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路

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路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中,呈现出了以学校文化为中心,社区文化力量的辏聚。文化在社区的兴起,是与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进而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结合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

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那么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联。这是以学校文化为中心,社区力量的辏聚;是以学校文化为中心,优势文化向社区的辐射;也是学校与社区合力、互补形成区域文化的协进。

(一) 以学校文化为中心,社区文化力量的辏聚

社区文化力量有其独特的表现,彰显着丰厚的价值内涵。在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中,呈现出了以学校文化为中心,社区文化力量的辏聚。

1. 社区文化力量的表现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趋势日益表明,当社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形态时,一个社区的文化在社区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社区的文化虽然不能全部都成为正式的规范,但它制约着社区成员的行动,规定着社区成员的观念,稳定着社区的秩序。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要比正式的制度和规范更有力量。文化在社区的兴起,是与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进而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结合在一起的。

(1) 社区文化营造特有的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它所体现的是社区、乃至城市整体的精神文化风貌。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建设和谐社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文化倡导的是社会所认定的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符合法制的行为方式。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会体现出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社会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了某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2) 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3) 社区文化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润滑剂

社区文化伴随城市社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以前的社区文化是群众自发的街边文化,活动场地有限。现在的社区文化,具有多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社区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比如: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等群众文艺队伍。举办社区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社区运动会等活动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身场地,设立图书室、活动学习室、棋牌室和书法绘画中心等,改善了群众交流学习的环境,使社区资源和各类文化人才资源得以利用和发挥。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性,营造了团结互助、平等发展、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4) 社区文化是建立“绿色和谐社区”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以科学美好的“理想家园”为目标的。要科学地建设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要打造一个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的、展示未来和希望的生活模式。它以适度的消费文化观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侧重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消费的重点。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众望所归了。

2. 社区文化力量的价值

社会是形式,文化是内容,和谐社区有赖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等。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文化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有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经济已全面转向以人的文化需求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精神文化消费在人类活动中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提升社区文化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培养爱国、守法、知礼、诚信的现代城市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继承和发挥优秀的社区文化,必将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1) 社区重视,做好协调整合工作

这是学校文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从社区的层面上来看,社区本身就要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凸显文化特色,提供多项社区资源,设立专门负责青少年工作的岗位,做好各方面工作;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可以与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设立社区章,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以此构成有管理,有层次,有反馈的工作模式。

比如每年的寒暑假,学生的假期活动都与社区居委会直接挂钩,并要填写“活动联系表”,利用这一段假期,社区可以立足自身文化,为学生组织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清洁绿化、参观、听讲座等。

(2) 学校引导,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文化是学生成长无可回避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如“我们身边的英雄”社区采访活动,可以让学生寻找到社区当中的劳动模范、社会名人,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以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成长。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学校的“洁净环境,美化社区”活动,指导学生去关注社区环境,做社区的小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且促进了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的形成。

3. 社区文化力量向学校的汇合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别于学校文化,但两者之间彼此的紧密联系又使得双方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社区文化自觉或不自觉的已经渗透至学校文化的内涵之中,学校也在被动或主动的汲取社区文化的给养,为教育教学所服务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

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在城市社区的构成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在农村,一般以乡或村为依托,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学校教育已经成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有效的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1) 社区文化在学校的再生

物质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尽管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形式已发生变化。而文化资源则是可再生的,它是一个民族、地区、国家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成果,主要是指精神产物,所谓精神的东西,是可以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它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相反,文化资源使用次数越多越有价值。社区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学校,在学校文化领域中再生。

(2) 社区文化在学校的“异地”开发

文化资源既包含物质文化资源也包含精神文化资源,并主要以精神文化资源为表现形式,那么对于精神文化资源来说,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异地开发性,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是有归属地的。然而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占有的主体越来越被淡化和模糊,谁的创新能力强,谁更积极主动,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所以即使某一民族,某一区域存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整合开发利用,就会被别人无偿的借用而变成自己的财富。学校作为文化的强大载体,有着创新能力强,更积极主动的特性。所以社区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常常被学校文化主动融合,在学校——这个“异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3) 社区文化得到学校的传承

文化资源是具有传承性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不可缺少的,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是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人们从小就从父母的口中、书本上听到看到这些故事,这些上古的神话故事通过口头流传、文字的记载而存在了几千年,到了现代,人们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又将它整合,比如将这些故事拍成电影、电视剧等等,虽然使用新的载体,但是这都是对上古文化资源的传承。学校中的广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当社区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时,也就融入了传承文化的学生的心灵。同时,也通过学生、学校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二) 以学校文化为中心,优势文化向社区的辐射

学校文化在区域文化的平台中有着优势的地位,因此学校文化必然主动的影响到周边。这种优势文化会向社区辐射开来,进一步促成了两者的融合。

1. 学校文化的优势地位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说:“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重构学校文化。”无数名校的办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品牌学校,就增强学校文化的引领力、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1) 学校文化的引领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师生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指出,要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重构学校文化,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我们当前有不少说法,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等等,这些说法归根到底也是文化的引领问题。因为只要我们抓住了学校文化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学校就可以构建学校整体价值观,构建学校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办学思想体系;学生、教师、领导者,就可以科学地鉴定价值观体系,科学地判断有用和无用,他的行动就会自觉,就会和学校整体一致。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文化引领人,达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2) 学校文化的亲和力

