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国为上谋略次之全旅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卒

全国为上谋略次之全旅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卒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谋略家们把“全胜”看做是谋略决策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或境界。“全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避免实力直接对抗的条件下,完整地实现既定目标。“全胜”的谋略思想,就是要研究如何在不付代价或少付代价的条件下,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全胜”的另一层含义,是敌方在不被击破,不遭破坏的情况下,完整地屈服于我方的意志。“因”,依凭,根据。

1.“全胜”——谋略的最高目标或境界

任何谋略,都追求实现一定的目标,谋略目标的确定,是谋略决策中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谋略家们把“全胜”看做是谋略决策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或境界。

“全胜”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在避免实力直接对抗的条件下,完整地实现既定目标。孙子所说的“屈人之兵而非战”,老子所说的“善战者弗与”,鬼谷子所说的“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等等,都是这个意思。谋略既是智能的对抗活动,又是实力的对抗活动,而实力的直接对抗,其结果往往是一方即使获胜,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全胜”的谋略思想,就是要研究如何在不付代价或少付代价的条件下,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

“全胜”的另一层含义,是敌方在不被击破,不遭破坏的情况下,完整地屈服于我方的意志。孙子所说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陈亮所说的“敌已惧则兵不必用”,“不必用而用之则劳”,都体现了这种主张。在完整地实现谋略的目标的前提下,既保全自己,又保全对方,这种谋略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为只有己方的保全,被破坏的对方还可能养精蓄锐,伺机报复。这样,在自己现实的保全中,就隐藏着今后难以保全的危险,只有单方的保全,只是暂时的保全。另外,任何谋略目标的实现,都表现为从对方身上获取既定的利益,而对方的被破坏,往往会不利于己方获取利益。

当然,获取“全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不等于说什么事情也不用干敌人就会自动投降。欲获“全胜”,就要充分调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力量,运用“伐谋”和“伐交”等各种手段,对敌人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使敌人充分意识到一旦开战必败无疑,从而丧失进行抵抗的意志。具体来说,要想达成“不战屈人”的“全胜”目标,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要有战则必胜的力量;第二,要有在战争不可避免时敢于使用力量的决心和意志;第三,敌方对前二条也确信无疑。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

《老子·六十八章》

注:①士:武士,兵卒的带头人。这里实指统帅。②与:对斗,即厮杀搏斗。

译:善于当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事搏斗。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鬼谷子·摩篇》

注:①不争、不费:指不直接发生激烈的对抗,不花费物力、财力,便能战胜对手。

译:主持军事、领兵打仗,总是胜利,但往往并不经过激烈的对抗,也不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百姓不知道为什么服从、和顺,也不感到畏惧,天下人称之为“神明”。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始计》

注:①因利:指根据情况是否有利。“因”,依凭,根据。②权:权变。

译: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制定权变计谋。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注:①顿,通钝,挫折。

译: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军屈服而不用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无需硬攻,灭亡敌国而不需久战,务求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受挫,而可以获得完整的胜利,这是以谋制敌的法则。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

注:①全国:全人之国,使敌国屈服而又使之保持完整。②卒:部队编制单位,百人为卒。③伍: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译:一般说来,用兵的法则是,完整地降服敌国为上策,攻破敌国在其次;完整地降服一军敌军为上策,击破一军在其次;完整地降服一旅敌军为上策,击破一旅在其次;完整地降服一卒敌军为上策,击破一卒在其次;完整地降服一伍敌军为上策,击破一伍在其次。因此,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需战斗而使敌军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六韬·发启》

译:获得完全的胜利而不需战斗,出动大军而没有遭受损失,这种谋略方法与天地鬼神相通,微妙啊,微妙!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六韬·军势》

译:善于作战的人,不会等待敌人摆好阵势,善于消除祸患的人,在祸患还未形成时就给以治理,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在无形中获得胜利。最高明的战争是不用与敌人交战。

庙战者帝,神化者王。所谓庙战者,法天道也;神化者法四时也。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夫战而不胜者,非鼓之日也,素行无刑久矣。

《淮南子·兵略训》

注:①庙战:朝廷所拟定的作战方案。也指不举兵而在朝廷上谋划便可使敌归附。②神化:神妙的变化。③内政治:内政得到治理。

译:通过谋划而不用打仗就能使敌人归附的能够称帝,具有神妙变化的人可以称王。所说的庙战,是效法天道的规律;所说的神化,是取法四季的变化。在境内修治政治,而远方的人仰慕他的德行;在无需发动战争中制服对方取胜,而诸侯信服他的威力,是因为内政得到治理。……战争没有打胜,不是在于陈兵击鼓之日,而是平素行事长久没有法规造成的。

