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评论类电视新闻

评论类电视新闻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1]由于此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1993年初,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一次电视宣传工作会议上说:“在宣传内容上,要面向群众,面向实际,注意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宣传方式上,要改进宣传方法,注意宣传效果,多采取民主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做到生动活泼、可信可亲。”[2]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的开办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栏目的创办开启了评述类深度报道的时代,被视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诞生,标志着深度调查性节目的成型。随后,评论类电视新闻栏目得以迅速发展,并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中央电视台随后播出了《新闻1+1》《今日观察》《新闻会客厅》,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有报天天读》《时事亮亮点》《一虎一席谈》,上海卫视的《新闻透视》,这些电视新闻评论以其鲜明的观点以及独有的视听语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评论类电视新闻的选题

在新闻评论中,“广义的选题,是指一个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评论什么,一般以计划的形式出现,叫做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特定时期宣传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具体选题的取舍具有支配作用。狭义的选题又称为议题,它规定一篇评论的评论对象和论述的选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3]因此,一个好的新闻议题不仅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而且能够提升整个栏目的品质。选题是节目制作流程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电视媒体人如何选择一个有评论价值的议题,是节目策划的基础和依据。

1.选题标准

评论类电视新闻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舆论的导向性与话语权。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在选题前就基本确立了选题原则,并规定了哪类议题该入选,哪些不该入选的选题标准。在《焦点访谈》栏目开播前,创办者们就定下了三句话的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4]

以下是《焦点访谈》2015年6月1日至6月15日的部分选题:

①长江上的生死营救

②2014中国人群白皮书发表

③好政策留住乡村教师

④“未婚”时如何证明未婚

⑤学生的创业路

⑥交通建设一体化

综上,以《焦点访谈》栏目的选题为参考,评论类电视新闻的选题标准主要有:

1)从政府的工作大局出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在中国,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媒体的言论代表政府的声音。因此,在选题时,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努力搭建政府和人民的沟通桥梁,既为人民解决问题,又能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

2)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改革以来,电视新闻节目逐渐放下身段,语气亲切、语调放缓、言辞通俗易懂,力求贴近民生,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在选题上,节目要求从多数群众关心、希望解决的问题中设置议题。

3)注重社会效果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社会影响广泛,在观众心中已积聚一定的公信力。选题时必须要注意社会效果,以正面宣传为主,实事求是地揭露违法乱纪行为,鞭挞不正之风,体现社会正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选题类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为帮助政府沟通民意,协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一使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也主要来自政府和民间,小到百姓生活,大到国家政策甚至国际风云变幻。总体看来,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类型不外乎这几种:解释疑惑型、批评监督型、弘扬提倡型、社会警示型。表7.1是《新闻1+1》栏目2015年11月的节目单。

表7.1 《新闻1+1》2015年11月节目单

(引自 《新闻1+1》官网)

从以上节目标题可见,《新闻1+1》栏目的选题均是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点,如“十八大”观察、反腐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3.选题要求

1)时效性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主要针对当天或近期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解析和评论,因而时效性是选题的首要条件。央视《新闻1+1》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朴质事实的新闻栏目。《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一档时事评论节目,嘉宾主持针对当时最热门的国内国际新闻话题,从不同角度对事件作出分析评论,甚至请来相关专家,深入讨论事件的真相及内幕。央视《新闻周刊》、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等周播型节目,十分注重选题的时效性,主要针对一周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评论。

2)贴近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立足于现实说理的节目,应从实际出发,选取具有贴近性的题材。从2014年10月6日起,《焦点访谈》不定期地播出了《景区里的“花活”》系列报道,讨论百姓在景区游玩时常见的看相算命、特产物品等存在的种种问题。

3)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选题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遍问题。2015年2月27日《新闻1+1》播出的《医院暴力不能“司空见惯”!》涉及医闹、医患问题。节目集中分析了个案,并将个案推及近些年来医闹事件、医患矛盾等事件,以点带面,最终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

二、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制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评论类电视新闻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根据评论主体构成,可以将目前国内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划分成三种模式:评述模式、谈话模式和辩论模式。

