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二)如何评价李鸿章_李鸿章的事迹

(二)如何评价李鸿章_李鸿章的事迹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二)如何评价李鸿章_李鸿章的事迹之前,许多人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我不以为然:他之所以不是“卖国贼”,就在于所谓的他的临终《绝命诗》。再者,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其诗更加慷慨为国。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改革被证明已经失败。他曾有《李肃毅侯挽诗四首》留世,虽然是悼念李鸿章,但晚清天下诸事、如何评价李鸿章的一生等都可以尽收眼底。

(二)如何评价李鸿章_李鸿章的事迹

之前,许多人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我不以为然:他之所以不是“卖国贼”,就在于所谓的他的临终《绝命诗》。若该诗为真,则可说人可以装一时一事,却不可以装一辈子。从他的所谓的绝命诗里面可以看出此人并非卖国贼。他的绝命诗是: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定,诸君莫做等闲看。

再者,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其诗更加慷慨为国。有的人肯定会拿汪精卫的诗来反驳:汪精卫1910年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在监狱中曾经赋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最后怎么样了?

我之所以说李鸿章不是“卖国贼”,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晚清能够真的完全听从李鸿章的建议,中国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例如,甲午海战中,李鸿章命令“定远”号、“镇远”号逃命,如果这样的话,北洋海军日后的重建也不会那样艰难。二舰若保,北洋海军尚有元气。然而,光绪帝却命令死守。(www.guayunfan.com)

再者,如果清政府能够处处忍耐,按照李鸿章的计策去做,中国之发展也将是另外一副景色。当然,前提是中国强大了之后,大臣们仍记得国耻。

李鸿章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之路。问题就在于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太腐朽,他们口口声声说要铭记历史、铭记耻辱、整顿吏治,但实际却是:痛苦过去后继续歌舞升平,丝毫没有悔意、没有任何卧薪尝胆的想法,而“老大中国”的思想却总是时不时地跳出来惹事。

可以说,甲午战争后,清政权仍有延续的希望,但是结果呢?仍然是过去那样,改革迟缓、吏治崩坏,仍然是歌舞升平,“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李鸿章之所以被骂为“汉奸”“卖国贼”,其实不在于过程,而在于结果。当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把自己的“女儿”送往匈奴和亲的汉元帝等,哪个不身背屈辱?但结果如何?后世的人给予他们的不是蔑视而是敬仰,认为这是一种以弱胜强的良好途径。

李鸿章的各项努力,在腐朽的最高统治阶层那里最终失败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他自身的问题。他深深地支持、依赖那个腐朽的统治集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致命问题,例如吏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制造者。但李鸿章对清朝的致命缺陷——满人专制,也是无奈的。这种无奈只能说时机未到,时机到了他也不会做“忠臣”。八国联军侵华前后,李鸿章的进步(默认手下与孙中山取得联系、“东南互保”等)其实就是一种证明。

在晚清的历史中,李鸿章既是一位让人同情又是一位让人痛恨的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方面,我认为不是作为军事家,而是作为外交家。他掌控中国外交一线工作30余年。其中虽大多是签订各种不平等协约,但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使损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他具备了作为一个好外交家、政治家应有的素质,但可惜他生不逢时,没有遇到一位好“领导”。

李鸿章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盛名蹿升阶段、路线之争阶段、人言皆杀阶段。

第一个阶段,盛名蹿升阶段。主要是1872年曾国藩病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李鸿章的势力急剧扩张、威望日隆,疆臣中无人能出其右。

第二个阶段,路线之争阶段。改革派除了要针对保守派外,还要面对内部的分歧,左宗棠和李鸿章是这两条路线的代表:左宗棠平定西北、收复伊犁,主要从军事上达到了人生顶峰;李鸿章则因为外交、改革、御辱、边疆稳定等多方面原因,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左宗棠死后,改革派内部虽仍有争论,但基本按照李鸿章的改革路线前进。

第三个阶段,人言皆杀阶段。此阶段以甲午战争为界线,甲午战争是检验李鸿章改革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准线,尽管从历史观点看,成败与否不能以一场战争来评价,但世人的角度却只能是如此。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改革被证明已经失败。

