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对物质生产各要素关系的分析_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于1857年8月下旬,为一部计划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所写的《总的导言》的草稿,是马克思的一篇没有最后完成的著作。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对物质生产各要素关系的分析_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于1857年8月下旬,为一部计划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所写的《总的导言》的草稿,是马克思的一篇没有最后完成的著作。它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部手稿第一次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写作背景

马克思计划撰写的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指的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的一部手稿,大约写于1857年10月中旬至1858年5月底。它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初草稿,被称为《资本论》第一稿。这个手稿篇幅巨大,在《资本论》创作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写作这部手稿前,马克思进行了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研究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文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学说的原理。1858年11月12日,马克思在一封信中称这部手稿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160)。

1859年1月,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进行了回顾。他写道:“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才能在伦敦重新进行这一工作。”(161)一方面,“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说:“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162)马克思还说,他之所以要简短地叙述自己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163)。他还表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164)这后面两句“这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在他的作品《神曲》中的话。马克思加以引用,表明了他为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一种勇敢献身精神。

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这篇《导言》呢?这同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有很大的关系。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65)(www.guayunfan.com)主要内容

马克思撰写这篇《导言》的目的是:第一,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第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阶级实质。

左图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册》(1859年版扉页);右图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言》全篇共分四部分。

(1)生产。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批判了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错误论调,系统地论证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确定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决定地位的原理。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基本原理。这里,马克思提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166)另一种是,“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167)。前一种方法就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它“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后一种方法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168)需要指出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169)。这就是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是现实的具体在思维中的综合反映。

(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这一节没有最后完成,仅是一个研究和写作的提纲。但从这一部分的标题和要点中可以看出,其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是要通过论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政治经济学是在这种相互关系和它们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

从上述这些基本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一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对物质生产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系统理论著作。

1.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导言》的一开头就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170)那么,如何理解物质生产呢?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等,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他们不顾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马克思认为,这种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171)。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所著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翁。讲的是水手鲁滨逊遇险幸存后,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一个人如何孤独生活的故事。“这种个人是曾在过去存在过的理想”,是“美学上的假象”,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

关于物质生产的性质,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的呢?他指出: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172)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73)。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174)

在马克思看来,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之中的人,由这些人进行的物质生产,必然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

马克思还提出一个重要思想:“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175)他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但不是“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176)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抹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物质生产的历史差别,只谈“生产一般”。马克思对这种论调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各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如果“生产一般”这个抽象,真正把物质生产的共同点提出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但是,决不因为见到这种抽象的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虽然,“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但是,它研究的物质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177)例如,他们从“生产一般”出发,以生产从来离不开生产工具,离不开过去的、积累下来的劳动为理由,说资本“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把资本看成“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是永存的、合理的,从而为所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永世长存制造理论根据。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此,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即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因此,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而且,特别要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

2.物质生产是由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统一体

既然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那么,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内部结构,分析了社会物质生产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的总过程。

在《导言》第二节一开头,马克思说了这样一大段话:

“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178)

这是马克思对物质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统一体的总体性描绘。这就是说,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产品;分配依照社会规律决定个人分配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摆脱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社会物质生产就是这样一个在总体性中活动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3.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马克思以生产为出发点,分析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是一种辩证关系,把两者的关系割裂和等同起来都是错误的。马克思是这样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

首先,“生产直接也是消费”(179)。这种消费,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在生产当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特性,这种自然形状和特性倒是消耗掉了。“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其次,“消费直接也是生产”(180)。马克思说:“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方式也都可以这样说。”(181)

第三,“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方面,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性的铁路。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存在物,“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182)。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第四,“生产生产着消费”。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消费;因而生产在这方面创造出、生产出消费。其次,它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183)其三,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

这样,马克思把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表述如下: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184)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二是具有相互依存、互为中介、互为手段性。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也就没有对象。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三是具有相互生产、互相创造对方性。“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185)消费生产着、创造着生产;生产生产出消费。

但是,马克思特别强调,不仅不能把生产和消费的这种辩证关系割裂开来,而且更不能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他指出:“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186)生产是实际的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而消费只是表现为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

关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马克思主要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分配决定论,来正确阐述两者的关系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指19世纪初以后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政治经济学。“他们直觉地把分配形式看成是一定社会中的生产各要素借以得到确定的最确切的表现”,认为“分配先于生产”。他们的理由是,一个人一开始就没有资本,也没有地产,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专门从事雇佣劳动。这样,他们“不是把生产而是把分配说成现代经济学的本题”。(187)

对这个问题,让我们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说的:

马克思认为,分配先于生产的情况在历史上似乎存在。他说:“就整个社会来看,分配似乎还从一方面先于生产,并且决定生产;似乎是先于经济的事实。”(188)他举例说,一个征服者民族在征服者之间分配土地,因而造成了地产的一定的分配和形式;由此决定了生产。或者,它使被征服的民族成为奴隶,于是使奴隶劳动成为生产的基础。或者,一个民族经过革命把大地产分割成小块土地,从而通过这种新的分配使生产有了一种新的性质。如此等等。“在所有这些历史上有过的情况下,似乎不是生产安排和决定分配,而相反地是分配安排和决定生产。” (189)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分配先于生产,决定生产。

在马克思看来,把分配理解为仅仅是产品的分配,从而得出分配“仿佛离开生产很远,似乎对生产是独立的”结论,这种理解是“最浅薄的理解”。事实上,分配包括两种分配,即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相反,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190)

马克思着重分析的是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如生产工具的分配,认为“这显然是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 。“如果有人说,既然生产必须从生产工具的一定的分配出发,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分配先于生产,成为生产的前提,那么就应该答复他说,生产实际上有它的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个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它们在生产本身内部被不断地改变。例如,机器的应用既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191)这就是说,社会成员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的起始阶段,首先要按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分配,即什么素质的社会成员安置在什么样的生产部门和干什么,什么样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的哪些人所占有等等。以这种生产条件和前提的分配,就形成了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结合形式。所以说,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人们只有在这种生产结构中才能生产出可分配的产品。因此,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的分配,而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这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在本身内部不断地改变,也不断地改变着产品的分配。

马克思的结论就是:“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192)

在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上,马克思先谈了交换和流通的关系:“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193)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194)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交换作为生产的要素并包含在生产之内。

接着,马克思从交换的四种形式,进一步说明了交换作为生产的要素并包含在生产之内的观点。“第一,很明显,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不仅从它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例如,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中的交换,城市中的交换等等。“可见,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195)

最后,马克思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作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聚,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196)

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这篇《导言》虽然其第四部分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整篇文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篇著作通篇主要是围绕物质生产而展开的,强调物质生产在各经济要素中起决定性、支配性的作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任何社会概不能外。学习这篇著作,首先要树立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经济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等经济问题,也是生活在这些问题之中。因此,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对构成物质生产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今天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不是还有人把眼光仅仅盯在分配、消费、流通过程中,而忽视生产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吗?分配决定论、消费决定论、流通决定论等等不是还在经济生活中存在吗?为此,有必要重读马克思的至理名言: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支配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其他要素。分配、交换和消费,都是生产的要素,但不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没有生产的发展作基础,分配、交换、消费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制约、影响着生产。因此,在重视生产、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制约、影响作用。在生产与分配关系上,既要重视生产,又要不断调节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上,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要注重消费对生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消费使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也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特别是中央提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模仿式、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型为主的竞争,这就为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不适应“新常态”的生产项目将被迫转型或被淘汰。我国有13亿多人口,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总之,物质生产各要素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我们既不可偏废,又要分清主次。这是马克思告诉人们的一个自明之理,也是一个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