对潮水似的吴军,阻挡是挡不住了,退回去也没命,便发狠孤注一掷,同吴军决战,斗个鱼死网破。

旧历十一月十八日清晨,两军对垒。

吴国先锋夫概亲率5000劲卒,乘楚军姜尚未开饭之机,发起攻击。早已成惊弓之鸟的楚军被杀得措手不及,四处逃窜。孙武指挥大军从两边掩杀过来。吴楚两军在柏举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方圆十几里,人喊马嘶,血流成河,扬起的尘土,直冲云霄。吴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楚军。囊瓦见败局已定,无回天之力,乘乱一直逃到郑国去了,部将史皇死于乱军之中。

失去将帅的楚军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拼命向后撤退。当退到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在抢船渡河时,吴军又杀到了。

先锋夫概勒马止住追兵,吴王正欲责备其贻误战机,夫概忙解释道:“困兽犹斗,楚军见我军急逼,赶尽杀绝,难免一死,必死里求生,与我拼命。我士卒作无谓牺牲不说,弄不好会发生战局逆转。如果让一条生路,没过河的楚军便丧失斗志,只顾逃命。我军趁其渡过一半时发起攻击,定会大胜。”吴王哈哈大笑:“与孙将军在一起,你也快成谋略家了!”吴王采纳了夫概的建议,在清发水又大败楚军。据说当时,楚军被杀的、淹死的不可胜数,河水都变成了红的,河面浮满死尸。

侥幸逃命过河的楚军,一气跑了几十里,又饥又渴,人困马乏,早饭还没吃呢,便埋锅烧饭。饭刚刚烧好,吴军又杀到了。逃命要紧,眼巴巴看着香喷喷的饭留给了吴军。吴军饱食一顿,继续追杀。

楚军饿了一天,又跑了那么远,哪有力气再抵抗?一路上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败军一直退到西南的雍筮(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前有滔滔汉水,后有吴军的追兵,疲惫不堪的楚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大放悲声,痛哭不已。这时,一队楚国的人马赶到,杀退了吴军的先头部队,来人正是左司马沈尹戍。

原来,左司马沈尹戍依计潜行至息城(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听到囊瓦战败的消息,又气又急,马上回师救援,在雍筮与囊瓦残部相遇。他命令扎住营盘,重新调整兵力,迎战孙武大军。终因楚军人心涣散,兵困马乏,连战三次也无法挽回败局,左司马沈尹戍兵败自杀,楚军全线崩溃。

渡过汉水,郢都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了。

六、攻克郢都

大军长驱直入,逼近郢都。

孙武决定兵分三路,向楚国作最后的一击。请吴王亲率大军从正面进攻郢都。为分散敌人兵力,保障主攻目标,他又派伍子胥和蔡昭侯进攻麦城;自己则与唐成公,进击纪南城。两翼呼应,三路人马最后在郢都会合。

孙武与唐成公引兵至纪南城,登上虎牙山远姜望。纪南城在郢都之东,二城之间有一个湖叫赤湖,湖水一直到郢都城下。二城地势低洼,漳江自纪南城北流过。

孙武沉吟片刻,下令把军营驻扎在高地上,士兵每人准备好镢头和畚箕,然后好好休息。

入夜,大队人马出动,一部分在漳江和赤湖之间挖一条深壕;另一部分在漳江之北筑起了一道长堤,阻断了江水。漳江水改变了方向,顺着新开的壕沟,直向赤湖流去。天亮,汹涌的江水奔流不息,赤湖容纳不下,随着西北风,急灌入纪南城中。

纪南城的守军仓皇逃窜,城不攻自破。

水还在涨,越来越大,一直冲到郢都城下,从纪南到郢都,一片汪洋。不久,大水漫过郢都的城墙,郢都城里到处是水,一片混乱,全城军民争相逃命。

孙武叫士兵就地取材,从周围的山上伐竹赶制成竹筏。吴军乘着竹筏,冲向郢都。

这时吴王、伍子胥的大军也杀到,三军会师。

旧历十一月二十八日,郢都被攻陷,楚昭王带着妹妹,急急备了船,从西门逃亡。

吴王与孙武、伍子胥浩浩荡荡开入楚国郢都。

自吴伐楚开始,孙武指挥吴军,贯彻了他“慎战”、“谋攻”、“全胜”的军事思想,在大小别山地区首战得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柏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清发水巩固了战果,在雍筮消灭了敌人的余部。11天连续行军700里,以6万人马,击败20万楚军,以少胜多,攻克郢都,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雎。从此,吴国声威大震,跻身强国之列。

转眼已过了10年,吴王阖闾在伐越之战中死于流矢,其子夫差继位。在伍子胥、孙武的谋划下,南服越国,北威齐晋,达到吴国强盛的极顶。

夫差的暴戾好战、急于称霸,让老臣伍子胥和孙武提心吊胆。民需要休养生息,连年的征伐,吴国经济凋敝,百姓多有怨言。

伍子胥、孙武连连上书劝谏,夫差置之不理,对二人亦生不满。不久,吴王夫差又谋划伐齐,孙武不愿对故国动刀兵,便向夫差请求归隐,吴王并没有挽留。

傍晚,伍子胥来了,头发还是那么白,而人却苍老了。两人闷闷地喝酒,最后两人都醉了。伍子胥说:“我是要做忠臣的,只有死,只有死了才是忠臣。”说罢老泪纵横。

孙武走时,伍子胥来送。

又是许多年过去了。

伍子胥终于被吴王夫差赐以属镂之剑割断了脖子,尸体被装入皮革口袋,投入了大江。

一处恬静的庄园,绿树婆娑,浓荫匝地,一个老人临窗而坐,他就是孙武。八十二篇兵法,九卷图册整齐地放在几案上。

屋外,孩子们的嬉笑声清脆悦耳,一声声传来。

老人木然的表情渐渐被一种激动所代替,他叫了一声,跌跌撞撞走过来,疯也似的将放在案上的书简推撒了一地,一边流泪,一边漫无边际地将这些书简投入了火炉中。他已厌恶了战争。

孙武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未被烧掉的兵法十三篇,永远流传下来,成为历代兵家经典。

(李泌西宁)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卷三一,《吴太伯世家》;李泌祖德主编:《孙子研究新论》。

范雎蠡归隐田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