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生日礼物_快乐一家人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生日礼物_快乐一家人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生日礼物_快乐一家人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1992年88岁生日时孙辈赠送给邓小平的玩偶。就算孙辈不在,也像快乐的一家人,都陪在邓小平的身边。“快乐一家人”,就如同一路携手走来的邓小平和卓琳,相依相偎,举案齐眉。婚礼这天,杨家岭上灯火通明,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和邓小平的战友们齐聚一堂,庆祝这难得的喜事。这一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日军加紧对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前线战事不断。

生日礼物_快乐一家人_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1992年88岁生日时孙辈赠送给邓小平的玩偶。

在邓小平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群可爱的卡通玩偶,鲜活可爱。这是邓小平的孙辈送给邓小平的生日礼物。

1992年,在邓小平88岁大寿之际,孙辈们除了自己制作了一些生日礼物之外,还送了他一套玩偶——有两只大一点的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爷爷邓小平,头上戴一朵花的,就是奶奶卓琳。前面有五只小猪,代表的是邓小平的五个子女。另外孙辈们还送了四个生肖的泥塑给邓小平,从此以后,这一套玩具一直就放在那,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就算孙辈不在,也像快乐的一家人,都陪在邓小平的身边。(www.guayunfan.com)

后来,大家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快乐一家人”。“快乐一家人”,就如同一路携手走来的邓小平和卓琳,相依相偎,举案齐眉。大爱无言,它们寄托了邓小平和卓琳共同走过的58年风雨岁月,也象征着夫妇二人相濡以沫的至深至爱。

邓小平和卓琳在一起。

革命时期的爱情

1939年春,邓小平奉命回到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时候,他已经35岁,经历了两次婚姻,却还是孑然一身,战友们很为他着急,都积极地为他介绍对象,当时对此事比较热情的包括邓发、周恩来、李富春等。

据蔡畅回忆,当时,邓发带着邓小平四处转一转,看一看,让他熟悉环境。邓发也到处托人给邓小平介绍对象。后来邓小平遇到了一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她性格热情活泼,谈吐得体,举止大方,在当时的延安,是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之一。邓小平一见钟情。

这个活泼开朗,让邓小平一见钟情的女孩就是卓琳,原名浦琼英。

1916年的春天,浦琼英出生在云南宣威。父亲浦在廷是民族品牌“宣威火腿”的创始人,曾因追随孙中山北伐而被民国政府授予少将军衔

浦琼英是蒲在廷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女儿,在家中备受宠爱。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她自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1936年,学习优异的浦琼英更成为整个云南省的骄傲,她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开创了云南女学生上北大的历史

当时在北大物理系基本上都是男生,大概只有一两个女生,卓琳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家都很奇怪,一个云南来的女孩子,居然要上北大的物理系。但是当时,在中国工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她们这些女学生,都怀有一种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

然而,工业救国的梦想被卢沟桥的枪声打破。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北平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卓琳,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从此以后,来自云南宣威浦家的七小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卓琳的陕北公学学生。

从陕北公学毕业后的卓琳,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工作。也正是在保安处工作的日子里,她与邓小平相识了。

在西北,大家都是住在窑洞里,相识之后,邓小平经常去找卓琳玩,有时候卓琳也去他的窑洞里做客,渐渐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恰好与卓琳关系很好的一位女同志也是邓小平的朋友,邓小平找到这个女同志,托她向卓琳表明自己的心意,想同卓琳结婚

但是一开始,卓琳却拒绝了。

因为当时在延安,卓琳是大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方面,都是佼佼者。卓琳觉得这些工农干部不懂文化,不讲浪漫,和他们话说不到一块儿。延安有个笑话,一个工农干部和一个知识分子结婚了,两个人晚上沿着延河看月亮。那个女的就说,哎呀,你看这个月亮多漂亮呀。她的丈夫就说,有什么漂亮的,我看不出来。这个故事在延安传为笑话。

虽然邓小平两度托人说媒,却都被卓琳拒绝了。但轻言放弃显然不是邓小平的性格,他决定亲自找卓琳谈一谈。

邓小平一共找卓琳谈了两次话。主要谈自己的经历,怎么样出国到法国又到俄罗斯学习,怎么样回来又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还有在中央苏区当红军的干部,然后一直经历长征,把整个波澜壮阔的过程都同卓琳讲了。

卓琳听后,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知识,是知识分子,也有魄力和魅力,那时候她23岁了,想了想,那就结了吧。

