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平博弈的生物学研究

公平博弈的生物学研究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行为的进化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不论种族内或是种族间,都大量存在着利他行为。因而,这个研究明确地显示了遗传对最后通牒博弈决策行为的影响。遗憾的是,该研究没有报告提议者行为上的遗传效应。自这个研究始,研究者开始关注最后通牒博弈行为的生物学相关,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公平博弈的生物学研究_公平博弈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反应者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也要拒绝不公平的提议,即表现出利他性惩罚行为(altruistic punishment)。这一看似非理性的决策导致了个体利益的损失,但可能有着进化学上的依据。例如,达尔文认为,组间的竞争、自然选择的压力导致了组内的合作。“毫无疑问,一个部落中包括许多成员……其中有一些总是准备着帮助他人,并且牺牲自己,为了部落共同的利益——在与其他部落的竞争中胜出;这就是自然选择(Darw in,1904)。”合作行为的进化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不论种族内或是种族间,都大量存在着利他行为。偶尔邂逅的陌生人可以牺牲部分自身利益以成全对方的利益,或牺牲自身利益以惩罚对方的不合作行为,这种亲社会行为出于一种间接互惠(indirect reciprocity)的机制,虽然在可见的未来里不一定会给个体带来收益,但有利于建立个人信誉(reputation)和促进群组内的合作行为(Nowak,2006),在长期内是有益处的。直到Wallace等(2007)双生子研究的发表,人们才意识到,非理性决策行为的进化学起源并不仅仅是个假设。

Wallace等(2007)的研究依托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瑞典双生子登记中心。该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双生子登记处[1]。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到658名同性双生子被试,他们出生于1960—1985年,其中包括71对单卵双生子和258对异卵双生子。首先,所有的被试均作为提议者,提出在自己与一个随机选择的匿名人之间的分配方案,总额为100SEK(约合$15)。然后,被试作为反应者,与另一名匿名的提议者配对,在知道真实的提议前,针对每一种分配方案均给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然后,计算出被试的最小可接受量。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最小可接收量没有显著差异,均值为32.68。分别计算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最小可接收量上的相关性,发现前者的Spearman相关系数达0.39,而后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4,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表明了在最后通牒博弈的反应者行为上有着遗传效应。研究者采用标准预先模型以期分解附加遗传效应、共享环境效应和非共享环境效应。最佳拟合模型显示,附加遗传效应可以解释42%的变异。共享环境的参数估计是0,置信区间上限是21%,表明共享环境的影响至多只是中等重要的变异来源。剩下的变异则由非共享环境以及测量误差来解释。因而,这个研究明确地显示了遗传对最后通牒博弈决策行为的影响。该研究还提出,与决策行为密切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被证明易受遗传影响(Wallace,Cesarini,Lichtenstein,&Johannesson,2007)。遗憾的是,该研究没有报告提议者行为上的遗传效应。

自这个研究始,研究者开始关注最后通牒博弈行为的生物学相关,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