1.评述模式

评述模式主要指在新闻事件播出的同时,主持人在演播室介绍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评论模式。这种模式由节目主持人这一唯一评论主体构成,以传播事实信息为主,配以简短的评述,是“一事一议”“就事议事”的传统单一模式。《焦点访谈》栏目是坚持这种传统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常见的节目结构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约1分钟)+新闻事实陈述及分析(约10分钟)+演播室主持人评论(约1分钟)。新闻事实的陈述和分析多于主持人的评论,使观众通过现场图像的客观呈现和记者的调查过程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主持人的评论则成为辅助性的参考意见(见图7.1)。

2.谈话模式

谈话模式是指“主持人与专家、评论员在演播室或特定的场所中,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全局动态作深入的分析评论和预测,对观众传达谈话者对事件的看法,以此介入和作用于舆论。”[5]凤凰卫视1996年开播的《时事开讲》是最早的谈话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由主持人、新闻观察员或特约评论员构成评论主体,在演播室以现场图像作为评论的由头和佐证,通过主持人与评论员的问答互动过程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评论(见图7.2)。

图7.1 评论模式

图7.2 谈话模式

2008年央视推出的《新闻1+1》也属于此类模式,“新闻1+1”即“1位主持人+1位评论员”。由主持人和评论员构成评论主体,对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分析评论。谈话型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大胆采用现场直播形式对当天新闻话题展开即时评论,不过,这种两人谈话模式的新闻评论难免还有“一言堂”灌输式的影子,观众很难参与进来。

3.辩论模式

辩论模式是一种多人辩论式的评论,由主持人主持,围绕一个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一种社会思潮,持不同观点的谈话人在演播现场提出各自的观点、见解并展开激烈讨论的评论形式。它实现了全民参与的可能,节目邀请的评论嘉宾除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研究员之外,还邀请了民意代表和现场观众。辩论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主持人抛出话题,各方阐述观点并展开激烈辩论,演播室现场形成一个开放的讨论场面,气氛紧张。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栏目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辩论模式的典型。胡一虎担任现场主持、组织及“造势”。节目开始,主持人亮出本期话题,让嘉宾各抒己见,接着把持现场气氛,将上一位嘉宾的观点抛向下一位嘉宾并让其直接点评、发表看法。如此循环,整个节目形成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现场火药味十足,在场的嘉宾言论“语不惊人死不休”,让电视机前和现场观众看完都有酣畅淋漓之感。辩论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不在于针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得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在于能让全民参与其中,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见图7.3)。

图7.3 辩论模式

三种模式的特点如表7.2所示。

表7.2 三种模式之比较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因具有制作简单、可视性强、收视率高等特点,成为很多电视台的重点新闻节目。就目前国内两岸三地的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呈现的模式和风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大陆的评论类新闻节目相对冷静、客观、保守,言论含蓄,以舆论监督和提倡建设性意见为主;香港的评论类新闻节目风格明快,言论自由;台湾的评论类新闻节目则趋向娱乐化,形式花哨,言辞犀利,声音和画面的冲击力强。

三、评论类电视新闻的论证过程

电视新闻评论是评论的一种形式,同样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基本要素。与平面媒体不同的是,电视新闻评论借助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的特性,呈现出论据形式多样化、评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1.论证过程

一般而言,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评论过程可以概括为:主持人阐述本期节目观点,即论点,评论员利用画面、文字或语言形式的论据,采取夹叙夹议、述评结合的方式论证观点。例如,在《新闻1+1——雷书记的“雷人”视频》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分三部分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每个部分都由问题、画面解说和新闻观察员的评论构成。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即论点,调查画面、资料画面和屏幕文字即论据,新闻观察员和主持人通过论据的呈现而做出的评论构成了论证过程。

在辩论模式的评论节目中,现场围绕一个新闻话题展开辩论是节目的最大亮点。下面是2012年12月8日《一虎一席谈》播出的《富豪移民是不是不爱国》节目的结构分解:

上集:正反方各2名评论员,共4名评论员。

节目开始:1.主持人介绍全国政协委员张兰移民事件;

2.代表正反观点的评论员对此事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问题一:“张兰改国籍是否另有隐情?”

