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概况_体育专业导论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概况_体育专业导论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历程运动训练专业自设立以来已培养了大批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体育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运动训练专业5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目的一直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着适时的调整。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概况_体育专业导论

第三节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运动训练专业介绍

在美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运动科学等专业以及教练员资格证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运动训练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在运动机能学或体育教育两大领域中。美国高校运动训练招生对运动成绩没有专门的要求,一般应在中学有过校级运动队的经历。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习掌握运动训练的原理和教练员在社会中的重要职责,为成为业余、中小学、大学和职业等水平的个人和运动队教练员或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或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授予学士学位,并获得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吕季东,2007)。

加拿大培养体育教练员的本科专业有约克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的运动与健康科学专业(Bachelor of Kinesiology &Health Science)、拉瓦尔大学体育系的运动训练专业(Baccalaure-at en Intervention Sportive)和道格拉斯学院运动科学系体育教育训练专业(BPEC:Bachel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aching);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体育科学专业,主要培养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该专业有“竞技运动、户外教育与运动”“体育管理与通信”和“运动、健康与预防”3个专业方向(张文晋等,2011);澳大利亚培养运动员的任务主要由体育学院完成,全国有9所体育运动学院,按照运动项目组织运动员的训练,项目设置主要针对奥运会进行调整。

二、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概况(www.guayunfan.com)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1957年。当时在吸收和借鉴前苏联、民主德国体育学院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在原北京体育学院创建了运动系,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满足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各级竞技体育队伍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随后,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也先后尝试开办了运动系。1988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将其命名为“运动训练专业”,并对办学目的进行了拓展:第一,提高现役专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训练效果;第二,增强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解除现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第三,选拔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为我国的奥运战略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运动训练专业是教育学门类下体育学一级学科中的五大基础专业之一,属于带“*”号的控制性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目前在全国70多所体育院系中均开办了运动训练专业,分布在13所高等体育院校和近6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接近4万人,办学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提高。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运动训练专业的正式设立,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专业自设立以来已培养了大批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体育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运动训练专业5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正式设立运动训练专业,拉开了专业建设的序幕。当时主要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竞技体育训练模式,培养方式与体育教育专业相近,在以“培养专项教师和教练员”的目标下按项目设置专业的现象相当普遍,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指导思想突出,对课程分类和课程结构等有了初步的架构

文革”结束以后,运动训练专业的建设进入了恢复阶段。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学、训练和科研三结合”的提出以及“按项目设置专业”的再次确立,在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培养形式等方面对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课程内容以术科为主,专修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达1 000多学时),选修课较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较独立

198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正式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一些设置过细尤其是按项目设置的专业得以归并,运动训练专业开始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在培养目标与课程理念上突出强调对学生“专项运动训练工作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以及“从事本专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有所更新,既有公共课、专业学科和专业术科组成的必修课,也有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课程结构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素质教育观的提出,以及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建设进入了改革创新阶段。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对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重视基础教学和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环节,强调“一专多能”,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模式上,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组合,实行了学分制、双专业、主辅修制、专项俱乐部制、中期分流等制度,课程模式趋于多样化。

分析50多年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分配等与体育教育专业相似,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由于专业人才培养体制的多样化,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缺乏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等。

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目的一直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着适时的调整。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运动训练专业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以培养教练员为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运动队和各级体校的教练员不再仅仅依靠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来培养,其生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有的来源于运动训练专业,也有的来源于体育教育专业,但更多的是运动队中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成为各级运动队的教练员。近年来,在教练员这个岗位上的就业越来越困难,无论是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还是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能成为优秀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而进入专业运动队的毕竟是极少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体育、健康、娱乐等许多新型的体育产业开始出现,社会需要大量的体育行政人员、教练员、体育保健员、舞蹈表演、体育新闻、运动医生、体育经纪人、体育推销与管理员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人才,这无疑为运动训练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解决就业困难的方法不应该是限制生源水平和招生规模,而应该适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使我们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当前社会急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运动训练专业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才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