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落实“促生产”的要求_关于李德生的事迹

落实“促生产”的要求_关于李德生的事迹

时间:2022-08-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落实“促生产”的要求_关于李德生的事迹落实“促生产”的要求早在苏北“三支两军”时,李德生就根据许世友司令员的指示,在抓革命的同时注意了抓生产问题。12军到安徽“三支两军”之前,周恩来、李富春交代任务时对“抓革命、促生产”提出了许多要求。如在淮南、合肥、马鞍山等煤炭、钢铁生产基地,先后召开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誓师动员大会。说“文革”并未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正确的。

落实“促生产”的要求_关于李德生的事迹

落实“促生产”的要求

早在苏北“三支两军”时,李德生就根据许世友司令员的指示,在抓革命的同时注意了抓生产问题。当时他的看法是:“文革搞的很好,如果生产提不上去,也要变成政治问题、大问题。”这个话,李德生在一些会议上多次讲过。

12军到安徽“三支两军”之前,周恩来、李富春交代任务时对“抓革命、促生产”提出了许多要求。李德生到达安徽后,对他们的指示,进行了认真的落实。他常对各级干部讲:“民以食为天呀!”

首先是从组织上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在省革委会,分工副军长娄学政专管生产指挥组的领导工作。

其次是提出了安徽省工农业建设的目标。李德生组织机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省经济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设想。(www.guayunfan.com)

再次是重点抓了骨干企业的生产问题。如在淮南、合肥、马鞍山等煤炭、钢铁生产基地,先后召开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誓师动员大会。对那些生产长期处于瘫痪的“老大难”单位,派得力的人员前往,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同时,还先后组织了将近40万知识青年、干部、医务工作者、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掀起了一个面向农村、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由于“抓革命、促生产”需要大批有经济工作经验、熟悉工农业生产的人来抓,所以李德生指示,尽快查清那些被打倒或靠边站的干部的问题,在省里权限范围内能作结论、任命的,基本上都解放了出来,把他们放到经济工作岗位上去,让他们组织指挥工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12军广大“三支两军”人员,在全省各地积极宣传党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帮助地方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维护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在工业方面,李德生等领导同志对淮南、淮北的煤矿,合肥钢铁厂、马鞍山钢铁厂、铜陵铜矿、安徽纺织厂、安庆石油化工厂、芜湖造船厂等大型企业的生产,十分重视。其中,安庆石油化工厂是新建的,填补了安徽没有炼油厂的空白,解决了安徽公路运输车辆和农业机械燃油不足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李德生等军地领导同志对大型厂矿给予很大的关注,从而使这些厂矿的生产得到恢复,并逐渐有了发展。

在农业方面,由于安徽是农业大省,革委会成立后,从1968年开始,李德生就组织力量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皖北农业地区交通非常不便,很多地方生产的粮食运不出来,煤炭和日用品运不进去,特别是阜阳地区,农民吃的是地瓜干,烧的是地瓜藤,喂牲畜也是地瓜。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李德生抓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交通运输落后的问题,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调拨钢轨,省里组织施工力量,修筑了200多公里的濉溪到阜阳的铁路,连接徐州,使皖北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改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皖西,修筑了金寨到霍山的公路,解决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交通问题,使山区农副业产品能够很方便地运出来。

李德生通过抓先进带后进、抓后进促先进的方法,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在全省抓了20个后进大队作试点,都由领导干部带领工作组,挂钩蹲点给予帮助,直到改变后进面貌为止。到北京工作后,李德生每次回安徽都要专门到这些点上和其他生产队去考察。他还让蹲点的同志多次到北京汇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这一措施不仅改变了后进大队的面貌,总结了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而且大大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

各部队还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广大工人、社员一起并肩劳动,先后参加了淮南煤矿的夺煤大战(第34师部队)、马鞍山钢铁公司的钢铁会战(第35师部队)、修筑濉阜铁路和开挖新汴河工程建设(第31师部队)以及支持农村社队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同时,派出大批医疗队深入工厂、农村,建立合作医疗体系,为广大群众看病治病。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安徽省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从1967~1968年连续下降,转变为从1969年起逐年上升,每年增幅达10%左右,市场供应也有明显改观。从当时全国的情况来看,安徽恢复工农业生产的速度和成绩,是全国较好的省份之一,曾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多次赞扬。1968年9月,李先念副总理陪同外宾来淮南访问参观时,对淮南的形势和部队“三支两军”工作,再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尽管李德生注意了抓生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想的影响下,那种只革命不生产的邪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就不能不给生产带来负面影响。1999年安徽省出版的《党史纵览》第1期刊载了这样一个材料:“文革”10年中,安徽的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200亿斤左右,农民人年均收入在60元上下(实际需要100多元),排除价格的因素,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30%。当时全省的28万多个生产队,其中只有10%左右能勉强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年均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占20%左右,大批农民的生活仍处于困境中。只是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上述情况才有了根本转变。说“文革”并未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看到,如果不是由于李德生领导12军广大指战员积极参加生产活动,安徽农民的人均收入肯定比60元还要少。也就是说,在那个人均60元的收入中,还包含有军队“支农”的心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