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洪国藩

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洪国藩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洪国藩2002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著名生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宣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我国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独立完成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能力的国家。洪国藩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

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洪国藩

2002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著名生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宣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我国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独立完成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能力的国家。

实际上,围绕着水稻这一大生命科学,我国是发起国之一。早在1992年,我国就开始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1997年正式形成“国际水稻基因组协作组”,由洪国藩院士领导的国家基因中心承担。1996年底,洪国藩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水稻基因物理全图,这是国际专家公认的第一代水稻基因组物理图,也是当时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就。洪国藩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

洪国藩祖籍浙江宁波,1939年12月出生,1960年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大学期间,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他琢磨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将每门课的标准从5分降低到4.5分(5分制,5分即满分),这样就可以多出30%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在学习生物、化学本专业的知识外,他将多出来的时间用在了物理、数学等外专业上,不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1964年毕业工作后,为了汲取到先进的知识,他坚持阅读国外原版著作。当然,这得归功于他出色的外语能力。洪国藩懂得3门外语,他上大学的时候,俄语是最普及的外语,但洪国藩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在学好俄语之外,坚持学习英语,他的外语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地练出来的。

1979—1983年洪国藩到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修。1993年,洪国藩被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国家攀登计划生物固氮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基因组国际科学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DNA Sequence”杂志编委、英国“Trendsin Plant Science”顾问编委。2000年7月,洪国藩出任宁波大学医学院院长。

洪国藩是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他在DNA研究、基因组科学和生物固氮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978年,他利用自己设计的圆板电泳仪,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1981年,他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序的方法,能反向和有效地检定正向测序所得的DNA顺序。1983年,他将1978年所发现的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应用到DNA测序技术中,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同年,成功地将35SdATP用于DNA测序,提高了同位素DNA测序的分辨率。1987年,他建立高温DNA测序体系,能消除由“发夹结构”所引起的“堆积”效应,正确测出“困难的”DNA顺序。1994年,他提出固氮菌中结瘤调控基因nodD的调控机制。1997年,他发表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快速、精确的BAC-指纹锚标战略”一文,并领导完成了重叠群覆盖率达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达120kb的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4.3亿核苷酸)第一代BAC-指纹物理图。他在1980年、1992年、1993年分别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曾获上海市科技精英、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6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章。

洪国藩自小失去双亲,是老师给了他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生活上的照顾、学业上的鼓励,无形中造就了他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一路走来,洪国藩深为工作中遇到的良师而心存感激,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王德宝,两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桑格,都给了他专业上的指导和工作上的支持,特别是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令洪国藩深深敬佩。每忆起这些,他总是深情地说:“如果说我有成绩的话,那都要归功于老师的培养。”

(裴增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