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于子三之死_竺可桢的故事

于子三之死_竺可桢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于子三之死_竺可桢的故事1945年,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于子三等人被拘留时间早已超过法律所规定的刑事拘留不得超过的24小时。这时,地方检察官拿出一份早已填写好的“于子三于狱中用玻璃片自杀身亡”的尸检证书,让竺可桢签字。在竺可桢报告了于子三事件的经过后,学生的无辜惨死激起了浙大教授们的极大愤慨,教授会议发表宣言要求主持公道、保障人权,处理事件责任者。

于子三之死_竺可桢的故事

1945年,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浙江大学于1946年迁回了杭州。

然而,全国民众没有想到,八年抗战获得了胜利却没有获得和平,打败了日本鬼子,盼来的却是令人忧虑的时局和朝不保夕的生活。

国民党政府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内战即将来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反动当局不但对全国民众一致要求“停止内战”、“实现政协决议”、“保证人民民主自由”的正义呼声置之不理,还大肆逮捕、监禁、屠杀爱国进步人士。终于,国共内战开始了,觉醒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之中。(www.guayunfan.com)

1946年9月的一天,竺可桢的女儿竺梅和未婚夫在投奔解放区之前,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为自己临行前不能与父亲、兄妹们道别而难过。

竺梅的体质一向很弱,每年冬天都要犯哮喘病,发病时常大口喘气,脸憋得青紫。听说女儿去了北方解放区,竺可桢既惊喜又担忧。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从此,他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女儿了。竺梅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病逝于解放区。

竺可桢的命运、竺可桢家庭的命运,已直接与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1947年5月,全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蒋介石大为恼怒,大骂学生“形同暴徒”,决心“断然处置”。

当时正在欧美考察的竺可桢,接到了教育部长朱家骅的急电,要求他“立即返校,平息学潮”。

竺可桢急忙返回浙大,但在了解了浙大的学生运动情况后,他不仅没有按当局的意思对学生采取任何惩罚性措施,还处处为学生着想。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对竺可桢的态度极为不满,他对竺可桢说:“之江大学学生不及浙大的三分之一,就开除退学了四五十人,浙大实失之过宽。”

竺可桢当即反驳道:“学校处置学潮不能用武,学校须以德服人方能令人信服。”

竺可桢始终认为,学生绝大部分是优良子弟,要千方百计保护他们,他不能赞同之江大学让军警入校抓人的做法。

但当局并未就此罢休。最终,竺可桢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0月26日,传来了浙大学生会主席于子三和另外三名学生在校外被特务跟踪,以共产党嫌疑被捕的消息。

竺可桢担心这些学生被秘密杀害,他找到省政府、警察局、省党部,要求当局立即放人。他对保安司令竺鸣涛说:“如果你们认为这四个学生有重大嫌疑,应送交法院。如无证据,应由学校保释。”

但保安司令竺鸣涛、警察局局长沈溥却一再推诿拖延。于子三等人被拘留时间早已超过法律所规定的刑事拘留不得超过的24小时。

学生们行动起来,他们发出警告:限当局立即无罪释放被抓同学或送交法院审理,否则,将全体罢课以示抗议。

然而,当竺可桢找到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时,却得到了于子三已畏罪自杀的消息。

竺可桢悲愤难当,他责问沈鸿烈:“于子三有何罪?他为什么要自杀?”

沈鸿烈无言以对。竺可桢立即返校召集校医和学生代表一同赶到保安司令部。他们找到保安司令竺鸣涛,质问于子三的死因。

竺鸣涛的答案是:于子三是用玻璃戳破喉管自杀的。

竺鸣涛找人拿来一块血迹斑斑的玻璃,告诉竺可桢说,他们要求于子三交代策划学生暴动的阴谋,于子三觉得事情严重,回到牢房就没吃晚饭,在下午6点20分左右自杀身亡。

竺可桢反驳道:“你们的说法太离奇了。我了解于子三,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哪有无罪而畏罪的道理?再说,你们的牢房看管森严,哪里来的玻璃?”他相信自己的学生。

