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_心育安徽文达

校园文化_心育安徽文达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_心育安徽文达四、校园文化提升文明素养 建设文化校园现代管理系 刘 欣 胡春雪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都是其人生中一段极为重要而终生难忘的旅程,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并非特别发达的国家,这一段旅程就显得更为珍重。校园文明建设对我们每位同学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和影响。

校园文化_心育安徽文达

四、校园文化

提升文明素养 建设文化校园

现代管理系 刘 欣 胡春雪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都是其人生中一段极为重要而终生难忘的旅程,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并非特别发达的国家,这一段旅程就显得更为珍重。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能通过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使自己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为毕业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人民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实现这样的愿望,一个良好的文明校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一、提升文明素养建设文化校园的重要性(www.guayunfan.com)

(一)文明校园环境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

文明校园环境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陶冶情操。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校园环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使清华百年不败,傲视同侪;“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校园文明包括整洁、优雅、卫生、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文明校园的标准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优良的教风、优良的学风和优良的校风。文明校园环境对同学们汲取知识、人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安定团结的校园秩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校园文明建设对我们每位同学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和影响。

(二)参与校园文明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明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求同学们以校为家,尊师守纪,发愤图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建设是同学们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全体师生群策群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博学多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建设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文达学院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秉承“明德至善,勤学躬行”的传统,不断发扬“育人为本,知识为基,技能为重,就业为上”的办学理念,克服种种困难,师生相互间以尊重赢得理解、以理解求取信任,惺惺相惜,自强不息,形成了独有的文达学院精神,届届相传的校风、学风建设,同学们在一点一滴中受教育,一言一行间见真情。

然而,眼下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院的优良传统在部分同学心目中已经淡忘,表现出浮躁的思想和不文明的行为:公共场合卿卿我我,路上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迟到旷课若无其事,心存侥幸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浪费水电,乱丢乱涂污染环境等,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及时严肃地纠正,以端正学风。

(三)全院师生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社会主义文明校园

“学院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要建设文明校园,必须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组织学习执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手册》等文件规定,学习发扬文达学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加快我院办学上层次、上质量的步伐。

二、提升文明素养,建设文化校园

(一)以学为本,德才兼备,这是提升文明素养,建设文化校园的根基

步入大学殿堂之后,应当始终保持内在和内生的学习动力。没有始发于和产生于内在和自身的学习动力是很难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更谈不上长久的坚持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亦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尽管教师和学校会从不同方面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但外力的作用总是有限的,而且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大学生应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但确定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并非易事。追求其理、崇尚大师、研读传承于世的学术名著和经典著作,不失为确定目标、得到启发的良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具有很多的相融性。按照各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学的要求,可以将目标、方向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阶段。在大一和大二的阶段,主要是夯实基础及强化基本技能,着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除教材外,各专业学生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尤其是经典著作、学术著作。上升到大三和大四的阶段,主要是进一步提高与强化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大一和大二是重视学习的数量,那么大三和大四则更应当注重学习的质量与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善于选择,舍得放弃,这是学有所成、抢抓机遇的重要条件

社会上正面或者负面的行为与信息,尤其是某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在校大学生。因此,青年学生需要用理性和智慧约束自己。青春富有冲动和激情,青春更需要理性和智慧。从某个层面来看,冲动和激情,有利于增添学习的动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但是,冲动和失控的激情往往会造成人生的悔恨与缺失。保持理性和智慧上的思考,有利于青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在校期间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人生漫长而充满坎坷,实现理想与现实条件往往会形成某些冲突,有得必有失,先舍后有得。诚然,人的欲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的推动力。德国生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激发起自己身上的欲望,并且转化成自己的福乐,又没有因之而毁灭掉,倒是转向了自己卓有成果的行为和功业,就是伟大。可是,人的欲望很难全部满足,所以每个人只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得而有所不得。

(三)注重修养,美在内心,这是每个大学生赢得尊重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

长期以来,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支持和参加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校园不文明的现象、行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表现多样。高校的教职员工,更应当为人师表、率先成为文明的使者和楷模。在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智育上的成才,同样需要文明修养、品德礼仪上的成才。有的教工在岗不敬业,有的毁损公物和设施;有的学生随意张贴小广告成了习惯,有的恋爱不文明,等等。学生的、教工的、社会的不文明行为又互相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关于和谐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外语系 何玉花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和谐文化为支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如何,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确立全员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识,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研究学生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心理,研究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之中的新内容、新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与特色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意识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会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

