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近年来,杭州市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且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首位经济”效应持续显现。
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_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研究

“十一五”以来,杭州市围绕建设服务业强市和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努力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实现了发展贡献、行业亮点、业态模式、空间形态、政策体系五大突破,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首位和长三角城市前列。

一、总量迅速扩张,发展贡献有新突破

(一)总量迅速扩张,服务业成为“首位经济

自“十一五”以来,杭州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经济对杭州市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5067.90亿元,是“十五”末的3.89倍,比“十五”末增加了3766.63亿元。2008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236.56亿元;2009年,服务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73.52亿元和2434.8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00亿元,达到3458.5亿元;2013年和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5000亿元。总体而言,“十一五”以来,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了从1000亿元时代到5000亿元时代的跨越,服务业成为杭州市“首位经济”。2005—2014年,杭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如图4-1所示。

图4-1 2005—2014年杭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亿元)

(二)增速略有放缓,但仍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2006—2014年,杭州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达12.27%[1]。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杭州市服务业增速持续放缓,分时间段来看,2006—2007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要高于15%,分别为17.43%和16.15%;2008—2012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介于10%~15%之间;2013—2014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10%。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影响,二是因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快速扩张,使得高速度的增长变得不可持续。根据我们的测算,2006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7%,但服务业增加值增量仅为258.98亿元,而2014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仅为8.5%,但服务业增加值增量却超过650亿元,增量超过2006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的40%。此外,杭州市服务业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了,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仍然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2.4和3.8个百分点,“十二五”前四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1.0和1.7个百分点。2006—2014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如表4-1所示。

表4-1 2006—2014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

(三)发展贡献持续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2014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量达651亿元,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为857.64亿元,从这个角度出发,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同理,可以测算出杭州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测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06年的51.83%增加到2014年的76%,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从2006年的46.84%下降到2014年的22.96%,因此,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9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1.55%,2013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81.6%,这表明在工业发展困难的年度,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经济稳步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7.76%,同期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0.1%;“十二五”期间杭州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8.9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下降至29.02%。综上,近年来,杭州市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且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首位经济”效应持续显现。2006—2014年,杭州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2所示。

表4-2 2006—2014年杭州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投资贡献稳步增长,房地产投资占比较高

“十一五”以来,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是“十五”末的3.88倍;2006—2014年,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年平均增速为16.2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稳步增长。2014年,杭州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018.38亿元,是“十五”末的4.83倍;2006—2014年,杭州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年平均增速为19.13%,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6年的66%,稳步提高到2014年的81.14%,年平均提高1.7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高。201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01.08亿元,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26%,比2005年提高了7.87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87个百分点。从这个数据来看,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依赖度相对较大, 2014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5%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过45%,房地产开发投资为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倍。2006—2014年,杭州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如表4-3所示。

表4-3 2006—2014年杭州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五)从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贡献稳步增长

“十一五”以来,杭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88.9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121.62万人,增长72.69%,2005—2013年,年平均增长7.0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末的34.78%提高到2013年末的44.42%,提高9.64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带动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动来看,2005—2013年,杭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19.05%下降到10.77%,下降8.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46.18%下降到44.81%,下降1.37个百分点。因此,杭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主要缘源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下降。2005—2013年,杭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如表4-4所示。

表4-4 2005—2013年杭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二、结构渐趋优化,行业亮点有新突破

自“十一五”以来,杭州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增势良好,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四中心”发展亮点频现,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收入效益稳定发展,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一)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

“十一五”以来,杭州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7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目标,“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成为杭州城市定位“一基地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杭州市提出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的重要部署,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2014年,杭州市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607.27亿元,2008—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6.56%,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8年的12.1%提高到17.5%,年平均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平稳发展,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限额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2.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87.32亿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限额以上企业资产总计达4347.56亿元,从业人员达33.68万人。原创动画片年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各城市第一,中国国际动漫节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节展”,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落户杭州,初步打响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品牌。

图4-2 2008—2014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和占比情况

(二)旅游休闲业发展迅速

旅游休闲业一直是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杭州市提出“旅游西进”“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构建全域化旅游产业格局,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总量全国领先。“十一五”以来,杭州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的543.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886.33亿元,年平均增长16.83%,增速远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旅游外汇收入由2006年的9.09亿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23.1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从2006年的3682.14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0606.43万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从2006年的182.02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326.13万人次。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已成为杭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东方休闲之都”地位进一步确立。

