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英雄莫问出处天才来自勤奋——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张昌绍

英雄莫问出处天才来自勤奋——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张昌绍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英雄莫问出处天才来自勤奋——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张昌绍顾关云张昌绍,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在化学治疗学和传出神经药理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对我国药理学的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作用,被誉为“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张昌绍科研的最大特点是联系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为论文进行科研。独辟蹊径研制新药张昌绍从事化学治疗的研究始自抗日战争期间。张昌绍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一

英雄莫问出处 天才来自勤奋——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张昌绍

顾关云

张昌绍,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在化学治疗学和传出神经药理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对我国药理学的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作用,被誉为“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他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成为我国药理学的经典著作。

学徒出身 勤奋成才

1906年9月,张昌绍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望仙桥镇的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家庭,全家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张昌绍幼小时便帮着家里糊火柴盒和纸元宝,一家10口人过着江南吃“麦屑饭”半饥半饱的清贫生活。

1919年,张昌绍小学毕业后,通过在苏州一所教会中学当英语教师的叔父介绍,进了苏州一家私人医院当学徒,从倒痰盂、洗便盆、搓棉球、叠纱布、搞消毒,到门诊见习,帮助配药换药,凑数看门诊,管理病房,甚至被派单独出诊……一干就是4年。其间,他在先生的指点下自习生理、病理、临床等各科手册,提高自己。在感到基础知识贫乏后,他开始补习,每晚自学到深夜,以顽强的毅力,读完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中学主要课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进正规医学院继续深造成为张昌绍心中越来越强烈的念头。有一天,他终于斗胆向先生提了出来。幸运的是,先生不但赞同他的想法,还同意资助他继续求学。随后,他相继进入太仓省立四中、上海同文书院学习。1926年,他考入苏州医科大学,两年后转入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预科(后改名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预科)。1929年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预科脱离中央大学迁到上海,改名国立上海医学院,他也随学校转到上海。为了维持生计,他为报刊写过文艺小品,到医院打过短工,到父亲任课的学校代过课,还当过卫戍司令部政治部编辑……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的学业。在规定课程之外,他特别重视数理化和外文的学习,注重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步深化。

1934年,张昌绍毕业留校任药理科助教,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药理学事业。当助教后,在大学阶段已掌握英、日两门语言的基础上,他又自学了德文和法文。1937年,他考取了公费留英,师从伦敦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家Gaddum教授,从事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理的研究,并于194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他谢绝美方的挽留,毅然回国。当时上海医学院内迁重庆,他返回母校后即被任命为药理学副教授,并兼任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

在重庆期间,张昌绍目睹西南地区细菌性传染病、疟疾猖獗流行和人民缺医少药的情景,痛心疾首,决定想办法结束这种可悲的局面,甚至不惜中断他在英国专心致志的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的理论研究。当时国内医学界还未普遍熟悉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他就利用回国时从国外带回的那些微型胶卷文献资料,并以此为参考,利用夜晚时间挑灯夜战,陆续写成了《磺胺类化学治疗学》和《青霉素化学治疗学》,及时介绍了当时世界医学中磺胺类和抗生素两大发现的研究和应用,对当时国内医药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对抗日战争的有力支援。同时,他还因陋就简,利用简陋设备,身体力行地进行磺胺类的临床药理研究和中草药抗疟作用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试用。抗战胜利后,张昌绍随上海医学院迁回上海,仍任药理学副教授,继续研究中药药理和化学治疗学。

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十分重视张昌绍的学术贡献和才华,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除担任药理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外,他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还担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兼新药组组长、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主持制定卫生部颁布的药理学教学大纲,主编了药理学统编教材,共发表100余篇论文,为新中国的药理学发展做了许多开拓和奠基工作。