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对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文化,是学校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价值判断,决定了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日常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也是学校价值的最高体现。

先进高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在处理学校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中,承认社会对自己存在的意义,进而主动按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方向,努力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先进大学文化精神的学术价值在于,在处理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中,承认教师、学生对自己存在的意义,进而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理性的人文环境,为师生的成功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

社会政治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导,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文化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熔炉,高校发展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方向性与批判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全面建设与重点推进相结合,以及国际性与民族化相结合的原则;应以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弘扬合乎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成为先进文化示范基地为总体要求。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以及良好的公民,就难以成为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更难以成为世界一流的优秀大学。因而,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今天,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因此,高校广大师生要牢牢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求真理的学风和校风,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代表和维护社会良知与公平正义坚守一方重要阵地。

二、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高校文化应以人为本

大学的教育对象首先是人,它必须考虑到人的特殊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化的人,无视个体人的存在,何谈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在生产个人的同时,人也生产着社会。”大学应改变教授单向教学,却无任何信息反馈的局面,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流动。大学不再是培养装盛知识的容器,而是培养勤思考、会思考、敢提问的有智慧的人。大学应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形成独特的思维,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之,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这样的教育才能体现“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高校文化应引导形成先进文化

大学不只是高等学校,不只是为成年人灌输高级知识的学府,而且是国家最高文化组织和最核心的思想、学术基地。一种高级文明,既要有由下而上的文化积累和进化,又要有由上而下的文化向导和独创。这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知识精英阶层,站在整个文化的象牙塔里,反省、创造、传播高级文明成果,所以大学应自觉地把大学文化引导成一种先进的文化。自古以来,大学就是研究学问的地方,以探讨深奥的科学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如果离开了高深学问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大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认识论基础。高深学问要求忠实于真理,而真理能够站得住脚的标准就是它的客观性和先进性。因此,大学始终是先进文化自由沟通、争辩、交流、碰撞、创新的基地。

(三)高校文化应引导社会进步

超越现实、摆脱世俗生活的纠缠是大学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从高起点上结合现实、改造现实、服务现实的前提。没有超越就不能升华,没有脱离就无从发展。大学不只是认识和适应现实,而且要给予人们把握和改变现实的力量。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关键和重点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服务社会与引导社会应当是辩证统一的,引导社会是服务社会内涵的必然发展。因为从本质上说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篮,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走在时代的前列。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大学正在从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心,时代强烈要求现代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而且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社会前进,这是历史赋予现代大学的神圣职责。

(四)高校文化应与时俱进

我们的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现代大学应“走向世界”。它要面向世界,吸收世界一切的优秀文明成果,为己所用,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精神。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化的建设人才。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研论文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思想,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文达学院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班级建设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厚重基础和艺术性。

(三)课堂教改文化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课程深入改革,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四)管理文化

《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同时,学校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系级→年级→班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层级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真正发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

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四、构建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

坚持齐抓共管,确立全员共建和谐校园文化意识。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仅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必须确立全员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识,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研究学生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心理,研究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之中的新内容、新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从其本质来讲,应该具有人文情愫,制度文化的创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要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要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理想的推进器,就要尊崇民主、平等的价值理想,要让教育保持高贵的品质,就需要一个人道主义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人性的学校制度安排。这要求充分尊重师生在高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师生的各项权利。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针对他们成长中的烦恼要给予切实的关心,对于他们的过失和错误,要体现“教育为主”,减少惩罚性因素,给以改正的机会,让他们在吸取教训的过程中逐渐聪明和成熟起来,增强对所选择行为的责任意识。

坚持创新能力培养,弘扬和谐校园科技文化。在高等院校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举办科技学术活动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科技学术活动是属于层次高、内涵深的活动,它能以最具挑战性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从而促进学生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科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比如多举行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营造出高等院校浓厚的学术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科学研究。

坚持利用与学校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保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活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突飞猛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多种多样专门人才的需求及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展现出来,把各行各业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模范人物,尤其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取得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和经验引荐进来,把实习基地学校的综合教育作用和实习生的心得体会融通起来,让所有这些精神、事迹、经验和声音不断地在校园内响起来,这必将在校园里掀起强大的震撼力量和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一届一届毕业生跨出校园,走上社会,他们必将承载着校园文化的硕果,并使其精神在社会上得到弘扬和延伸。

