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简介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大椿教授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是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同名专著。此著作总体框架可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论分析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实践考量两编。①建立多元的、恰当合理的文科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光明日报》等都对此项目及其成果予以报道。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大椿教授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是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同名专著。它由刘大椿、刘劲杨、邱均平、陈力丹、杨念群、张保生、郝立新、赵国俊等合作完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著作总体框架可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论分析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实践考量两编。第一编包括以下七章:第一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特质;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与评价;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问题;第五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局限与管理创新;第六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制度分析;第七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念审思。第二编包括以下三章:第八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价值选择与实际操作;第九章,评价程序的运用:公正性及其实现;第十章,文科研究竞争力评价的案例。

二、基本内容

此著作首先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及其研究成果评价的迫切性,接着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基本问题,再讨论成果评价的深层次问题,即与管理、制度和理念创新的关联,最后在实践层面给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程序的运用准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案例。本研究虽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试图澄清解决问题的路径。核心目标是:在分析和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和特点,剖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状况、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上可行并有成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理念,努力形成一套可作为操作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臻选方法和评价程序把握要领。

三、主要创新

此著作主要的学术创新与突破可简要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1.对文科评价给予了恰当定位,指出了当代中国文科评价问题的主要症结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以多种形象存在的,明白这一点才可能真正给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恰当定位。本项研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大致可区分为不同取向的三大类别:学术性评价、行政性评价与社会经济效益评价。这些不同形象共同揭示出了文科评价的实质,文科评价的恰当定位不是某一单一取向下的选择而是一种多元定位。文科评价总是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选择。

当代中国文科评价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类症结:①评价导向倒错与评价失衡。②评价规范与评价标准的冲突。③评价实施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程序、对评价者评价机构的再评价、创新性缺乏、对文科成果的复杂性研究不够、对文科成果评价指标非单一性的忽略、对文科成果评价本土化忽视等问题。

2.提出了当代中国文科评价问题三个可能的解决进路

①建立多元的、恰当合理的文科成果评价指标体系。②建立公正合理的文科成果评价程序。③文科评价体系与科研管理的制度创新。

四、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效益

1.开创了对文科评价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的多元视野

此著作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置于一个多元的、更广阔的问题域中,从学科、价值、方法、制度四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深刻揭示出该问题的复杂性。这一多元视野的开创对于探寻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解决途径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大拓展、深化了已有的评价研究。

2.建构出文科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思辨与实证、多学科交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框架

本研究既坚持了思辨的批判精神,对现存问题有深入的反思,又以实证方法对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量化研究,使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3.此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接受媒体采访或报道有4次。《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光明日报》等都对此项目及其成果予以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