就这样,相识仅仅一个月的邓小平和卓琳结婚了。

杨家岭毛主席窑洞门前,大家把两张桌子拼起来说:“今天我们会餐啊!大家都来会餐吧!”也没有说邓小平和卓琳要结婚。当时李富春对卓琳说:“你也认识邓小平,大家会会餐,现在给你们腾出个窑洞,吃完饭后你们一块儿回去就算结婚了。”当时结婚的有两对夫妻,还有一对是孔原和许明。因为当时卓琳没有什么准备,邓发就把他们住的窑洞腾出来给邓小平夫妇,他们就在那个窑洞里结婚了。 婚礼这天,杨家岭上灯火通明,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和邓小平的战友们齐聚一堂,庆祝这难得的喜事。

1966年春天,邓小平重返延安,还特意去了杨家岭,故地重游。

1939年,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在延安举行婚礼时的合影。

简朴而热闹的婚礼后,邓小平立即带着卓琳回到了太行山。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见到这对新婚夫妇很是惊讶。他对邓小平说,小平同志,你可真会挑啊,卓琳同志长得就像你妹妹一样啊,你看她脸蛋红得就像两个苹果一样的。

邓小平与卓琳一生的相伴就是从这幸福的笑容开始。这一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两人相差12岁,刚好都属龙。

艰苦的岁月

1939年夏末,抗日战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军加紧对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前线战事不断。这对新人甚至来不及在延安多待些日子,婚后第四天,两人就匆匆赶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在延安的夕阳下,在初秋的溽热中,新婚蜜月的卓琳随着邓小平,一起走上了这条艰辛曲折但充满希望的道路。就这样,两个人相依相随,携手前行,一直走了58年的光阴。

新婚燕尔的邓小平一回到太行山便投入对敌作战中去,而卓琳则留在后方的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队长。

婚后不久,邓小平夫妇就一同返回了抗日前线——太行山。

邓小平在师部,卓琳在后方,只有邓小平来开会的时候两人才能见着面,这和卓琳憧憬的浪漫、诗意的婚姻生活大相径庭,在那些离别的日子里,年轻的妻子渴望多了解丈夫一些。于是她向邓小平抱怨道:“是不是你给我写个信啊。”邓小平说:“我写什么啊?”卓琳进一步“点化”道:“你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邓小平无奈地说:“我以后给你写一个,再印个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听罢,卓琳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1940年9月,卓琳调到129师师部秘书科工作。革命时期的爱情总是格外诚挚热切,据一些老同志回忆,那时候卓琳洗头,邓小平就拿着水杯,给她舀着热水冲头发。一个果断、坚毅、英明的革命家,面对比自己小12岁的妻子,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在难得的相聚中,邓小平尽己所能表达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关怀。

战时,前线条件比后方更为艰苦,面对日军扫荡,大部队常常要临时转移。由于战事需要,女同志不得不隐蔽起来,卓琳也不例外。分离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一开始打仗,卓琳等几个妇女,由于体力等各方面的原因,被安置到山里的一个石崖旁边。日军实行扫荡,不能点火,不能做饭,石崖附近有几个水滴,一天能滴一茶缸水。她们就一人喝两口,啃点干的东西。过了一个星期,邓小平派通信员来看她们。人都还在,放心了。

邓小平作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不仅自我要求严格,而且也同样严格要求卓琳。他们的小女儿邓榕曾回忆说:“我爸爸很照顾我妈妈,在平常的生活中间。但是他对我妈妈的要求也非常严,我爸爸从来公事不私议,他不把他工作上的事情对我妈妈讲,他也不把个人的经历像炫耀一样的跟我妈妈讲。”

在动荡的岁月中,邓小平和卓琳不仅要共同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还要经历新婚后相处的磨合。卓琳聪慧活泼、爱说爱笑,邓小平个性沉稳、沉默寡言。但性格的差异并没有成为两人相处的障碍

卓琳曾对邓小平说,你的性格是不爱说话,我的性格是爱说话。可现在我又不能随便跟别人说话。说错了,对你影响不好。所以我只有跟你说了。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你一定要听下去。我说错了,你可以批评,我来改。邓小平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脾气,你愿意说话你就随便说,我有意见我就提,没有意见就这么算了。卓琳后来回忆说,这个老干部呀,你要老让他说话也不行,他也说不了什么。算了,慢慢相处吧。就这样慢慢互相之间就了解了。

