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考取柏林音乐学院_关于蒋英的故事

考取柏林音乐学院_关于蒋英的故事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取柏林音乐学院_关于蒋英的故事1937年,十八岁的蒋英投考柏林音乐学院声乐系,经过一番积极准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柏林音乐学院。柏林音乐学院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音乐会。参加这种活动是检验学习的好机会,蒋英对此非常重视。1938年,在柏林音乐大学期间,蒋英在参加同学的家庭音乐会演出前留影那时学校经常有音乐会演出,学校鼓励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演出。博学的蒋百里对蒋英的影响是很大的。

考取柏林音乐学院_关于蒋英的故事

1937年,十八岁的蒋英投考柏林音乐学院声乐系,经过一番积极准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柏林音乐学院。被录取后,她又被系主任,著名男中音、声乐教育家海尔曼·怀森堡教授选中,主修声乐。蒋英从此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洋美声唱法,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同时攻读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

进入大学以后,蒋英开始了紧张而严苛的专业学习。柏林音乐学院一般学演唱、演奏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视基本练习:钢琴、小提琴专业学习每天至少要练八小时;声乐专业学生的一天时间非常忙碌,白天练声、练琴、做音乐理论作业,夜晚还要奔音乐厅听交响乐、室内乐、独唱音乐会等,或者去剧院观看歌剧、话剧等。蒋英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在地铁买个面包夹小香肠充饥。蒋英回想大学时光时说:“如果对音乐没有奋不顾身的爱,我想那段时间我根本坚持不下来。那时候我像掉进了音乐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好东西。”她那时广泛涉猎各类演出活动,打下了语言基础,对唱好歌帮助更大。

看演出是同学们最高兴的事。有时音乐学院专业学生会拿到赠送票,位置都在最高一层的观众席上,同学们都戏称为“上天堂”。德国是一个盛产著名音乐家的国家,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海顿、勃拉姆斯、舒伯特等都是大师级的作曲家。这个国家有着非常普及的群众音乐基础,人们普遍喜欢音乐。柏林音乐学院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音乐会。德国一般家庭,在周末、节假日或家庭庆典时,都有组织室内音乐会的习惯,学生可作为邀请对象,组成重奏、重唱小组到家中演唱。参加这种活动是检验学习的好机会,蒋英对此非常重视。

有一次,蒋英被邀请参加同学的家庭音乐会。她非常激动,心想这不但是一次检验自己学习的机会,也是展示中国人音乐才华的机会,一定不能给国人丢脸。蒋英平时衣着朴素,很少化妆打扮,这天却精心打扮,绾起黑色的秀发,从箱子里翻出一件绣着凤凰的旗袍穿上,既端庄大方又美丽高雅。果然,她的到来让德国家庭的朋友们感到非常惊艳。蒋英参加的是重唱组,她的嗓音甜美圆润,技巧娴熟,朋友们都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欣赏她的演唱,几曲终了,客厅响起热烈的掌声,朋友们纷纷围上来和她打招呼:“太棒了,蒋小姐!你唱得太好了!你们中国人也有天使般的声音!”

蒋英很受鼓舞,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出个样子来,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也能把西洋声乐演唱好。从这以后,蒋英更加刻苦学习,而且尽量多地参加每一次被邀请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她尽情展示着中国人的才华。(www.guayunfan.com)

蒋英后来回忆:“当我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时,这儿也想听,那儿也想听,什么都感兴趣,我仿佛掉到音乐的海洋里,它像海涛一样阵阵向我冲来。”

由于蒋英的努力和勤奋,也由于她的天赋,很快就崭露出她在声乐方面的才华。于是,她渐渐地从课堂走出来,开始刻苦钻研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对于维也纳的古典乐派,她也认真探讨;对于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亨德尔、肖邦等音乐大师的那些传世佳作,她几乎用整个身心去领会、去体味。