学校文化的亲和力是指一所学校中物质与人的亲和程度以及制度、精神与人的亲和程度能否一致,这种亲和程度越大说明学校文化的亲和力就越强。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出“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师资标准、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应的师生关系、讲课方式等,这种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虽然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的社会变迁,“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仍在发扬光大,这就是北大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如果把学校文化比作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是这棵树的叶子,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而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判断则是这棵树的主干,支撑着、统帅着其它的文化形式。可见,要提高学校文化亲和力,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判断,并把这一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判断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才能提高学校文化的亲和力,才有可能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其次,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是人,他们具有人的一切特性,包括自然特性(生理特性)和社会特性,因此,无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都要符合和满足人的特性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体现人文管理理念,增强学校文化的亲和力。

(3) 学校文化的凝聚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积淀,它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中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学校得以保存“自我”的根基。一所“名校”,之所以成为“百年老校”,大师辈出,高徒云集,人才济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它固有学校文化的传承作用,而不在于其“校名”为何。当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信念、感情、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和整体趋向,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逐渐融入健康向上的学校集体,进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学校文化特征和气质的社会人,激励着师生爱校、敬业、爱国、爱生活的情感。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要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心于教师,设身处地的为教师想一想,教师并非“完人”,必定会存在缺点与不足,要扬长避短;要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真正体现心系教师,心系学校,尽可能为教师解忧排难,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满足教师成才,自我实现及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要身体力行、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带好一班人,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对待教师应真心诚意,这样,才能打开教师的心扉,拨动教师的心弦,同教师推心置腹,达到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境界,形成学校的铜墙铁壁。

(4) 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一个学校的文化有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学校文化是制度的沉淀,是制度的延伸。成功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这是石中英教授围绕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态势、文化艺术及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自己的感受做的精彩的报告里的话。它从一个侧面也揭示了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有着长久影响力的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文化魅力和文化底蕴。也就是说要感知一种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它能否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乃至全国,看它能否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处于主动并有所作为。由此可见,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并成为较相对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校园内发挥作用,而且会与家庭、社区产生互动,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要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影响力,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文的制度文化及和谐的精神文化娱悦师生员工的身心,使师生的价值观有意无意间受到启发和感染,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由外而内塑造自己完美高尚的人格,促进师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5) 学校文化的竞争力

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所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形成。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东西,它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这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学校的文化力,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是学校文化在其发展和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实力量。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的竞争力已由过去的隐性力转化为显性力,由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学校文化在学校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现代学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加强课程结构的重建,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力,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进学校的整体升位,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优势文化对社区的影响

(1) 利用学校资源为社区的文化生活提供便利

学校里优雅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人才,是优质的文化资源,可以为社区的文化生活提供很多帮助。学校由封闭改为开放,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由被动转为主动。让学校成为社区居民早晚锻炼、节假日文体活动的基地,尤其是成为社区重大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样,广大社区居民就会更加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关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和谐,这也是时代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被封闭拒绝周围居民的非公益性交往,结果换来的是抵抗性的“翻墙而入”,这给双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

(2) 学校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提倡创建学习型社区,这也为学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创建活动,使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及社区市民的文化素质、道德行为得到改善,从而为学校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

(3) 学校通过指导家庭教育,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

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影响到社区的文化建设。同时家庭教育也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好坏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效果。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往往从大处着眼,而家庭教育比较具体、生动,现实性较强。家庭教育往往更具主动性、自觉性和情感性。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寻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在价值取向上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互补性优势”,要加强与这家庭教育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使家长不仅及时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也积极参加社区的文化建设活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学校与社区合力、互补形成区域文化的协进

在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下,学校与社区共同担当着区域文化发展的重任。学校与社区在共同的发展道路上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携手共进,并且使自身得到有效的发展。

1. 学校与社区是区域文化中的共同体

共同体一词,英文为Community,具有“社区”、“群落”、“共同性、一致性”、“共有、共享”等涵义,其初始含义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

因此,文化共同体(Culture Community)可定义为遵守同一文化理念、致力于同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的文化工作者、文化机构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联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在同一文化理念的约束和自我评价下,文化共同体的成员使用和接收大致相同的文化观念,共同探索相关的目标。文化共同体是文化的社会建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组织机制、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

在区域文化概念之下,我们认为学校与社区属于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共同体。学校与社区都承载着区域文化建设与发展,并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中共同促进着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也必将与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且互相影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 学校与社区合力、互补共同发展

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是祖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社区是学生的居住场所,更是他们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的学堂;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更是社会的细胞。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始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沟通、协调,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学校社区互动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服务社区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得到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同时彼此双方又同时成为合力、互补的受益者。从而一同得到发展并产生效益,积极地影响着对方。

3. 学校与社区共同推动区域文化进步

现代教育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人的思想和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文化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我们正欣喜地看到,如今,学校文化以其独特的功能丰富和发展着社区文化的建设,而社区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它们正为儿童更完善地发展营造着更为完善的人文环境。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让我们共同探索,积极实践,不懈努力,为现代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寻找更加和谐创新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