1.正反观点的评论员依次交替发言展开辩论;

2.主持人总结陈述双方的辩论结论;

3.现场观众发表对问题一的看法、见解。

第二部分:问题二:“张兰还爱国吗?”

1.主持人陈述第二个问题;

2.正反观点的评论员依次交替发言展开辩论;

3.现场观众发表对问题二的看法、见解。

中集:正反方各增加1名评论员,共6名评论员

第三部分:问题三:富豪移民该不该提高门槛?

1.主持人陈述第三个问题;

2.正反观点的评论员依次交替发言展开辩论;

3.现场观众发表对问题三的看法、见解。

第四部分:问题四:富豪移民是不是过河拆桥?

1.主持人陈述第四个问题;

2.正反观点的评论员依次交替发言展开辩论;

3.现场观众发表对问题四的看法、见解。

下集:正反方共6名评论员

第五部分:问题五:持绿卡能不能当政协委员?

(过程同上)

第六部分:问题六:中国该不该放开双重国籍?

(过程同上)

由此可见,辩论模式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完成论证过程,在每一个问题的辩论中都可以达到一个小高潮,问题之间的间隔时间较短,观众不容易产生疲倦感。

2.论据形式多样化

从当前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论据形式来看,主要有画面、文字和语言。

1)画面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画面一般由现场画面、资料画面和后期制作的图像组成。现场画面指记者针对新闻事实在采访现场拍摄的有关环境状况、事件状态及人物表情、动作等真实画面。现场画面凭借现场感强、可信度高和表现力强的优势,成为电视节目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画面。现场画面中解说和同期声相互配合,使画面更具纪实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期声的现场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引发共鸣。在《雷书记的“雷人”视频》中,采访举报人的视频就是同期声的画面,从记者采访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举报人的自信、淡定和无惧,加之主持人的点评,让观众对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不必过于担忧,也含蓄地表明了栏目的立场:提醒人民群众在遇到违法乱纪的不法行为或败坏社会风气的不良行为时应积极举报,且举报过程不会对举报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资料画面指的是为表现节目主题而选用的有关事物原因、背景和发展脉络的资料性画面,包括影视资料和图片[6]。资料画面的最大作用是在于扩充节目信息量。在《雷书记的“雷人”视频》节目中,网上微博截图中的北碚区纪委在事件发生后做出一系列举措都是资料性画面,为评论丰富论据。

后期制作图像的主要形式有图表、漫画、动画等。图表主要用来简化复杂事物的表现形式,漫画、动画通常用于一些找不到影像资料或真实的影像资料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中。这些制作的图像是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重要的画面构成之一,能够丰富画面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地表现主题。

2)文字

电视媒体的特性是声画合一,以声画为主,文字为辅。然而,在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中,屏幕文字与画面、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1)介绍提示作用。屏幕文字具有表述功能,在现场采访、演播室访谈、电话采访中多用于介绍对象的姓名和简要身份。在节目播出时,反复出现本期节目的标题字幕,可以提示观众本期话题,加深印象。

(2)解释说明作用。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字幕还可以辅助评论员解释说明一些抽象内容,如数字、复杂人物关系等,使论证能够顺利进行。

(3)补充强调作用。在出现现场采访画面、资料画面时,字幕还可以补充一些画面无法表达的内容,如时间、地点等信息。评论员表达观点看法后,运用字幕来强调主要观点,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和记忆。

3)语言

这里所指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有声语言包括解说、主持人开场及串场、评论员评论、音响等几种形式。

(1)主持人语言应具有贴近性。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主持《焦点访谈》时以“亲和力”著称,她使用通俗易懂的词句、和缓的语气和适当的肢体语言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2012年11月21日《焦点访谈》播出的《关注儿童安全(五)——“时尚”童装存隐患》这期节目,由敬一丹主持:

开头:给孩子吃的食品有标准,买的玩具有标准,吃的玩的用的都有标准,那么穿的呢? 当您站在花花绿绿的儿童服装面前,当您把一件件衣服买回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些衣服是不是合格,有没有健康隐患呢? 今年8月份,新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出台。和旧版相比,新标准对儿童服装有了更加细致、严格的规定,要求也更高。那么,这个经过一年多的缓冲期才正式实施的新规范,执行的效果怎么样呢?