一个积极主动,一个善于纳谏。随着长女邓林的出生,性格迥异的两人开始构筑起一个美满的大家庭。

卓琳自小被视为家里的掌上明珠,父亲是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她深受宠爱。但卓琳深深地理解着丈夫,丝毫没有骄纵之气。她跟随着邓小平一路奔波,无怨无悔,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刘邓司令部终于走出大山迁往河北武安县。邓小平夫妇也终于可以接回一直寄养在别处的三个儿女。这时长女邓林已经4岁,长子邓朴方不满两岁,次女邓楠刚出生两个月。武安团聚是一家五口第一次生活在一起。

1946年,内战硝烟再起。重上战场的邓小平考虑到妻儿的安全,准备把家属留在后方,远离战火。邓小平下命令:进军西南,不准任何人带家属,连他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一样。卓琳不干了,她理论说:“你不带家属我不干,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了不管,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着你去。”

从此,无论是祸是福,邓小平和卓琳共沐风雨,再未分离。

贤内助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伟业初创,百废待兴,邓小平更加忙碌了。然而,干部都要下乡工作,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凸显了出来。

解放初期,敌特势力尚未肃清,各地常出现破坏活动,但干部们的小孩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去普通的学校上学又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卓琳毛遂自荐,建议成立重庆曾家岩人民小学,她来当校长,招收二野军人子弟、干部子弟,这就解决了干部们的后顾之忧。卓琳全身心投入学校的创办中。学校分高、中、低年级,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卓琳全部负责解决了。任校长的她不仅负责学校全面工作,还教语文、数学课程

那一段时间,卓琳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她也很欣慰,小学办得越来越好,现在也是重庆的一个重点学校。

学校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孩子们进了学校以后,野性难收,很调皮,上课坐不住。卓琳就拿自己家的孩子“开刀”,最淘气的就是孩子王邓朴方。邓朴方此时只有8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中午有午休时间,邓朴方却偏偏不睡午觉,引得其他孩子也不好好睡觉。卓琳就结结实实教训了邓朴方一番,大女儿邓林回忆说:“我妈妈就站墙上,她动作也挺野蛮,把我哥哥按到墙上,捂着他的嘴,不许他说话。大家一看邓朴方都被这么整,这些孩子也就老老实实的了。”许多年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还挂念着老校长卓琳。邓林回忆说:“我妈还在的时候,那些孩子们已经都是老头、老太太,还来看我妈。”

邓小平对卓琳的工作自然非常支持。邓小平同刘伯承、贺龙等西南局的领导特意到人民小学视察,亲自去看这些孩子们,和孩子们合影。

细心的卓琳也全力支持邓小平的工作,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们的重任,使邓小平能够安心工作,不为家庭所牵累。

邓小平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很重视,然而,繁忙的工作使得他无暇顾家。家里面子女教育的问题全部都交给卓琳了,子女的生活、上学都由卓琳一一处理好。卓琳也没有让邓小平失望,他们的五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学有所成,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养成了优秀的品质。邓朴方回忆往事,曾不无自豪地说:

他们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呢,嘴里没脏字,一辈子嘴里就没出过脏字。我以前没发现这一问题,是我一个朋友有一天对我说,他说朴方啊我发现,我跟你相处这么多年了,就没听说见过你嘴里有脏字。我说是吗?有这事吗?我说我嘴里有时候也有脏字,你可能没听见吧。他说我确实没听见。后来我仔细一想,哪儿来的?就是老头老太太,他们俩嘴里从来没出过脏字,他们就是这么一对夫妇,一个普通的家庭。应该算成功吧。

1949年6月,邓小平夫妇与长女邓林、长子邓朴方、次女邓楠在上海住地留影。

20世纪50年代初的邓小平与卓琳。

1952 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奉命前往北京报到,卓琳带着孩子们也一起来到了北京。这一年,邓小平48岁,卓琳36岁。1956年,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此后十年,是邓小平最为忙碌的日子。而卓琳对自己的定位也愈加清晰。

回到北京以后,好些中央领导的夫人都参加工作。邓小平就和卓琳商量,叫卓琳不要出去工作了,就在家里帮他管管文件。卓琳为人随和,不爱出风头,也不爱出去张扬,所以就一直在家里头,帮邓小平整理文件。

当时的中央领导中数邓小平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的文件存档要专人负责。他看完的文件要存档的,卓琳就负责一件件登记。登记完了以后,再用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交给中央办公厅存档。所以那时候的文件就数邓小平的最全。

从1940年在129师师部的秘书科工作,到1943年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工作,再到1952年正式担任邓小平的机要秘书,在丈夫日夜为国家操劳的时候,出身名门颇具才情的卓琳心甘情愿地做着最基本最琐屑的工作。给自己的丈夫做秘书,经常忙碌到深夜,工作辛苦,没名没利,但卓琳依然乐此不疲,一干就是十几年。如今,卓琳上交的邓小平批阅过的文件大多还保留在有关的档案部门。