如此勤奋,是为了打下语言基础,更是为了唱好歌。严谨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音乐生活,让蒋英的演唱功力得到很大进步。每当有机会在公众面前演唱时,她也总不忘精心打扮一番,而在座的听众也无不惊讶于眼前这位来自东方的姑娘,居然能将西方声乐作品唱得如此地道,这也打破了他们关于中国人没有音乐天才的偏见。

1938年,在柏林音乐大学期间,蒋英在参加同学的家庭音乐会演出前留影

那时学校经常有音乐会演出,学校鼓励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演出。当然蒋英也不例外,蒋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每次音乐会总要精心打扮一番,总要穿上漂亮的中国旗袍。在国外的舞台上展现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美妙歌声,用德语演唱欧洲的经典作品。那时的蒋英非常快乐,经常和家里书信联系,报告自己在柏林的学习情况,让家里安心。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蚕丝——钱学森传》中提及:蒋英在柏林度过的前几年是她一生中最安逸的时光。她白天学习语言、练唱、弹奏钢琴,晚上则到音乐厅去欣赏歌剧、交响乐和独唱会。蒋英逐渐变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在一张年轻时代的照片上,她的头发黑亮如漆,脸部线条精致柔美,犹如天鹅绒的皮肤完美无瑕。她常常身着旗袍在学校的派对上演唱,美丽颠倒众生

蒋英说:“父亲说过,有知识的人,才配谈政治;肯钻研的人,才配谈阅历。当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要做一名有知识、肯钻研的人。”蒋英在努力学习专业技法的同时,还大量阅读欧洲古典名著,为歌唱事业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基础。后来她不断告诫她的学生要打好文化功底,“这里不单是技巧问题,而是智慧在创造美”。博学的蒋百里对蒋英的影响是很大的。

1939年,德国发动闪电战占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国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在国内实行专制独裁,迫害反战的进步人士,横征暴敛以满足他侵略扩张的军事需要。蒋英晚年曾回忆起当年留学德国时的情景,欧洲大多数的土地都遭到了炮轰,许多城市都成为战场,柏林也在其中,城里人民的生活愈加困难,没有食物,见不着蔬菜水果、白面包、黄油了,只有黑面包、奶酪和土豆,德国民众生活很苦。

柏林笼罩在血腥的恐怖之中,蒋英的留学生活愈加艰难。为了完成学业,她在柏林苦苦坚持。“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她后来如此表述。这时的蒋英还是名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年轻力壮,不怕吃苦,经常是早上一顿土豆、晚上一顿土豆,临睡前肚子就已经空空了,但第二天早上照样还得起来上学。因为年轻,更因为自己伟大的志向和强大的意志,她挺过了种种困难。

蒋英在柏林可谓是躲着炮弹学习。她曾回忆道:“那时我们一到晚上全部都熄灯,不能漏一点风声,免得被轰炸。记得有一次,我出门,抬头一看,就看见倒塌的高楼,破衣服、破家具、澡盆都倒在街上,道路很不好走。平时在学校学习时,一听到拉防空警报了就要躲进防空洞。此时的学校教学已经几近中断,老师同学时来时不来。”而蒋英还是坚持每天去学校学习。

蒋英回忆:“打仗打得厉害了,确实是没得吃了,最不好的时候我们真是又饿又困。困是什么原故呢?天一黑,英国飞机就要来炸,飞机一来,声音一响,我们就要逃到地营子里头去,一蹲就蹲个三小时睡不了觉,第二天早上又困又饿,挣扎着到学校去,学生老师也可能不在,所以那个时候是非常苦非常苦,我已经瘦得不得了了。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地主的女儿,她家里送来了一打鸡蛋给我放在桌上,别的朋友进来一看,哎呀,这么美的珍珠啊,他们多少年见不到鸡蛋了。”

由于战争,蒋英和家里的联系全部中断,没有信件往来,只能通过大使馆了解祖国的情况。家人更不知道身在异乡的孩子处境如何。

凭借坚定的信念,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毕业。随后获德国大戏院之聘,多次登台演出,并与德国的德律风根留音片公司商订出版唱片十年的合同。但随着战争烽烟愈盛,蒋英决定赴瑞士继续研究和音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