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说,课程改革和大学体制改革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为两者的改革目标均指向“现代化”。已有研究尽管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分析、素质结构、能力特征、专业特性、人才特质等领域有所拓展,但还是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凝练,对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引用还缺乏本土化的过程。

1.当前研究成果的启示

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展内涵的哲学界定为解读和研究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提与理论支撑。当我们论及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在学理上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的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创新。或者说,课程改革和大学体制改革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为两者的改革目标均指向“现代化”。大学体制改革是为了让大学与时俱进,达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课程改革发展是为了促进人的现代化。因此,高校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超前”或“过时”,主要从人才培养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课程转型实践的有效性来检验。具体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课程转型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课程转型的逻辑起点

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型或者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将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起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定位而在办学体制、办学理念、人才素质与规格、培养手段与方式等全方位的反思与梳理、重构与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中国顺利实现战略调整意图,取决于大学对课程理论的需要程度和重视程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转向说明,高校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课程转型是由各高校自身的特殊需要决定的,而不是一种简单地对国外大学课程的照抄和对国内高校课程的教条式乱搬乱套。

(2)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具有新颖性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关注的课程转型的“新颖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历时性上,新颖性常常指课程转型发展与变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范例[8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新的高等教育战略调整,其课程转型在课程元理论以及多学科视野下不断进行探索,此时,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将层出不穷。第二是在共时性上,为维持课程的科学理论的相对稳定,课程体系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做整体性的建构。

2.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的结构调整,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和课程转型无论是在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结合各大学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和解决。

(1)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本体性价值研究不足

已有研究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视角切入后,过于强调课程改革的工具性价值。由于过度关注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应用型”课程的建构,导致人才素质、专业素养、培养目标、课程转型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体现不出高等教育在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区别。

(2)应用型人才特征研究不足

学界关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歧义。已有研究尽管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分析、素质结构、能力特征、专业特性、人才特质等领域有所拓展,但还是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凝练,对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引用还缺乏本土化的过程。

(3)针对性的核心课程设置研究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还属于新生事物,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处在探索的起步阶段,再加上人才素质结构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等方面的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培养应用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在课程结构比例、逻辑起点、设置依据等方面还缺乏学理性论证分析和有效性实证研究。

(4)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课程转型研究不足

已有研究一方面是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另一方面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发展由于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改革和课程研究的驱动力更强,但建立在经济发达地区背景下的课程建设经验对这些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复制与模仿的价值较小。

本研究认为,在实践哲学与系统论的视角下,课程体系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作用的开放系统。要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和课程转型问题,首先要厘清:本科院校本体性价值取向是什么;应用型人才的特质是什么;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取向和实践取向、职业标准取向和就业取向的区别在哪里;有哪些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学校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学科的课程编制,指向学生培养的课程开发等,其逻辑起点是什么。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才能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和课程改革找到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将以课程实践逻辑为基点,从理论和实践案例层面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转型发展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