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初次交锋_关于康熙的事迹

初次交锋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初次交锋_关于康熙的事迹侵吞漠北,只是噶尔丹计划中的一小步。他想让蒙古族取代满族统治天下,而他自己则取代康熙的位置。即便康熙屡屡阻挠,也无法挡住他前进的脚步。所以无论康熙下达什么旨意,噶尔丹都一概充耳不闻,继续做着自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噶尔丹虽是属臣,但康熙却一直视其为一个强劲的对手。清军指挥者是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康熙命他只需紧随噶尔丹大军,监视其军事行动即可,切勿与之交锋,静待援军到来。

初次交锋_关于康熙的事迹

侵吞漠北,只是噶尔丹计划中的一小步。他真正的目的是统一蒙古,与清廷分庭抗礼,最后挥师进入中原。他想让蒙古族取代满族统治天下,而他自己则取代康熙的位置。噶尔丹是一个聪明人,而聪明人一旦有了野心,就会变得极为可怕。

所以拿下喀尔喀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准备继续南侵。这个时候的漠南蒙古,便成了大清朝抵御噶尔丹铁骑的最后一道屏障。当然,这道屏障并不如何坚固。

这个时候,噶尔丹还是不愿意同清廷撕破脸皮,僵化关系。他继续南侵,用的是追击喀尔喀势力为借口,但是这样的借口太过于牵强,任何人一眼都能够看得出来。康熙是何等的聪明,他明明白白地把握到了噶尔丹的意图。但是,他也不愿意同噶尔丹撕破脸皮,既然噶尔丹是在“追击喀尔喀残余势力”,那么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就有“义务”进行调节。他屡遣大臣对噶尔丹做了大量的和解工作,同时也向其重申了清廷收纳喀尔喀余众的情由,希望噶尔丹能够停止南侵。

但是噶尔丹能够被说服吗?显然不大可能!如果一个人毕生都在致力于一个梦想的实现,当他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忽然有人告诉他:停下来吧,你不能实现这个梦想。那么这个人会怎么样?他能听从别人的劝告吗?答案很明显。康熙想让噶尔丹停止南侵,就等于想让其放弃自己的毕生梦想。对于噶尔丹来说,这根本就不可能。(www.guayunfan.com)除了统一蒙古的理想之外,噶尔丹还有一些“必须”南侵的理由。比如,他的麾下兵多将广,势力范围极广,“控弦之士数十万”,“既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则益骄蹇不奉命”。再比如,他的后方大本营出了问题,急需新的粮饷供给地。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第一次东征喀尔喀时,他将弟弟索诺木阿拉布坦、策旺阿拉布坦留在了大后方,镇守准噶尔部大本营。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渐渐长大的索诺木阿拉布坦和策旺阿拉布坦同他一样,也有了极强的野心。他们趁噶尔丹东征之时,发动了政变,窃取了准噶尔部的控制权。正在追击喀尔喀余众的噶尔丹闻知老巢有变,急忙匆匆结束了战争,返回科布多营地。他很快平息了政变,毒杀了索诺木阿拉布坦,但是策旺阿拉布坦却闻讯逃脱。策旺阿拉布坦带领亲信,往西逃到博尔塔拉之地,召集准噶尔散民,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控制了天山北路准噶尔部的基本领地,并慢慢将噶尔丹挤在科布多及其以东的地区。这一变故是噶尔丹始料未及的,他无法再返回准噶尔故地,只能率众在漠北地区活动。但是,失去了大后方以后,科布多有限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大部队的需要。这也就是说,噶尔丹只能通过不断的战争,来获取军队所需要的资源。

在野心的驱使下,在客观事实面前,他都必须南下。即便康熙屡屡阻挠,也无法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当然,他对清廷还是很“忠顺”的,对清廷使臣也“待之有加礼,殊为恭顺”。他反复声称“我并无自外于中华皇帝”,虽然做法未免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康熙确实也无法指责什么,毕竟至少在表面上,他是一个大大的“顺臣”。

这样未免有些难做,既要做顺臣,又要违背康熙“不能南侵”的旨意,那么该怎么办?噶尔丹自有办法,那就是沉默对抗。北京与蒙古之间路途遥远,康熙也鞭长莫及,很难真正处理好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所以无论康熙下达什么旨意,噶尔丹都一概充耳不闻,继续做着自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当然就是继续南侵。