参考文献

[1]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A].张文襄公全集[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王旭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

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切实增强育人功能

谷成久

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是一个神圣的概念,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大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何以至此?关键是大学承担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任务。大学究竟如何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始终是大学要考虑的根本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人根据工作实践的体会,想从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增强育人的功能与效果。

一、从本质上认识大学的功能

关于对大学功能的认识,当前,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我认为不仅如此,大学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引领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类中的精英相当部分都集中在大学里,人类社会向哪里发展?由谁来引领?当然是由各国各民族中的领袖和精英来引领,由人类中具有先进思想文化的人群来引领,而大学就是精英集中的地方。大学既能传承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又能创造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化。大学的四种功能,归纳起来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人才,根本的就是传承优秀思想文化,使之成为文化的人;科学研究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表现而已;服务社会,也是要通过运用文化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行服务,尤其是一种高尚的奉献爱心的服务;引领社会,也同样是用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引领。所以,说到底,大学是一种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地方,是一种教书育人的场所。

从上述意义中分析,完成大学的功能,关键是培养人、教育人,且首先是教人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学习文化与科学技术、传承运用文化与科学技术以及如何创新文化。文化本身是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行为的记录和表述,所以,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教育人就是要改变人以往旧的思想、思维和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思维与习惯。所以,对大学生的培养,就决不能仅仅是在课堂里,必须从各个方面,即凡是能影响大学生思维、习惯、行为的地方、形式、内容都要利用起来。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这种影响,决不是硬性的,更不是强迫的,而是让学生在自觉的、不知不觉的感觉中接受。

大学对大学生的这种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被理解的思想文化,才能变成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只有被大学生亲身感受感觉到的思想文化,才能激发他的灵感,激活他的潜能,变成一种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服务。无论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习,从学习到生活,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教育培养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学会工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建设好大学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营造出对学生有影响的文化环境氛围,使之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

具体对一个大学来说,究竟大学校园文化是什么?以安徽文达学院的校园文化为例加以论述。

二、认识安徽文达学院的校园文化

该院自建院以来,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凝练学院办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1)确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方向和任务。学院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及时增设新的专业,明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工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群建设,以此明确学院的工科性质,培养工科类为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自2001年建校发展至今已有28个专业,工科类专业就有21个之多。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的确定,大大促进了学院的健康发展,学院的声誉也大大提高,在全省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信誉。

学院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理念,早在2007年就提出“育人为本,知识为基,技能为重,就业为上”。这仅仅16个字就非常准确精练地概括出了学院办学以来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精粹,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又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办学理念的正确。学院现在正在致力于升本准备工作,就是学院升上本科,这个办学理念也仍然适用。

不仅如此,学院的老院长杨义青教授还为学院概括凝练出“明德至善,勤学躬行”的校训。这个校训,也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激励学子们认真做人、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弘扬大学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组文字而已,是没有内涵的空壳。安徽文达学院的大学精神,可以浓缩成一名言,即“激动人心的事业从文达开始”。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一是表明文达学院的发展是一种教育事业,是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表明这种事业还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是令人向往、催人奋进、勇于向上、勇于进取的事业;

三是文达学院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种事业,因而也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总之,这句宣传语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内涵。具体如下:

文达学院发展的历史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精神。2001年学院建立以前,学院所在地是一片岗地,杂草丛生。创业者谢春贵先生一开始投入办学,是艰难的起步,完全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持鼓舞着他,他与举办者杨义青教授两人有着一股要干成一番事业的勇气和精神。

学院建设发展的历史也体现出创业者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建校10年,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困难重重:如缺少教师的问题,离市区太远交通不便的问题,电不足、水不够的问题,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学生生源基础较差的问题,如此等。然而,创业者、举办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脚踏实地、咬紧牙关,一个个地克服解决。难道这还不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吗?这还不是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吗?遇到困难,广大教职工不埋怨、不怕苦,互相支持,团结互助,坚持工作,这不正是团队精神的表现吗?