赵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注:①状:文体的一种,用于下对上叙述事情。②兵:军队。③全:完整,齐全。

译:赵充国给国君写了一份呈状,说:“我听说帝王的军队,把自己的保全看做是获得了胜利。因此,他们看重谋略而看轻发动战争。打一百次仗,即使赢了一百次,也不是最好的取胜方法。所以,要先做好不被敌战胜的准备,以便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谋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乃用兵之下也。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设应》

注:①图难于易:从平常简单中看出大问题。②为大于细:从细小情节中看到大趋势。③先谋后用:先计算准备而后用兵。④刑于无刑:这两个刑都作动词,即用刑罚。意为刑罚能在不用刑罚中显示出来。⑤师徒:阵势。⑥强弩:远射的弓箭。⑦布:传播。信:信用、诚实。⑧身冲矢石:在流矢中冲锋在前。⑨争胜一时:争夺胜利只在一时一隅。⑩成败未分:成败还不能分清楚。

译:从平常简单中看出大问题,从细小情节中看到大趋势,先计算准备而后用兵,刑罚在不用刑罚中体现出来,这是聪明的用兵方法;两军排开阵势,战马交错奔驰,从远处射来的箭刚飞来,近处的短兵器也相互接触,乘着自己的威力传播信用诚实,使敌人处境危急,这是有才能的用兵方法;在流矢中冲锋在前,只在一时一隅里争夺胜利,成败还不能确定,我伤敌死,这是用兵的下策。

征有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师,善之善者也。夫太公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用战伐。用计谋者,荒惑敌国之主,阴遣img99臣以事之,尤之以巫祝使其重鬼神也,重其采色文",使其贱粜而易之,贵粜其菽粟,使空其仓廪,遗之美好,使荣其志,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楼,竭其财,疲其力,移其心,易其性,使变更谣俗,侈暴骄恣而无圣人之教,爱人而与官,无功而与爵,未劳而赏,喜则释罪,怒则妄杀,法居而自顺,令出而不行,信蓍龟、卜筮、鬼神、祷祠,谗谀谄佞,奇伎货财行于门户,其所谓是者,皆所谓非也,皆是离君臣之际,塞忠谠之路,然后淫之以色,玩之以利,娱之以乐,养之以味,以信为欺,以不信为信,以诈为忠,以不忠为忠,诤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居草野,以小人居廊庙,急令暴刑,人不堪命。所谓未战以阴谋经之,其国可破矣,以兵纵之,其君可掳,其国可毁,其城可拔,其众可溃。

(唐)李筌:《太白阴经·术有阴谋篇》

注:①荒惑:放纵蛊惑。②粜:卖出。

译:征讨敌人百战百胜,不是高手中的高手,不如不打仗就能使敌军屈服,这才是强手中的强手。姜太公兵法中的上策是谋略胜敌,中策是因人就事制敌,用战争去征服敌国是下策。使用计谋,放纵蛊惑敌国之君,暗地里派遣下臣侍奉他,尤其是让巫医庙祝去使他敬重鬼神,使他看重华丽的饰物,设法使他不珍惜谷物而贱卖与人,同时抬高粮价,让他卖空粮仓,赠送他美好的东西,从而满足他的虚荣心,派去能工巧匠,让他们大兴土木,竖起高楼危宇,耗尽其财力,浪费其精力,动摇其心志,改变其秉性,变更旧有的风习,使他贪图享乐、奢侈残暴、骄横放纵而缺少礼教,按自己的喜好随意封官,无功晋爵,不劳受赏,高兴时就任意赦免罪犯,发怒时滥杀无辜,无法度而习以为常,令出不行,专事迷信之事,信蓍龟、卜筮、鬼神、祷祠、小人佞臣,行贿受贿,舞女歌妓往来于门户之间,他们所称道的,其实是邪恶的,都是在离间君臣的关系,堵塞忠言之路。然后,用美色引诱他,用小利拉拢他,用歌舞取悦他,用美女满足他,使他把真诚当做欺诈,把欺诈当做忠诚,把奸狡当做忠良,把变节当做忠心,这样,真正进忠言的处死,阿谀奉承的受赏,把忠良之士放逐穷乡僻壤,把奸诈小人抬上高位,急令暴行人们无法承受。这就是所谓兵不血刃,阴谋算计,国必灭亡,派兵攻打,就能抓获其国君,毁灭其国家,占领其城池,击溃其军队。