竺鸣涛与他的手下面面相觑。

竺可桢接着说:“不管于子三死因如何,你们都责任难逃。”

在法医的陪同下,竺可桢于雾气朦胧的午夜前往监狱,查看于子三的遗体。阴森森的牢房里,一股血腥味扑面而来。仰卧在监狱窄小的木板床上的于子三,一双眼睛大睁着,喉管被割裂,颈上、胸前和床上大片的血迹已变成了黑褐色……

竺可桢从清晨到深夜,连续奔走,水米未沾,现在又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死于非命的惨状,悲痛和愤慨一起撞击着他的心,令他几乎昏厥过去。陪同的校医忙给他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来。

这时,地方检察官拿出一份早已填写好的“于子三于狱中用玻璃片自杀身亡”的尸检证书,让竺可桢签字。面对这些人的阴谋,心痛不已的竺可桢瞥了一眼证书上的文字,当即拒绝道:

“我只能证明于子三已死,不能证明他是用玻璃片自杀的。”

他在验尸报告书上写道:“在狱身故,到场看过。”

10月30日,于子三被害的消息传遍了浙大校园,千余名学生冲上街头示威游行,合众社、新华社播发了这一消息。当天夜里,杭州宣布戒严。

在竺可桢报告了于子三事件的经过后,学生的无辜惨死激起了浙大教授们的极大愤慨,教授会议发表宣言要求主持公道、保障人权,处理事件责任者。一向不赞成学生参与政治的老教授也拍案而起:

“我就不信我们不能罢教!”

于是,就有了浙大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教授罢教。

接着,竺可桢又赶到南京,在司法行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奔走呼号,要求他们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他还向上海《大公报》、《申报》的记者发表谈话,指出对于子三之死,政府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要求政府查明事实真相,惩办杀人凶手。他对记者们说:“这一事件的最后结局,将使人们看到,政府是否真的有诚意依法治国,是否真的愿意保障人权。”

这让当局十分恼火。浙江省主席沈鸿烈电告蒋介石,说竺可桢有意“煽动学潮”。蒋介石接电后,令教育部长朱家骅要求竺可桢在报纸上发文“更正”。面对黑暗势力的威胁,竺可桢毫不犹豫地回答:

“报载是事实,我无法更正。”

面对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学潮,国民党青年部长陈雪屏向国民党中央汇报表示,学潮的根源“乃在浙大”,在于浙大竺可桢这个“国内第一流校长,在学潮中持第三者之态度”。

教育部长朱家骅给竺可桢发来密电:“闻浙大近来又开始罢课,实属目无法纪,不容宽贷。学生自治会应解散,为首滋事者应严惩,所以救浙大,亦所以救全国大学。”

竺可桢仍据理力争:“学生如有越轨行为,学校自然可以处理或解散自治会。否则,做事无根据。”他给朱家骅复电道:“尽快复课,电令暂缓执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面对巨大的压力,竺可桢对前来看望他的学生说:

“……一本过去的理智态度、求是精神,决不以利害得失而放弃是非曲直。”

竺可桢敬佩赞赏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何等沉毅的大勇”。王阳明在日记里记录下了他因反对宦官专权险些遭杀害,而被贬谪途中乘舟又遇飓风时所写的一首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是竺可桢在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中,同样坚持的“沉毅的大勇”!

这场由浙大于子三之死而引发的全国性大规模学潮持续了半年,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全国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在这场斗争中,竺可桢出于一个正直爱国的科学家、教育家的正义感,出于对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和爱护,对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始终站在斗争的前沿,坚决抵制反动当局对进步学生的迫害。他不顾个人安危、深明大义、追求真理的精神,成为广大师生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1948年3月14日,于子三遗体在竺可桢亲自选择的凤凰山墓址安葬。

那一天,数千名学生胸佩白花,手持挽联、横幅,在学校广场追悼于子三。广场一片素白,回荡着低沉悲愤的挽歌:我们抬着你的遗体向前走,走在祖国的土地上。仇恨的人们听着记着,今天将烈士埋葬,他日开出民主之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