图4-3 2006—2014年杭州市旅游总收入和增速情况

(三)信息与软件业爆发式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发展信息与软件业,2013年6月,杭州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专题部署以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创新型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工作,出台《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4月,杭州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2014年7月,杭州市委出台《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智慧经济,推进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据杭州市统计局统计,2013年,杭州市信息软件增加值达到678.72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8.13%,增速达23.5%。信息与软件业已成为杭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杭州的信息与软件业城市竞争力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五位,软件业务收入总量已突破全国总量的5%,综合竞争力、规模效益等均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13年末,杭州市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上市企业累计达到32家(数量列省会城市第二位)。全市共有10家软件企业入围2013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数量列全国城市第二位),26家企业被认定为2011—2012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比2010年度增加8家。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超过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2家。此外,杭州市还涌现出一批以阿里巴巴、浙大网新为代表的知名企业,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

(四)金融服务业快速增长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其中明确杭州是长三角除上海外唯一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杭州市提出要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财富管理中心”。杭州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2014年,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2.17亿元,增长9.8%,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广州和重庆,金融总量和金融综合竞争力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金融生态环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0.46%,金融业为杭州GDP贡献了1/10力量,仅次于三大金融中心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450.51亿元,增长10.3%;贷款余额21316.83亿元,增长10.2%,成为全国第六个存贷款双双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

三、业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有新突破

楼宇(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创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围绕打造全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目标,全面推进楼宇招商、楼宇更新、楼宇建设,楼宇经济快速发展,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楼宇总部经济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管理系统与门户网站运营,出台《杭州市楼宇指数研究报告》,并向社会发布杭州市楼宇指数,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14年末,全市税收3000万以上楼宇198幢,其中,超亿元楼宇达78幢。国、地税总收入达253.47亿元。2014年,西湖区入选《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报告(2014)》“十大活力城区”。

表4-5 2014年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情况

说明:
1. 国、地税总收入包括:上交国家及地方的税收总收入。
2. 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包括: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
3. 单位商务建筑面积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商务建筑面积。
4. 平均入驻率(%)=入驻企业占用商务建筑面积/总商务建筑面积。
5. “规模以上楼宇”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适用范围,或楼宇税收在1000万元(含)以上。
资料来源: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hzdpc.gov.cn/

全市服务外包快速发展。2011年,杭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研发设计、移动增值服务、数字新媒体、动漫游戏、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已总结提炼出150多例服务业商业创新模式,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杭州产业创新的亮点。近年来,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质量不断提升、行业领域更加集聚等特点。2014年,杭州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41.00亿美元,首度突破40亿美元大关,占浙江省总额的72.63%,居全省首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服务外包产业业务以高附加值的软件研发等为主,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外包产业中,通信服务、物联网研发和金融外包特色鲜明: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中,通信服务和物联网研发为14.14亿美元,占全市离岸总执行额的35%;金融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为2.00亿美元,占全市离岸总执行额的5%。龙头企业产业集聚作用更加突出:离岸执行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离岸执行额达34.31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3.68%,其中离岸执行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离岸执行额在5000万—1亿美元的企业有8家。

四、集聚效应显现,空间形态有新突破

近年来,杭州市先后出台《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考核办法》,加快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2011年,杭州市认定第一批19个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和13个培育类集聚区。2012年,杭州市认定第二批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和15个培育类集聚区,其中富文乡青田旅游休闲集聚区由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培育类集聚区升级为第二批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2014年,杭州市认定第三批2个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和10个培育类集聚区,其中杭州和达文化创意产业园、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由第二批现代服务业培育类集聚区升级为第三批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并新增健康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培育类集聚区类型,新增上城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桐庐富春山健康城作为市培育类集聚区。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16个集聚区列入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共形成62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截至2014年底,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服务外包三大功能区、“一区两带”金融服务功能区、旅游休闲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一批服务业企业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环境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有新突破

2008年,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确立“服务业优先”战略,出台《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服务业在市场准入、用地保障、税费优惠、政府投入、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每年召开服务业大会,形成全市上下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形成以“1+10”工作机构网络和服务业协调例会为核心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由政府领导主持的服务业协调例会推动政企快速沟通、及时解决实际困难,以点带面推动行业发展,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服务业工作品牌。

六、成功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010年初,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排,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批发展较快、特色鲜明、勇于创新的城市开展服务业综合试点改革工作。杭州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精心编写申报试点方案,总结了服务业发展在产业规模、政策体系、重点领域、发展特色、投入力度、推进机制、地理区位、投资环境、体制机制和发展潜力十大方面的优势,阐明了申报试点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目标任务,提出要围绕打造“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加快实现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杭州服务”“杭州创意”的跨越。2011年11月,杭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这对杭州市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服务业强市工作中创新发展工作机制和环境氛围,探索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土地倾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