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败得挺窝囊_李鸿章的事迹

中国败得挺窝囊_李鸿章的事迹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败得挺窝囊_李鸿章的事迹1884年7月,法国海军与福建水师对峙时,张佩纶上书要求南洋、北洋水师支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京津安全、北洋轮船小不敌法国铁甲舰为由拒绝援助。然而,6月23日法方突然向中国驻北越的军队发动进攻。1884年中法发生战争后,法国和日本联合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李鸿章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李鸿章在拒绝救援的同时,认为张佩纶说自己多么强大是自不量力。

中国败得挺窝囊_李鸿章的事迹

1884年7月,法国海军与福建水师对峙时,张佩纶上书要求南洋、北洋水师支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京津安全、北洋轮船小不敌法国铁甲舰为由拒绝援助。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曾国荃也拒绝援助。在清政府,醇亲王也表示认同不能打的观点。

然而,打不打不是中国人说了算。在李鸿章的运作下,中法在1884年5月11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然而,6月23日法方突然向中国驻北越的军队发动进攻。在法方进攻之时,毫不知晓情报的清政府接到了中国驻法公使李凤苞的电报,告诉总理衙门:法国不允美国评论。

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则公开否认,说美国的调停正在进行中。为此,清政府派曾国荃与法国公使巴德诺洽谈。美国使馆参赞何天爵说,我们的总统之所以不来电这是个好预兆,如果法国不接受调停告诉我们即可。一有消息巴德诺一定会转告曾大人。现在还是不要开仗为好,如果开战不但有悖万国公法,而且对不起美国的一片苦心呀。

战争资讯传来后,7月28日,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向总理衙门提出照会,愿意调停中法纠纷。并且说,中法方面签订的条约不是废纸,谁先违约已经没有办法查考了。

7月29日,何天爵又说,中国边防军擅开战端,应该赔偿法国兵死伤的抚恤金,少则几十万两多则一二百万两就行了,总比法国要得少。(www.guayunfan.com)

8月6日,何天爵再次将责任推到中国在越南的军卒身上。

8月8日,被聘为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马丁(汉名丁韪良),也前往总理衙门建议:法国无赖,不得钱不肯罢休,中国无论如何总是吃亏,不如勉强应允,比之失和还好。杨大人之意,中国给他(法国)三百万。可以用抗议的办法,照会各国,立案声明:银虽已给,中国心中不服。

就在美方说服中方之际,法方却在8月23日突然向福建闽江口的马尾港发动军事进攻。8月26日中国向法国宣战。在战争中,美国军舰时常和法军一起出现,作为“中立国”美国的军舰往往掩护法军进攻。法国一些军舰也主动向美国军舰靠拢,迫使中方炮火不能对其开炮。

李鸿章担心中法开战的原因,除了法国兵舰可能北上外,朝鲜问题也是其担心之处。1882年“壬午兵变”(大院君推翻闵妃重新执政,闵妃向中国求援,袁世凯率军进入平乱),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步伐就逐步加大。1884年中法发生战争后,法国和日本联合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李鸿章希望北洋水师也要严防朝鲜问题危机化。众所周知,朝鲜与中国的关系自古都要近于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所以,李鸿章的担忧也不是庸人自扰。

但防卫朝鲜主要应以陆军为主,海军作用尚不足以成为主因。因此,李鸿章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他和曾国荃之所以拒派战舰救援,其根本原因也是保存实力,晚清各地督抚拥兵自重已向割据势力发展。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三大势力错综复杂,中法之战后历次战争。如甲午战争中,三派势力(曾左虽然已经故去,但派系精神则长存)的互不合作即是明证,派系斗争已经到了不顾国家安危的地步。

李鸿章在拒绝救援的同时,认为张佩纶说自己多么强大是自不量力。不如把船都开走,将福州船政局的机器全部调往他处。这就是“弃厂”。假如当时“弃厂”的意见得以实施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要么打要么撤,打就像个男人一样地死去,撤就撤得干净利落。结果,清政府蛇鼠两端,想打又怕打不过,想撤又怕丢了面子。就在这两难中,战机丧失。同理,也丢掉了国家发展的机会。晚清一次次丧失靠战争带发展、靠改革赢发展、靠改革得生存的机会,皆因这种瞻前顾后的愚蠢方法。前后掂量那是在和平时期的方式,火烧眉毛了就只能顾眼前。