我个人认为,对李鸿章评价最为到位的应是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客家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黄遵宪28岁时见到了李鸿章。他在李鸿章面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李鸿章夸奖他有“霸才”,其后,黄遵宪成了李鸿章器重的对象。1877年,黄遵宪的同乡何如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黄遵宪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跟随何如璋前往日本,其后半生都与李鸿章的淮系关系密切。

他曾有《李肃毅侯挽诗四首》留世,虽然是悼念李鸿章,但晚清天下诸事(如人才、战争等)、如何评价李鸿章的一生等都可以尽收眼底。

骆胡曾左凋零尽,大政多公独主持。万里封侯由骨相,中书不死到期颐。

弧卒挽周衰德,华衮优增汉旧仪。官牒牙牌书不尽,盖棺更拜帝王师。

在黄遵宪的眼中,骆秉章、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是五大政治才俊,前四人故去之后剩李鸿章独掌大权。无论怎么评价他,在国家衰微的情况下,李鸿章作为一名汉臣做到了帝王师的地步,实属不易。

连珠臣炮后门枪,天假勋臣事业昌。南国旌旗三捷报,北门管论九边防。

平生自诩杨无敌,诸将犹夸石敢当。何意马关盟会日,眼头铅水泪千行!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李鸿章由军事起家,从南国到北疆,功勋卓著。他的一生经常自夸战场无敌,众多将领都说他是“石敢当”!但为何却有马关中日和谈那一天呀,在那一日何止李鸿章一人泪千行!

毕相伊侯久比肩,外交内政各操权。抚心国有兴亡感,量力天能左右旋。

赤县神州纷割地,黑风罗刹任飘船。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三人比肩站在世界舞台上,内政外交皆由他们操持。他们雄心万丈希望辅佐国家,左右世界,然而,中国却屡次割地赔款,中国的海军全军覆灭。李鸿章老了吧,他中了计与豺狼交好,却浑然不知,洋洋得意地说能保持和平二十年。

九州人士走求官,婢膝奴颜眼惯看。满箧谤书疑帝制,一床踞坐骂儒冠。

总无死士能酬报,每驳言官更耐弹。人哭感恩我知己,廿年已慨霸才难。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中国的社会精英呀总想当官,奴颜婢膝的事情做多了看惯了。许多人都希望推翻帝制,自己不坐在床上骂儒学和知识分子就不够爱国。然而,却总是少有人能够以死保卫国家,每次遇到弹劾总是能够耐得住、忍得住,就是不辞职。李鸿章是我的人生知己,二十年前他就曾慨叹我“霸才难得”了。

从黄遵宪的四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李鸿章的一生和大众的认识一样是矛盾的,一方面肯定他的才,一方面又批评乃至讥讽他。

李鸿章的一生同左宗棠一样,都是因为没有遇上一位好的领导者,终不能真正地展示才华。正如伊藤博文所言,李鸿章如果在日本,其功绩要比伊藤博文更显要。笔者经常慨叹,晚清人才济济,李鸿章的外交和改革、左宗棠的军事、彭玉麟的刚正,如果处在一个中等智谋、励精图治的领导下,那么将是一个多么难得的人才布局呀。

关于李鸿章的一生,国内外的评价迥异。在国外,李鸿章被认为是四亿中国人中最有智慧、谋略、胸怀、眼光的人,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可在国内,无论是其生前、死后都是毁誉参半,争论激烈。

“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代表了一部分国人对他的评价。杨三即杨鸣玉,人称“杨赶三”,“同光十三绝”之一,著名的京剧丑角。他为人耿直,虽然扮丑角、以嬉笑怒骂来博取世人一笑,但其内心却极为爱憎分明,颇有武生的气概。他曾表演《丑表功》,大骂李鸿章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败。

大跃进”时期,安徽合肥大兴集干脆把李鸿章的坟刨了,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仍保存完好,竟被革命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其实,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希望我们能够公平地认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