善用兵者,识用不用之宜,而后能以全争于天下矣。夫战久胜则兵不可用,敌已惧则兵不必用。不可用而用之则挫,不必用而用之则劳。劳且挫则敌人反得乘其弊而覆之,上损国家之灵,下亏一身之名。一跌之后,前功尽弃其为患也可胜道哉!是故智者戒之也。

(宋)陈亮:《陈亮集》

注:①全:完整地保全自己。②胜:尽,全部。

译:善于用兵的人,只有把握用兵或不用兵的时机,然后才能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上争胜于天下。经过长期作战才取得胜利的军队不能连续使用它,敌人已经畏惧我们,就不必用兵。不能使用的部队而强行使用它,就会遭受挫折,不必使用力量而非要使用力量,就会疲劳。疲劳加上挫折,就使敌人能抓住我们的弱点而消灭我们,其结果是上损国家的英杰之才,下玷污自己的一世英名。一败之后,前功尽弃,它所造成的灾难数不胜数啊!因此,谋略家应该以此为戒。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三十六计·借刀杀人》

注:①损:《周易》卦名之一,意思是讲“损”与“益”相互转化。

译: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还不明朗,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根据“损”卦的“损下益上”原理进行推演计算。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厌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战国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注:①塞:障,用土垒墙以隔断与邻国的来往。相当于边防城墙。

译:秦国向周国借路去攻打韩国,周王怕借路给秦国会得罪韩国,不借路给秦国又会得罪秦国。史厌对周王说:“你为什么不派人对韩公叔说:‘秦国敢于越过邻国去讨伐攻打韩国,是相信东周。您为什么不送一块土地给周国,让周国派遣重要使节到楚国呢?(若那样)秦国必定会生疑问而不相信周国,这样,韩国就不会被攻打了。’又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一块土地给周国,想以这种方法来让秦国怀疑周国。我不敢不受。’秦国一定没有办法让周国不接受这块土地,这样,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接受了秦国的要求。(两方都不会得罪)”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师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对曰:“寡君之无使也,使其三臣丙也、术也、视也于东边候img100之道,过,是以迷惑,陷入大国之地。”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吕氏春秋·悔过》

注:①秦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缪:通“穆”。②弦高、奚施:郑国二商人名。市:做买卖。③矫:假称、假托。劳:慰劳。④罢弊:通“疲敝”,羸弱疲惫。糗粮:干粮。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匮:缺乏。⑤丙:白乙丙。术:西乞术。视:孟明视。三人是这次战争中秦军的主帅。候:视察。img101:通“晋”、“鄑”,晋国。⑥过:超过。这里是走过了的意思。⑦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整个过程较缓慢。

译: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奚施西行到周的都城去做买卖,在路上遇到秦国军队,弦高说:“啊!这支军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的。”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去慰劳秦军。弦高说:“我们国君本来很早就听说贵国军队要来了。贵军没有来,我们国君和士兵私下替贵军担忧,每天都为此而心情不愉快,惟恐贵军士兵羸弱疲困,干粮缺乏。怎么这么久才到啊!我们国君派我用璧玉犒劳贵军,并献给贵军十二头牛作为膳食。”秦军三个主帅回答说:“我们的国君没有合适的人可派遣,派了他的三个臣子丙、术、视到东方察看晋国的道路,没想走过了头,因此迷了路,误入贵国境内。”不敢执意不收,拜而又拜,叩头于地,接受了犒劳的东西。秦国的三个主帅很担心,商议说:“我们行军几千里,多次绕过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去偷袭人家,还没到,人家就已经先知道了,这样看来,他们的准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于是回师离开了郑国。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吕氏春秋·适威》

注:①魏武侯:名击,魏文侯之子。文侯攻灭中山国后,封太子击为中山君,所以这里说他“居中山”。②李克:战国初期政治家,子夏的学生。太子击为中山君时,他任中山相。③骤:屡次。④罢:通“疲。”⑤极:尽。这里用如动词,用尽。⑥极虑:指用尽巧诈的心思。

译: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故呢?”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耗尽民力民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君主和百姓都达到极点,吴国被灭亡还算晚了呢。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

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战国策·张孟谈既固赵宗》

注:①负亲以谋赵:背约而图谋赵国。②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意即非常慎重请张孟谈去京城。

