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杨国亮

中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杨国亮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中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杨国亮王侠生杨国亮,四川邛崃人,我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临床皮肤病教学及研究,创建与发展上海医学院皮肤科学事业,培养皮肤科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绩,为我国现代皮肤病学事业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9年5月,美国皮肤病研究学会推选杨国亮为学会名誉会员。

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中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杨国亮

王侠生

杨国亮,四川邛崃人,我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临床皮肤病教学及研究,创建与发展上海医学院皮肤科学事业,培养皮肤科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绩,为我国现代皮肤病学事业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读书救国 献身皮肤医学

1899年,杨国亮出生于一个濒临破落的“耕读人家”,5岁开始读书,6岁便能熟读“四书五经”。中学时代,他以天资聪颖、好学深思而闻名全校。除了学习数理化等规定课程外,他还博览群书,常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受反帝反封建思潮影响,杨国亮对当时的社会深感忧虑。看到政府腐败、民不聊生,他立志“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做一名为民解除痛苦的医生。1924年,杨国亮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预科,同时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并于1927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他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1932年,他毕业留校,在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从此,他开始对皮肤病患者进行认真观察,并细于钻研、勤于思考、精于治疗,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打下坚实的临床皮肤科专业基础。

1933年,杨国亮开始皮肤科教学工作。由于没有教材,他只能结合实践边教边学,并开始编写教材。一年以后,他执笔的英文皮肤科教材诞生了,并因此晋升为讲师。不过他并不满足,他要走向世界,让中国皮肤科在世界皮肤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35—1940年,他先后在美国、德国、瑞典及国内发表数十篇论文。其中一篇总结了用链杆菌抗原治疗软下疳及横痃,是国际上最早利用免疫学原理治疗该病的论文。由于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出色业绩,1941年他晋升为副教授,3年后又晋升为教授。

杨国亮一生热爱祖国,倾向革命。早在1934年,他就帮助被捕的地下党员丁华出狱离沪,并协助丁的战友转移党的文件。1939年,他为新四军积极进行募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遣大批医药卫生人员赴美留学,杨国亮也于1945年9月赴美。在美期间,他着重考察美国皮肤科是如何建设的,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于1947年谢绝导师的挽留学成回国。1947年,他除在家中掩护多位中共党员外,还动员几批医务骨干力量支援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5月,是我党自己创办的一所医学院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国亮为皮肤科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医学院皮肤科开始培养专业人才、训练骨干队伍,增购了皮肤科图书和各种医疗设备,先后建立梅毒、麻风、湿疹、银屑病、真菌病、职业性皮肤病、红斑狼疮、血管炎、脓皮病、中医、理疗等专科门诊以及专科病房,并建立了霉菌室、病理室、生理室、免疫室、生化室等进行各项研究;同时开展皮肤科领域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皮肤科骨干医师。由于病人多,又有专科门诊及设备较好的实验室,因而他们有能力对皮肤科疾病进行系统的研究。截至“文革”前夕,全科发表130多篇论文,他本人主编或参加编写的书籍有10多种。

十年动乱中,杨国亮仍在困境中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1969年,数以万计的上海知识青年到赣、滇、黔、皖等省插队落户,其中90%左右的人染上皮肤病,一时人心惶惶。当时年已古稀的杨国亮毅然参加了上海赴赣、滇、黔知青皮炎防治队,跋山涉水为知青送医送药。经过他和全体队员的努力工作,终于掌握了该病的病因和发展规律,制订了防治方案,并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他又提出用音频信号发生器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并亲自操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运用在治疗包括皮肤病在内的多种疾病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电器技术人员协助下,他又将40公斤重的仪器改制成2.5~3.5公斤重的电疗仪,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撰写了3篇论文、2本专著。

粉碎“四人帮”后,皮肤科在杨国亮的带领下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先后派出10余名医师分赴美、法、日、澳等国进修免疫、病理、生化、真菌和职业性皮肤病等。1980年,杨国亮担任新成立的皮肤病学研究所所长,提出了三个奋斗目标:使皮肤病研究所成为国际皮肤病学术中心之一,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成为培养全国皮肤科骨干人才中心之一。

勤奋进取 致力医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上,杨国亮勇于探索、勤奋进取。50年代末,他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50年代末开始,他发起和领导上海地区稻农皮炎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多次亲临调查研究,在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基础上制定符合农村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使该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用英文报道了我国在研究稻农皮炎方面的巨大成就,于1978年获上海市科技大会奖。

杨国亮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并报道隐球菌病、孢子丝菌病、短程锑制剂药疹的人。他对白癜风、冻疮、浅部霉菌病、红斑狼疮及瘢痕疙瘩等疾病均研究出一些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为防治梅毒、雅司、麻风、头癣、疥疮等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做了大量技术指导工作。此外,他对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病在其病因和临床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对药物性皮炎在临床分型以及防治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1980年,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联合其他临床学科研究人员主编了《药物反应》一书,并主持编写了205万字的巨著《皮肤病学》。

为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杨国亮多次参加各种国际会议:1954年参加波兰皮肤病学术会议,1957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参加第十一届全苏联皮肤病会议,1982年出席在日本召开的第十六届皮肤病学大会。1979年5月,美国皮肤病研究学会推选杨国亮为学会名誉会员。

除担任皮肤病研究所所长、皮肤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外,杨国亮还担任许多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工作,诸如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特约编审、《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皮肤医学事业。

(本文节录自《上海医科大学七十年》,出版时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