结尾:家长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真是挺费心思的。如果遇到标识不清、摸着不舒服、闻着有味儿的衣服,家长可以判断,可以不买,但衣服里面的成分不对、甲醛、p H值超不超标,色牢度够不够,家长看不见,也放不了心。这就需要权威的规矩、专业的机构、严格的监管,为孩子设下一道防线,为家长带来一份安心。现在有了标准,但标准只是开始。

从节目的开头和结尾可以看出,主持人语言的贴近性体现在措辞和表达上。节目开头使用第二人称,好像家长与主持人在面对面交谈,没有距离感。结尾部分主持人的第一句话——“家长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真是挺费心思的”,体现了措辞的口语化和生活化。此外,敬一丹还大量使用“呢”这个语气词和部分儿化音,让观众听着倍感亲切自然。

(2)评论员应理性、冷静地表达观点。评论员对新闻事实的评析是节目最大的看点,同时也是观众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判断的参考。因而,评论员的表达在带有主观色彩的基础上,应避免言辞激烈,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3)解说应符合节目主题。除了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言论外,解说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解说主要在现场画面和资料画面中用于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解说的语速和语气应与本期节目的主题相协调,配合节目的整体节奏。

3.评论主体多元化

当前,评论主体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如在辩论模式的评论节目中,现场评论主体由主持人、事件当事人、某一领域专家、学者或研究员及现场观众构成。正反观点都有代表,观众能听到更多代表各方利益的观点。

1)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根据评论节目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评述型评论节目中的主持人是评论的主体,集主持、评论于一身,这既需要具有强烈的新闻导向意识,丰富的学识,又能较好地调节现场气氛。

2)评论员构成

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评述类节目的评论员除主持人外,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专家学者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涉及该领域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出专业、权威、说服力强的分析和建议。资深媒体人具备快速判断、解读新闻事实的能力。

四、评论类电视新闻的节目结构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结构较为简单,节目播出过程就是一个观点论证过程,基本遵循“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论证顺序。

1.评述型节目结构

评述模式的节目结构以《焦点访谈》最为典型,主体内容分三部分:介绍—分析—评论,主持人在介绍新闻事实部分亮出观点,通过记者调查采访的现场画面来论证,最后主持人稍加评论并得出结论。具体结构为:

栏目片头(10秒)

演播室主持人介绍(1分钟)

新闻事实陈述及分析(10分钟)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约1分钟)

栏目片尾(10秒)

2.谈话型节目结构

谈话型新闻评论通过两个人(或多个人)的互动交谈来推进论证的进行。如果新闻事件较为复杂,论证过程一般分解成几个部分逐一论证,最终得出总论点的结论。以《新闻1+1》为例,节目结构大体可分成预告—介绍—陈述、评论—总结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栏目片头

一、本期节目预告

二、主持人介绍新闻事实

三、画面陈述、评论员解读

四、主持人总结

栏目片尾

在四个部分中,画面陈述和评论员解读相互配合。首先,主持人介绍新闻事实,回放现场画面;其次,评论员解读画面并引出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由紧随其后的画面来论证;随之,第二个观点出现,依然通过下一段画面来论证。如此反复论证三次左右,最终由主持人总结结论,这是《新闻1+1》常见的节目结构。

3.辩论型节目结构

辩论型新闻评论节目以嘉宾辩论为核心,由主持人组织和煽动气氛,现场感强,高潮迭起,观众看完酣畅淋漓。比如,《一虎一席谈》节目时长为50分钟左右,分上中下集,每集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以新问题的出现为标志,每个问题的辩论即一个小观点的论证过程,而本期话题的舆论指向则通过这些小观点的论证得出。

[1]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2] 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 丁智勇:《新闻评论性节目的选题与策划》,《记者摇篮》2007年第9期。

[4] 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5] 朱萍:《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广西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 徐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