学院在抓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更有真抓实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尤其体现了教育管理的科学、规范、民主精神!学院10年来坚持每天督导检查教学秩序,定期通报教学及管理情况,每学期坚持长达一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而且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予以执行,以便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更加可贵的是深入进行教学领域里的改革,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编写新教材,加大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等。这些也充分体现了文达学院的改革与批判精神,以及不断探索的学术研究精神。

学院发展的整个历史,还雄辩地证明了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的成就,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最好实例!毕业生从创业者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然而,学到最本质的就是上面的那几种精神,反映到学院中来,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大学精神”。

安徽文达学院的大学精神,可以归纳为艰苦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科学民主精神、学术研究与批判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创业的精神等,这些也可以简要地称之为“文达精神”。

(二)努力建设“三力”文化

所谓“三力”,即教育力、管理力、自育力。“教育力”是对全校教职工而言,更主要的是对教师而言。这里的“力”,一般可泛指“生产力”中的“力”,但我把他理解为力度、精力、能力,不是物质的力量,主要指精神的力量。“管理力”主要是指学院中管理队伍的能力。“自育力”主要是指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力”的内涵与“教育力”的“力”一样理解。

我把这三种力量的表现形式都用文化来表现,即都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所以又称为“三力”文化,“三力”文化建设好了,学院的健康发展也就有了动力的源泉。

(1)教育力文化建设。其核心就是首先要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传授给学生真正有用有价值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学会如何思维,学会应对各种变化,绝不只是仅学会书本里的那些知识;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学会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就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生,这是不用争论的铁的规律。所以,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就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尽量聘请高质量的教师;另一方面对新来的年轻教师加强培养,派出去培训,进厂实践锻炼,组织青年教师听“观摩课”,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给青年教师压担子,鼓励他们搞科研、写论文,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去年已有两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坛新秀”,有8人已评为讲师,有12人已硕士毕业,有24人在读。

教育力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师自身的言行,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影响。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教室文化、课堂文化、实验文化、实习文化、教材文化等方面来体现。

(2)管理力文化建设。这主要是指对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指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文达学院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老院长杨义青教授本身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给广大教职工作出了榜样,才使学校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他搞了一辈子的大学教育和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又当过一线教师,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使之能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人才成长规律来客观进行指导和管理。尤其是每当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候,能看清客观形势,深刻分析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使得学校发展没有走大的弯路。

对系里领导,是既放手放权又加强督促检查,两者有机结合,使系一级领导班子始终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进而说明系一级领导班子的组织领导能力是很强的,工作是过硬的。

为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行政管理方面,都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执行。这些都是管理文化的表现,也是一种制度文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表述,更直观、更易于理解。

学院的辅导员队伍也是称职的、认真负责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狠抓自身的学习与建设,每双周二上午,定期安排学习与思想工作交流,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造就了这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每当重要情况,都是辅导员亲临第一线,了解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当好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这就是大爱思想与精神。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爱的传播,然后才能是知识、技术的传授。

(3)自育力文化建设。大学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就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如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只能靠大学生自己,学校、教职工、校园文化等都是外因,一切都要通过转化为内在的力量来实现。因此,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自育能力,即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程度、自我管理的能力,一句话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决定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关键性能力。

当然,大学生的自育能力,不是天生的,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抓好教育力文化、管理力文化的建设对自育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办大学的关键作用之所在。

总之,“三力”文化的建设,自然是大学十分重要的任务。“三力”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人身上,对安徽文达学院来说,就体现在“文达人”身上,“文达人”就是文达学院校园文化的主体!

(三)切实重视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大学的教育质量、大学品格,也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的社会信誉度和吸引力,也会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的生命力。从国内外的名牌大学来看,除了大师、大楼、好设备、好图书之外,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无论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还是国内的清华、北大,以及南大、武大,包括身边的中国科技大学,都有特殊的文化氛围,用以熏陶学生。

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灵感思维,都有“顿悟”的灵性,特别是在特殊的环境、语境、情境、意境中更容易产生火花,发生顿悟的灵感,触及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思维,因而也具有深层的思考和变化,从而达到“悟”化教育的目的。

校园环境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大体有三类。

(1)文字文化。是指通过一定文字语言表现出来文化。例如宣传栏中的宣传内容,如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中国发展新闻照片的内容说明等;标语牌上的宣传内容,如“严肃考风考纪,考出真实成绩!”,“献出一片爱心”等;墙壁上的名人名言,如“认识你自己”,“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好的宣传激励作用。