古语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噶尔丹虽是属臣,但康熙却一直视其为一个强劲的对手。无论他怎样派遣使臣劝谕噶尔丹,想要调和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但私下里他却一直没有放松警惕。他了解噶尔丹,知道这个对手实在是一只永远也无法吃饱的狼,如果一不留神,就会被其咬上一口。所以他必须做好万全之策,保护好自己的“脖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康熙授意和硕裕亲王福全,让其对噶尔丹率军南下“宜预为防御”。八月,他又谕示侍卫内大臣佟国维、领侍卫大臣费扬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等人,密切注视噶尔丹的军事动向,指示他们“境上切宜防守”。同时,他还先后命令议政王大臣等派出满洲、蒙古诸部精锐旗兵奔赴张家口归化城以及北部各边汛地区驻防,随时待命。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他又命令都统额赫纳、护军统领马喇等人,率领鄂齐多斯、归化城以及四子部落蒙古兵两千多名星夜疾驰奔赴土拉河,防御噶尔丹南侵。

他一直都知道噶尔丹不会那么安分,但却没有想到会那么快。

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月,噶尔丹终于按捺不住了。他率领四万铁骑,沿克鲁伦河下游渡过乌尔札河南下,开始大规模的南侵征程。当然,他还是按照惯例拿出了借口:“借兵俄罗斯,会攻喀尔喀。”

好一个噶尔丹!他虽然一直同沙俄有勾结,但把这件事“挂在大旗上”四处招摇,还是第一次。这其实是一个信号,显示了他挥军南下的决心。他想不顾一切地拿下漠南,纵然是借兵俄罗斯与虎谋皮,他也要不惜一试。

康熙得知消息,一面发满、汉兵与科尔沁蒙古兵备战,一面传谕在京的俄国使臣吉里古里、伊法尼齐等说:“(噶尔丹)今乃扬言会汝兵,同侵喀尔喀。喀尔喀已归顺本朝,倘误信其言,是负誓而开兵端也,尔等可疾遣善驰者二人,归告尼布潮(尼布楚)头目伊凡,遍谕俄罗斯之众。”他让这两个人去向俄军报信:我们条约已经签订了,如果俄军胆敢违反条约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必遵守条约。他必须打破噶尔丹的借兵计划,而他的依仗则是:清政府刚与俄国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他相信俄国政府最终会有一个明智的选择。

果然,有了《尼布楚条约》的限制,沙俄终于不敢轻举妄动,噶尔丹的借兵计划最终成了泡影。但是对于噶尔丹来说,无论能否借到兵,南下的计划都必须实施。他已经准备了多年,不能因为一点儿小小的变故而退缩。更何况,就算俄罗斯愿意借兵,数量上也会极为有限,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六月,噶尔丹沿格尔格河行进,来到了乌尔会河附近。在这里,噶尔丹大军与清军首度相遇。清军指挥者是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康熙命他只需紧随噶尔丹大军,监视其军事行动即可,切勿与之交锋,静待援军到来。但是阿喇尼不听,他自恃清军强悍,认为定然能够打败噶尔丹大军,便贸然发起了进攻。

阿喇尼手下的清军确实强悍,但他们大多都是蒙古喀尔喀兵众,纪律性自然要差上很多。阿喇尼派出的精兵甚至还没有同噶尔丹军交锋,便被噶军中的男女、畜牲所吸引,一窝蜂地上前哄抢。结果清军阵脚大乱,不能自制。噶尔丹大军趁机发起了进攻,大败清军。

噶尔丹大军与清军首度交锋,清军大败而归,这件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恐慌。当然,最害怕的是喀尔喀余部,他们深恐噶尔丹大军会杀上门来,于是开始四下逃窜并到处劫掠。这使得北部边疆的社会秩序异常混乱。

相反,噶尔丹经此一战,信心大增。他更相信自己能够攻克漠南,甚至曾对部将言道:“今乃闻侍卫阿南达率兵及诸路军云集,又闻有内大臣且至,土谢图汗之子噶尔旦台吉亦在军中。夫执鼠之尾,尚噬其手。今虽临以十万之众,亦何惧之有。”这是他狂妄的理由,清军有那么多兵马,有文臣有武将,还有土谢图汗的儿子噶尔旦台吉在内。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人再多也打不赢我们的铁骑。

极度膨胀的信心,使他无所畏惧,加快了南侵的脚步。直至七月,噶尔丹大军已经深入到乌珠穆沁。漠南告急!

康熙命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充禔为副,出古北口;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和硕简亲王雅布、多罗信郡王鄂札为副,出喜峰口。这两路大军只是侧翼,中间还有一路大军,而指挥者则是康熙自己。面对咄咄逼人的噶尔丹大军,他选择了亲征。

这是康熙有生之年第一次亲征,他要亲自会会这位素未谋面的对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