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金里淘金”_竺可桢的故事

“金里淘金”_竺可桢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金里淘金”_竺可桢的故事在研究5000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时,竺可桢收集了无数的材料。竺可桢面临的困难,实际上比这还要大上数十倍、数百倍。新中国成立以前,竺可桢在杭州居住多年,多次作过桂花飘香日期的记录。奇怪的是,当大厦竣工之后,人们并没有见到竺可桢历尽千辛万苦准备的一些材料,纷纷为之惋惜。我们上面见到的两颗“亮闪闪的金子”,都被治学严谨的竺可桢给淘掉了,这就是“金里淘金”!

“金里淘金”_竺可桢的故事

在研究5000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时,竺可桢收集了无数的材料。和他一起工作的人说:“这些材料都是像沙里淘金一样淘出来的,都是像大海里捞针一样捞出来的。”

这两个比喻是否过头了,这项工作有那么困难吗?不就是翻翻书嘛,一本一本看,一本一本查去吧!比如说,有个不认识的字,你就去查字典;有个历史年代不了解,你就去查中国历史年代用表;有个数的平方根不清楚,你就去查数学用表。诸如此类,一查便知。但是,如果说世界上没有字典,没有历史年代用表,没有数学用表,让你查1000个难字,查1000个年份,查1000个平方根,你一定会说:那可太困难了!竺可桢面临的困难,实际上比这还要大上数十倍、数百倍。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从最早的《诗经》到清朝的《红楼梦》,仅仅这些著名的作品就有几百部、几千部。而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这些著名诗人,每人都有几百首或几千首诗流传下来。要从那么多诗中抄出一两句关于竹子和气候变迁的诗句,简直就是沙里淘金。

比如说要找关于竹子的记载,应该到哪里去找呢?中国的书籍没有一本是专门讲述竹子和气候变迁的关系的,只有那些不计其数的关于竹子的诗、词、文章,分散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地方志、游记、笔记、科学著作、医学著作中。(www.guayunfan.com)

以最完整的史书《二十四史》为例,它从春秋战国一直写到明朝,如果把线装的《二十四史》一本一本摞起来,有九米那么厚。单独一本新版的宋史,就有14263页。

何况竺可桢现在不是要淘到一颗金子,而是要淘到几颗、十几颗、几十颗、几百颗,越多越好。沙里淘金已不容易,更何况还要辨别是真金子还是假金子。

为此,竺可桢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从海滩上把一颗颗亮晶晶的金子淘出来,从浩如烟海的书库里把关于气候变迁的材料挖掘出来。中国的物候研究将以这些丰富资料为基础,攀上世界物候研究之峰。

明朝的高攀龙写了一本《武林游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年的阴历八月十日,高攀龙外出游玩,看到桂花盛开。中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告诉竺可桢:高攀龙外出是公元1599年,而阴历、阳历对照表表明那一年的阴历八月十日是阳历的9月13日。20世纪的杭州(武林)桂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

新中国成立以前,竺可桢在杭州居住多年,多次作过桂花飘香日期的记录。他找来1936年和1937年的日记,果然,这两年都有记录。

1936年10月6日,桂花始开。

1937年9月30日,桂花开。

对比之下,明显可以看出,高攀龙所处的时代比现代要暖和些。这个材料中既有史料记载,还有竺可桢自己的观测记录,这难道不是一颗闪光的金子吗?它对那种“气候一成不变”的理论,真是一个有力的驳斥!

让我们再来看一颗真金子吧。

有一次,竺可桢借到一本刘献廷写的《广阳杂记》,卷二第十六页有这样一段吸引了他:“长沙二月初(阴历)已桃李盛开,绿杨如钱,较吴下气候差三四十日,较燕都约差五六十日。”像这样在史料中已经作了比较的,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竺可桢马上把它摘抄下来,他一边抄一边想,如果再和自己的观测作作比较,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他走到书柜前,随手取下1947年和1948年的日记,其中记道:

1947年3月21日至25日,南京和杭州,桃花均盛开。

1948年3月13日,杭州桃李均开。

也就是说,20世纪40年代的杭州和刘献廷所处时代的长沙气候差不多。

材料准备就绪的竺可桢,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工匠,打好基础,备好原材料,要建造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厦。奇怪的是,当大厦竣工之后,人们并没有见到竺可桢历尽千辛万苦准备的一些材料,纷纷为之惋惜。竺可桢在日记里作了解释:“这次搜集到不少材料,但因限于字数,而且怕过于堆砌,所以没有全用。”

我们上面见到的两颗“亮闪闪的金子”,都被治学严谨的竺可桢给淘掉了,这就是“金里淘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