(2)实物文化。即无字文化。如学校的各种名称的大楼的形状、颜色、气势、结构等,这本身就是一种建筑文化的宣传教育;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同样是一种色彩斑斓的实物造型、功能、材料等方面的文化展示!文达学院的400米的塑胶运动场以及富于特色的运动场主席台,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生态文化。文达学院显得更突出,有自己的园林公司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院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校园内所栽种的各种树木、花卉、草坪等各种绿色所呈现的也是一种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在当代大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建设好生态文化就显得更有意义!让大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

三、努力建设文达校园文化

努力建设文达校园文化,这已成为全院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真正建设好文达校园文化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提高文达校园文化的层次

文化层次是反映文化内涵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文达学院经过10年的发展实践,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而且在办学条件方面也达到了本科院校的基本标准,所以全校上下,正奋力拼搏,勇于挑战,全力争取办成普通本科院校。为了确保升本成功,在各个方面正加大投入,使学校的软硬件条件都是硬达标,而不是软达标!升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层次提高就比较容易了,其发挥的作用也会逐步扩大。

(二)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达学院的优势,一是属于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工科为主的工科高校。这就能主动适应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为“皖江城市带转移示范区”、“合芜蚌国家创新试验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服务,为其培养大批合格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办学机制灵活。民办高校特有的是有灵活的办学机制,相对办学自主权要多一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行大胆创新,促进改革深入进行。三是投资者有优势。投资者的优势在于开明,对于办学者,即相信、依靠领导班子,尊重知识分子;崇尚教育,热爱教育,热心投资教育。四是管理优势,学院领导班子,虽几经变动,但始终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能驾驭学校的形势和发展。五是装备优势,具有了3000多万元的设备,形成了办学的优势和实力,形成了以计算机、电子和机械类为主的教育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六是土地优势。现有用地703亩,还有规划用地395亩,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七是区位优势。位居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又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战略实施、“合芜蚌国家创新试验区”建设,也是极难得的天时地利。八是地理优势。学院南有国家4A级的风景旅游区——紫蓬山,西有水波荡漾的堰湾湖,环境优美宜人。

有这些优势为基础,学院经过10年的努力办学实践,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加大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努力将校园文化提升为文化校园,营造成文化氛围浓厚、文化育人优秀的大学校园。

近期要突出抓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方面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能为升本工作服务,让专家组从学校环境上就能看出学校的教育能力与水平。

学院在东大门竖立了一个雕塑,造型是文达集团、文达学院标志的“W”,用不锈钢漆材料,成红色,非常富于想象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激动人心的事业从文达开始”,能鼓舞学子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天佑楼和庄子楼之间竖立了一座雕塑,造型为在一个键盘和一个齿轮的上面竖起一本书,寓意学生要掌握了知识,掌握了信息技术和应用性的工业技术就可以“超越”自己,走向美好的明天,迎接胜利的辉煌!

更令大学生想不到的是行走在学校的大道上,不经意就会发现有一本打开的书映入眼帘,而且还有名人名言或文达人的警句出现在书上,让大学生们看后回味无穷,深思受益更无穷!

还有,在图书馆门前的广场上形成了文化主体广场。将有两块刻有办学理念和校训的大鹅卵石分别放置在两边的草坪上,寓意将永远指引激励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共有9根圆形大柱,竖立在两边的草坪上,上面刻有浮雕。具体内容是,东面5根大柱刻有安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文化名人像,寓意安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今后从文达人中也会有英才出现;西边4根大柱雕刻的是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寓意文达学院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办学的,今后也会对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不断积累办学经验,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文达学院经过10年的办学实践,已初步总结出自己的办学经验,即认识一个本质:教育的本质;把握两个规律: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处理好三个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与就(创)业的关系,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我们称之为“一二三”办学经验。这个经验,虽然是对高职性质的文达学院办学实践的总结,但是对于如何办本科性质的文达学院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劳动结晶。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这一经验还会继续被认真实施,并不断总结深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

对于文达校园文化的认识只是开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深认识,认真实践,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容易,更不易满足每个人的意愿,只能是求同存异,关键是要动员广大师生员工都要参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尽快把文达校园文化建成提升为文达文化校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达文化,使之更加光彩亮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