理论实际 见识深邃

张昌绍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科学成果。他在失败面前从不灰心,总结经验教训后继续再干,具有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张昌绍在自主神经系统药理和化学治疗两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些研究始于留学期间,回国后继续开展,从未间断。他采用的兔耳灌流、猫眼角膜、猫血压、鸡盲肠肾上腺素生物检定、心肺制备等方法,都是当时研究外周神经末梢传递的先进技术,先后研究了全身麻醉药、离子、拟交感胺和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对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的影响。饶有趣味的是,他早期发现的氯醛糖不影响效应器对肾上腺素的反应而选择性地抵制交感递质的释放的现象,却在20年后又在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研究中得到重复。钙离子是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递质所需也是他早先发现的,而60年代后钙的重要性才被重新提出来。更为重要的是,他首先发现小剂量的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育亨宾、麦角碱、F333等,不仅不阻断反而增强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这实际上是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自身受身体调节递质释放的先驱性研究工作,其重要性在40年后的今天才被人们充分认识。

张昌绍科研的最大特点是联系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为论文进行科研。1941年他回国时,正值疟疾猖獗,人民饱受其害,他便暂时搁下自主神经系统药理的工作,致力于开辟抗疟疾药化学治疗的新领域。为了解决心血管病等病因学与治疗学问题,他始终关注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理的进展。当60年代初国外儿茶酚胺研究兴起、生理和药理研究有很大发展时,他又迅速将这一新动向引入国内,组织人员进行利血平、麻黄碱、溴苄乙铵作用机制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儿茶酚胺抑制剂》、《麻黄碱快速耐受性形成机制的探讨》等10余篇论文。他还提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研究的重点是受体,而中枢的重点是递质,以“受体和递质”与“儿茶酚胺”作为中心课题来研究,这对我国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直至目前这些课程仍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昌绍在吗啡受体方面的创见,较国外整整早了11年。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邹冈从事有关吗啡镇痛机制的研究,发表了《有关吗啡镇痛中枢部位》的论文,被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赞扬。

独辟蹊径 研制新药

张昌绍从事化学治疗的研究始自抗日战争期间。他针对当时实际,选择细菌感染和疟疾的化学治疗作为课题。其间,对中药的抗疟作用研究较多。

张昌绍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一书中写道:“抗战发生后,沿海人士西迁瘴疟之区,疟疾不断流行,而抗疟药品甚感缺乏,吾国学者纷起研究药材,以谋抗疟药之自给。”他以中药常山作为重点,首先在临床上证明粗制常山浸膏对治疗疟疾有效,又与王进英等合作在鸡疟模型上证实常山水浸膏对其有显著疗效。1950年,他又发现鸦胆子的抗疟作用,并曾在佛子岭治淮工地试用,取得良好结果。他曾总结出鸦胆子的五大优点:良好疗效、安全、应用方便、费用极省、完全国产。这些实际上也是他对寻找理想新药的要求。

解放初血吸虫病肆虐,急需治疗药物。张昌绍担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组织人员大力开展血吸虫病的化学治疗研究,主要是对锑剂的毒性、作用机制和影响锑剂效果的因素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对锑剂口服致呕的部位不在胃而在小肠,这为口服剂的剂型改进奠定了基础;同时发现锑剂引起心室颤动的原因,提出了交感神经机制。他们共发表了论文17篇,这些成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领先的,为我国治疗和消灭血吸虫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妙笔生花 著述丰硕

张昌绍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药理学家,而且在文学上亦有一定的修养。他将文学寓于医学之中,撰写的专著和文章,行文简练,文笔流畅。他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我国药理学的经典著作。抗战期间,他出版《磺胺类药物》等3部著作。50年代,他编著出版了《中药的现代研究》,对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中药成果进行了总结,成为我国最早一部科学整理中药及探索中西医结合尝试的著作,作用远远超过其文献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他组成编写组,自任主编,完成高等医药院校药理学教材《药理学》,于1958年出版,至1965年共出3版,发行30余万册。该书不仅发挥了教材作用,而且也成为医药卫生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此外,1963年他主编的《药理学进展》在上海问世,受到各地读者的欢迎。他还计划出版一部大型药理学参考书(共分五卷),可惜只出了第一卷《药理学总论》后,便于1967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张昌绍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善于把世界学术前沿的新苗头结合到我国实际中的敏捷深邃的见识,都为后辈作出了典范。

(本文节录自《上海医科大学七十年》,出版时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