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一路流亡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一路流亡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路流亡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张兴钤一行三人,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上了路。一路上的所闻所见,既是磨难,也是财富。他认为,当一个轰炸机的飞行员可以更直接地、更有效力地参与抗击日寇。张兴钤在武汉等了一段时间,原本报纸上登载的空军招募计划始终也不见动静,而身上的盘缠已经消耗殆尽了。宝龄叔给了张兴钤一些路费,并交代了一些路上的注意事项。

一路流亡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张兴钤一行三人,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上了路。离开上海的时候,日军已经控制了上海周边的很多地方,他们只能绕道而行。

上海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迫使很多租界里的外国人纷纷打算离开,张兴钤、沈铮、范建瑛三人搭上了出海的轮船,轮船行至浙江温州时下船,同学汪多禄的家正好在温州附近,于是在汪多禄家休整了几天。再出发时,三人确定了基本路线,打算经丽水、金华、南昌、长沙到达武汉,然后再从武汉转道西安,最终到达陕北。一路上,为了节约经费,也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他们有时就随着难民一起,挤汽车、爬火车,很多时候还要徒步赶路。

张兴钤的家庭虽然不甚富裕,但从小倒也不曾吃过什么大苦,这一路走来,他深切体会到了贫弱国家被动挨打,底层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一路上的所闻所见,既是磨难,也是财富。有时饥饿难耐却无处觅食,有时需要休息却必须赶路。逃难的路途总是艰辛的,日军的飞机时不时地在头顶盘旋,隆隆的轰鸣声让逃难的人群惊恐不已,飞机来时,人们争相躲避。16岁的少年正是食欲旺盛长身体的时候,他们却把身上不多的粮食分出一些给身边的难民。民众的善良和侵略者的狰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抗战报国的渴望充盈在张兴钤的内心。

图 2-1张兴钤(左)与范建瑛、沈铮合影(www.guayunfan.com)当他们历经周折到达武汉时,剩下的盘缠是无论如何也不够三个人同去延安的了。张兴钤思虑再三,他不知道去延安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前景,眼前能看到的战争灾难又那么真切,他决定留在武汉投考空军。他认为,当一个轰炸机的飞行员可以更直接地、更有效力地参与抗击日寇。于是,一番讨论后,沈铮、范建瑛两人与张兴钤依依惜别,按照他们先前计划好的路线,经西安到达陕北。

张兴钤在武汉等了一段时间,原本报纸上登载的空军招募计划始终也不见动静,而身上的盘缠已经消耗殆尽了。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小旅馆里正无所适从,偶有一天,他从街上张贴的榜文上得知预九师的无线电训练班正在招收学员,于是,张兴钤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投考,并很快就得到录取通知。谁知刚一报到还未等开课,训练班的学员就因前线战况吃紧被拉到了九江。从武汉到九江这一路,让张兴钤这个刚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学生真正接触到战时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如果说随同难民一路到武汉的经历让一心只知读书的张兴钤认识了学校以外的生活,在九江的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则让他更为深切地了解了中国最为惨痛的现状。国民党的军队虽然在节节败退,但军队里长官克扣士兵军饷、军队欺压百姓的现象依旧,曾经“两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如今已经一片破败。他所在的无线电班学员队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在部队里并不能形成有生的战斗力量,学员纷纷开小差溜走。看不到希望,张兴钤也决定离开部队。他从九江徒步到南昌、长沙,一路上风餐露宿,住难民收容所,见车搭车,没车就徒步与难民结伴而行,途中还不慎感染了疟疾,几经周折回到武汉时已是形销骨立。幸好在武汉遇到几位上海中学的同学,住在一个同学的亲戚家里。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投考当时正在招生的武汉大学。但是此时张兴钤已穷得连一块大洋的报名费也没有了。好在一起参加考试的同学中有一个浙江人,这个学生就去找到同是浙江籍的教育部长陈立夫,陈明理由,说正是战时,他们又都是流亡学生,很多都与家庭失去联系了,这才免去了一块大洋的报名费,得以参加了考试。回想起自己投考武汉大学的经历,张兴钤回忆:

在武汉(正好)有机会(报考大学),(我们)都是小孩,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意思,有很多偶然的情况变成了一个必然的东西。为什么会去考大学呢?到武汉以后遇到一些中学同学,那时候因为武汉那个地方来来往往人比较多,有同乡会,什么江苏同乡会什么的,有那么几个说一起考大学,我说我是两年(中学)都没念完,他说我也是这样,只要有同等学力也行,几个人就一起去了,那时候要交报名费的,没有报名费啊,报名费也要块把钱吧,后来想了些办法就免费考了。张兴钤访谈,2012年11月28日,北京。资料存于馆藏基地。

其实,参加这次考试张兴钤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在上海中学只读到了高中二年级,并没有毕业。好在他在上海中学打下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上中的课程内容较一般中学更深入,通常是前两年教授一般高中的内容,到了高三会加入一些大学的内容,而他又是一个用功的人,普通高中的知识基本上是掌握了,这才完成了这次考试。考试之后,他总觉得自己的高中没有毕业,能否考上并无十分把握。

此时,作为中国中部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当时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也因此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因在武汉生活无着落,而那时战争又打得很激烈,日军进攻一日紧似一日,张兴钤就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来到长沙,碰巧遇到正在三十二军任职的堂叔张宝龄。10月底,武汉大学发榜,张兴钤被矿冶系录取,后来有人问及他为什么会报考矿冶专业?张兴钤是这样回答的:“那时候随便报的,(觉得当个)实业家什么的也好,当时也不懂啊,反正都是工业、实业嘛,这就报了。”张兴钤访谈,2012年11月30日,北京。资料存于馆藏基地。就这样,一个无意当中的选择决定他后来的学术成长方向和人生走向。

图 2-2张兴钤辗转求学路线示意图(1938年5月至12月)

当宝龄叔得知张兴钤被武汉大学矿冶系录取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这个侄子平日就深得他的喜爱,沉稳、聪明、孝顺,是张家下一代中比较出色的一个。宝龄叔给了张兴钤一些路费,并交代了一些路上的注意事项。于是张兴钤惜别堂叔又踏上了新的求学之旅,这一次,他选择的路线是绕道长沙、桂林、贵阳、重庆到乐山,一路上,他挤过马车,扒过火车的棚顶,也坐过卡车的司机楼顶。历时两月余,最终抵达乐山(嘉定)时,已是1938年12月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