卓琳早起晚睡,在工作上协助邓小平处理国家事务,在生活上操持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使得邓小平可以全身心做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夫妇又添了三女儿邓榕和小儿子邓质方。夫妇二人还照顾着许多亲朋好友以及革命烈士的后代,一大家子人每天热热闹闹,邓小平本不太多的工资就更显得捉襟见肘。每天的柴米油盐颇让卓琳大伤脑筋。

邓小平喜欢喝茶,每年春天龙井茶下来以后,卓琳就要“斗争”一番,那时候几块钱一斤。斗争了半天最后下狠心,还是给老爷子买两斤龙井茶。每天上午给他泡一杯,下午泡一杯。上午喝完了,茶根卓琳接着喝,她从来不泡新茶,只是喝茶根。

邓家的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充实地延续着,然而,一场动乱却还是打乱了它的节奏。

共度时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邓小平被诬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第二次被打倒。孩子们被赶出了中南海,邓小平被软禁在中南海住处含秀轩,陪伴在邓小平身边的,除了老祖夏伯根,只有卓琳。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邓小平夫妇在中南海。有一天,有人来说孩子们不准回家了,从此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有一次,卓琳看邓小平在抽烟,就拿起他剩下的烟来抽。邓小平心疼卓琳:“你怎么也抽起烟来了?你的烟瘾好像比我还大,看你以后怎么戒呀!”卓琳回答说:“我抽烟是因为想孩子,只要孩子们一回来,我一定能戒。”

卓琳的回答,无奈而辛酸。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夫妻一方被打倒,另一方则立即划清界限,分道扬镳。那段时间,不断有人劝卓琳跟邓小平划清界限。然而,面对着严峻的政治环境和高压态势,卓琳还是选择和邓小平站在一起。夫妻间的情意就更为真切,更为珍贵。

终其一生,卓琳都坚信邓小平是高尚和正直的,她多次表示,我是了解老爷子的,他可是从来没犯过路线错误的,不管他出现什么情况,我都跟定他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当有亲戚问到卓琳“文化大革命”时对邓小平的看法,她说:“那时我相信邓小平没有错。如果说邓小平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没有失误,那可能是有的,但那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一辈子在工作中都没有失误,那是不可能的,主要是不犯大错误就行了。”

她信任他。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两度落难,卓琳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在江西,两位老人互相支撑,度过了三年流放岁月。政治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摧毁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反而使得邓小平和卓琳之间的感情在患难之中历经磨砺,愈显光芒。

1976年4月7日下午,第三次被打倒的邓小平和卓琳住到东交民巷的一个院子里,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这时候,卓琳病倒了。

“天安门事件”以后,卓琳得了角膜溃疡,看不见东西,医生说必须要去住院,否则就会瞎了。老两口不得已分开,卓琳住到了三〇一医院。

这是“文革”中间唯一一次他们俩分开。这个时候,正是中国政治最敏感最脆弱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卓琳最牵挂的,还是邓小平。

由于不放心邓小平,卓琳就写了一个条子,说千万不要离开你现在住的地方,不管什么人让你出去都不要离开,我争取尽快出院。邓小平看到这个条子以后,就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政坛上将有大事发生。他把卓琳的这个口信牢牢地记在心里面。

于是邓小平写信给汪东兴,要求见子女,要求跟家人团聚。

重病中的毛泽东批准了邓小平的请求,允许邓小平的子女回到了家中。

卓琳在医院治疗了50天,眼睛刚刚好些,她再也住不下去了。她着急回去,坚决要求出院,回到邓小平身边。

一家人在一起又一次度过了危机。妻子陪伴的温暖,也使得邓小平在政治的风云激荡、命运的起伏波折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境,从容应对。

1977年,人生中历经三次政治磨难的邓小平再一次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在此后的20年里,邓小平领导中国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辉煌。妻子卓琳陪伴邓小平见证了这一切,她比别人更清楚这一切多么来之不易。在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谱写的改革开放壮丽史诗中,卓琳还是一如既往地陪着邓小平一起走过了祖国的天南地北,跨越万水千山。她跟随邓小平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展示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魅力。20年,中国年轻了,邓小平和卓琳慢慢地老了。

晚年生活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邓小平一家搬到了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一个闹中取静的院落。院子里有两棵松树,枝叶交织,难分彼此。儿女们认为,这两棵树象征着邓小平和卓琳相依相伴,又因两人同属龙,这两棵树便被命名为“双龙树”。

