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平博弈的神经科学研究

公平博弈的神经科学研究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通牒博弈的行为学研究发现了人们在决策时对理性行为的偏离。本章将详细介绍有关最后通牒博弈的神经科学研究,并重点分析其研究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和参与,神经经济学研究已在较多经济学行为研究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公平,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概念,引起了神经经济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试图揭示博弈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
公平博弈的神经科学研究_公平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的行为学研究发现了人们在决策时对理性行为的偏离。对于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机制,行为学研究提出了若干种假说,但实证证据却并不一致。研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为打开行为背后的黑箱,提供了契机。人类已进入读脑时代,学术界言必称神经,核磁是基本。究竟这些脑科学研究给揭示行为机制作出了多大贡献?本章将详细介绍有关最后通牒博弈的神经科学研究,并重点分析其研究价值。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神经经济学为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神经经济学的兴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古典经济学革命和90年代蓬勃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1997年,在卡内基·麦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举行了由经济学家组织的首个交叉学科的研究会议。200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了以“神经经济学”为主要议题的会议,经济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开始明确讨论这个领域的兴起及其价值所在。2003年,在Martha's Vineyard举行的小型邀请会上,一些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开始确立自己作为神经经济学研究者的身份,并明确形成了神经经济学的雏形。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著开始出现,该领域发表的论文呈逐年增长趋势(参见图4-1)(Glimcher,Camerer,Fehr,&Poldrack,2009)。

神经经济学是一门交叉研究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统计学、行为金融学和决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力图构建出人类决策行为的一般性模式,揭示决策行为背后的神经活动机制与机理,借此解释和预测人们的决策行为,尤其是经济决策行为。神经经济学研究主要采用的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经颅磁刺激(tran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TMS)等。功能磁共振技术利用磁共振信号的血氧水平依赖性(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测量人脑各区域的活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ERP)则是从脑电图中提取出与心理活动信息有关的成分。高空间分辨率的fMRI和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是神经经济学最常用的技术(Yu&Zhou,2007)。

图4-1 神经经济学领域发表的文献量逐年增长(摘自Glimcher等,2009)

神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学的许多经典问题,例如,偏好、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时间贴现、框架效应等。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和参与,神经经济学研究已在较多经济学行为研究上取得了丰富成果。比如,脑成像研究发现,人们对品牌的偏好与脑内的腹内侧前额叶有密切的关系;人际信任的建立可能与尾核的活动有关,尾核接收并计算对方行动的正当性以及交互行动中的信任意图等信息(King-Casas,etal.,2005);当在短期内得到小金额奖励与长期等待后获得大金额奖励中选择时,双侧前额和顶叶皮层会激活,当边缘系统激活更强时,被试会选择短期利益,当额顶网络激活更强时,被试选择长期利益,表明额顶网络对抑制短期利益的诱惑而选择长期利益起着重要作用(McClure,et al.,2004)。作为神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奖惩加工(或金钱得失)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脑成像研究发现初级奖赏(如食物)与次级奖赏(如金钱)激活的脑区一致,表明不同性质的奖赏都是由同一神经回路系统加工,揭示了眶额皮层—杏仁核—伏核(OFC-Amygdala-NAcc)回路可能负责这些奖惩信息加工(O'Doherty,Kringelbach,Rolls,Hornak,&Andrew s,2001)。

公平,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概念,引起了神经经济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试图揭示博弈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