译:韩、魏、齐、燕四国背弃盟约而对赵国图谋不轨,襄子往见张孟谈告诉他说:“过去知氏的领地,赵氏参与其中至多得十城,而现在众诸侯又来图谋我,怎么对付呢?张孟谈说:“您很慎重地请我去都城,安排我在朝廷之中,官授吏大夫,我将努力地去试一试,筹谋筹谋。”襄子说:“好。”张孟谈于是运筹起来,他的妻子到楚国,长子到韩国,二儿子到魏国,小儿子到齐国。这样韩、魏、齐、燕四国疑虑重重而阴谋破产。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阬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还至♂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

(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注:①阬:音坑,活埋的意思。②固辞谢:极力推辞。③具:详细。④过:超过。⑤趣:急促。⑥弟:且,暂且。另有一种看法为“只”。⑦豫:事先。⑧若:你。⑨而:你。⑩反接之:反捆住韩信的双手。

译:汉高祖六年,有人密告楚王韩信有谋反的迹象。高祖问身边的将领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事。将领们说:“赶快发兵把韩信这家伙抓回来活埋掉。”高祖不做声。他又去问陈平怎么看这事。陈平极力推辞,不肯先发表自己的看法。他问高祖道:“您身边的将领们说怎么办?”高祖把他们的意见完全告诉了陈平。陈平说:“那人密告韩信谋反,有其他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别人知道。”陈平问道:“韩信知道有人告他吗?”高祖说:“他不知道。”陈平说:“您的精兵同楚王韩信的精兵相比哪个更强些呢?”汉高祖回答道:“我的精兵比不过他的。”陈平又问:“您有哪个将军用兵能超过韩信吗?”高祖说:“没有谁能赶上韩信。”陈平说:“现在您的军队不比韩信的精,将军用兵也赶不上韩信,发兵去攻打他,这样急促地打仗,我认为您是有危险的。”高祖问道:“这件事究竟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利用出巡机会,与诸侯相会。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暂且假装出游云梦,在楚国的陈州召见诸侯。陈州,是楚国的西边界限,韩信要是听说天子高兴地来游玩,他一定会不加防备地出城迎接拜见您。等他下拜之时,您就顺势拿下他。这只要一个力士就够了。”高祖认为他的话对,就派遣使者告知诸侯在陈州相聚:“我要到南方的云梦泽去游猎。”高祖接着就带着随从一起南行。还没有走到陈州,楚王韩信果然早就在中途迎接了。高祖事先准备,安排好了武士,看到韩信来了,就把他捉住捆绑起来,放到后面的车上,韩信大声喊道:“天下平定之后,我们这些功臣就轮到被宰杀的位置了!”高祖回头对韩信说:“你不要大声喊叫!你谋反的事已经暴露了。”武士们把他反绑起来。于是,高祖与诸侯在陈州相会,完全把楚国平定下来了。从陈州回到♂阳的时候,汉高帝赦免了韩信的罪行,并让他做淮阴侯,接着就分封平定韩信谋反的有功之臣。

每与吴人交兵,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后吴将夏详、邵%等来降,二儿之父亦率其属与俱。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唐)房玄龄:《晋书·羊祜》

注:①剋日方战:约定时日再打仗。剋:约定或限定(时间)。②略:掠夺,夺取,③寇:骚扰,侵犯。④募:广泛征求。⑤宥之:宽容、饶恕他。⑥侵:损害,损失。

译:(羊祜)每每与吴军交战,都先约定好一个时间后再光明正大地进行,从来不行偷袭之事。将帅中如果有想献阴谋诡计以对敌的,羊祜就把佳酿美酒给他喝,让他酒后无法吐诡计。将士中劫持吴军的两个小孩,羊祜派人送他们回家。后来吴将夏详、邵%等来投降,那两个小孩的父亲也带着部属一齐投诚。吴将陈尚、潘景来骚扰侵犯,羊祜将他们斩首,但盛赞他们的气节而加以厚葬。潘景、陈尚的子女来迎丧,羊祜以礼接待并遣反他们。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招募壮士生擒了他,抓来后,好好地款待他,宽容饶恕他。邓香非常感激,率大部人马投诚。羊祜在吴国境内用兵,割稻充粮,都计算吴民所受损失,送去绢绸赔偿。每每到江沔一带游猎,常常住在晋地。如果飞禽走兽先被吴国人打伤后又被晋兵得到,羊祜都一一奉还给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他为“羊公”,不呼其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