当时,以左宗棠、刘锦棠、彭玉麟、张之洞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战略方针是:持续施压以待法国内乱以及各列强产生纠纷乃至冲突。而法方最终也确实在公海实行了禁运的愚蠢方法,激化国际纠纷的态势非常明显。法军海军本来可以北上封锁京津,但为何屡次被政府否决?并非法国不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英美等列强的强烈反对。

也许,有些人会说你这是站在130多年后看前面的事情当然清楚。然而,以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抵抗派之所以敢于抵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确实已经认识到,中国获胜的关键有三:第一,以夷制夷;第二,以中国之大举全国之力;第三,敌人疲师远征,国内不稳。

可惜的是,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垂青妥协派,这使得中国在硬件和软件都不如人的情况下更加危险。

那么,李鸿章、曾国荃等妥协派,与左宗棠、张之洞等抵抗派之间,在海军硬件上的认识有何不同呢?

正当抗法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李鸿章一如既往地掣肘起来。清政府决定分调李鸿章、曾国荃各拨战舰援助台湾。1884年10月24日清政府下令南北洋援助福建、广东方面,可李鸿章26日就复电说:我们怎么会忍心坐视台湾危险而不救呢?可是北洋只有快船两艘,南洋也只有快船三艘。五分厚的铁壳根本无法承受铁甲舰的巨炮,而且船小没有地方装载兵器。

其后,左宗棠授命组织福建海防并迅速上奏建议,清政府表示认可,又于11月1日下令:南洋派兵轮五艘,北洋派兵轮四五艘,在上海会齐;杨岳斌统带八营,由汉口搭轮船赴沪,即统领各兵轮赴闽先至厦门,探明法船情形,绕至鹿港等处登岸,相机援剿。

曾国荃、李鸿章迅速反对拒不派援,他们认为:派了也不管用,反而可能被敌挟制俘虏给他人作嫁衣裳。

清政府对此极为愤怒,痛斥二人:台湾信息不通,情形危急,犹敢意存漠视,不遵谕旨,可恨至极!

11月6日,两广总督张之洞调和双方矛盾,建议:我们的船少应该爱惜,从上海、厦门出发还没到就被敌人知道了。所以,倒不如从福建沿海,伺机潜伏夺取法军的小号兵船和运兵运煤运粮的船为我所用。

11月17日,李鸿章派遣超勇、扬威两舰在德国人式百龄统率下赶往上海。同时,曾国荃也派开济、南端、南琛、澄庆、驭远五舰援台。然而,12月朝鲜“甲申事变”后,李鸿章将北洋舰队的船和人全部调回。南洋五舰虽然得到清政府要求伏击马祖澳法国船只的命令,却一直按兵不动。1885年2月7日探知消息的孤拔率领七只兵舰北上截击南洋五舰,13日两军在三门湾海面遭遇。

吴安康立刻指挥五艘战舰逃跑,澄庆、驭远驶入石浦后,法舰一部分紧随其后,两舰立刻放水自己沉没。另外三舰驶入镇海,依靠镇海炮台的配合与法舰对峙。

1885年法军陆续来援后,孤拔手下已经有了35艘战舰,分出三舰在镇海监视南洋三舰后,对台湾的封锁其实减负不多。

尽管如此,法军军力不济这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法国绝不可能为了争夺中国的利益,而放弃非洲、美洲、东南亚、南亚等许多殖民利益,更不可能放松争夺“欧洲霸主”地位的斗争。因此,像左宗棠、曾纪泽、戈登等人预测的坚持一年即可完胜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中方最终不败而败。其原因皆在于改革派内部斗争,改革派中的妥协派与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合流。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改革派中的抵抗派的另一大对手保守派,反而在中法战争中成了左宗棠的盟友。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如果没有妥协派的帮助,即使她想媾和,但面对强大的舆论浪潮也不敢铤而走险。

可妥协派挺身而出为慈禧做了挡箭牌,这并非妥协派忠君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策略对中国有利。正是妥协派的妥协行为,借助镇南关大捷迅速结束战事的行为,使得中国这次很有胜算机会的战争不败而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