对邓小平的孙辈来说,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特别欢乐的大家庭里,孙女羊羊回忆说,爷爷不怎么说话,但是奶奶经常会很大声地说话——小羊子呀,这个呀吃这个呀,而且她性格比较活泼,经常会和我们沟通,也乐于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老两口是完美的组合,爷爷很喜欢静静地坐在那儿,然后听着大家在那儿吵吵闹闹,能感到他非常安心。

1992年,邓小平在珠海视察工作时不由得感慨:家庭是个好东西。

卓琳的陪伴对于邓小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这几十年,就像酒一样,越酿越陈。不是追求一时的快感,追求很短浅的所谓的爱。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非常长久的,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爱。这样的爱,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让内心世界最能安静、最幸福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卓琳曾风趣地对外交家黄镇的夫人朱琳说,自己“哪一天把这个家管好,支持他的工作,一直把他送到八宝山,我的工作就完成了”。直到晚年,邓小平还是像几十年前他们第一次见面那样,在感情上依恋着卓琳。晚年的邓小平患上了帕金森症,对妻子的依恋,是帮助他战胜病痛的一剂良药。

当时邓小平的行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为受到疾病相当程度的影响,但是有一次他在沙发上坐好以后,忽然叫卓琳,身边人就赶快把卓琳找来。此时他表达有困难,基本上不能说太多的话。邓小平就那么握着卓琳的手不放,就这么一起坐了很长时间。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告别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告别了相濡以沫58年的妻子。这一次,他走得悄无声息,就像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一个下午,他收拾好工具,没有大声招呼谁就独自下班了。卓琳带着孩子们守候在邓小平的身旁,陪他走完了最后的这一段人生路。这一年,邓小平93岁,卓琳81岁。

12天后,卓琳手捧着邓小平的骨灰,遵照丈夫的遗愿,登上了飞向大海的飞机。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

子女们回忆起邓小平和卓琳两人相濡以沫58年的人生经历时,邓朴方满含深情地说:“我们从来没听见老人家对老太太说我爱你,从来没听见过。但是你看,老爷子出去的时候,老太太总是跟在边上。老爷子他那个感觉特别好。老婆孩子,子孙绕膝,喜欢这种家庭的气氛。他对老太太是尊重的。”

邓小平去世之后,家人能够比较清晰地感觉到卓琳的变化,她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忽然不在身边了,那种失落感,任何人都很难适应。

邓小平去世的纪念日,家人预先买了些花瓣,在院子里撒,卓琳一边撒,一边说,“老爷子,给你撒花了”。

除了少许重要活动,卓琳很少离开她和邓小平共同生活了整整20 年的这个院子。在这方隔绝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的院落里,他们曾经一起度过了最后的美好时光,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见证着二人携手相伴的朴素与温情。卓琳常常坐在院内的树荫下,回忆起她和邓小平相遇的那个夏天,几十年前的相遇相识如同刚刚发生一般,那个改变她一生的夏天似乎很遥远又近在眼前。庭院里常常洒满了耀眼的阳光,邓小平的音容笑貌在浓郁的芬芳中似乎再次清晰起来,继而渐行渐远,直到他矫健的身影消失在海天之际。这一次,他不是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总指挥,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奠基者,他仅仅是一位丈夫,卓琳最亲密的爱人——“老爷子”。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这个院落充满了自然界的气息:“果实累累的石榴,层层叠叠掩映着轩窗明亮的二层小楼。院子中央小小的莲花池里,夏莲正开得姹紫嫣红。池中太湖石上流水潺潺,半空枝叶间,间或可闻啾啾鸟鸣。”按照邓小平的心愿,他的稿费,捐赠给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的遗体,捐献医学事业;他的角膜,捐给需要光明的病人;他的骨灰,回归大海。他把毕生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留给亲人的,唯有满院子无处不在的记忆。在院子里撒满鲜花的小路上,邓小平的足迹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湮灭,他仿佛还在一圈一圈地走着、思考着。卓琳一声声老爷子的呼唤,感人至深,直到2009年的盛夏。

2009年7月29日,那年的夏天就像70年前一样的炎热。卓琳独自走完了剩余的12年,与孩子们告别,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和丈夫一样,卓琳把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撒向大海。这一年,卓琳93岁,邓小平也永远地停留在93岁。此刻,米粮库胡同那普通的院子里,那两棵相依并立的油松,仿佛还在凝望一对老人携手漫步的身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