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风起云涌_关于康熙的事迹

风起云涌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风起云涌_关于康熙的事迹撤藩命令传下去之后,康熙满心欢喜地着手部署迁藩事宜。另一方面,他让兵部和吏部开始筹谋云南等地撤藩完成之后的事宜,包括官员的添设和任命等。同年九月,哲尔肯和傅达礼到达了昆明,他们带来了康熙撤藩的诏书。康熙这一纸诏书,可谓是煞费苦心。不过,重兵在手,他相信康熙小皇帝会三思而行,驳回自己的请求,并极力挽留自己继续驻守云南。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识趣的康熙皇帝,竟然真的下令撤藩。

风起云涌_关于康熙的事迹

撤藩命令传下去之后,康熙满心欢喜地着手部署迁藩事宜。

这一年是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二十岁了,他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到父辈们对于藩王的担忧,也亲眼见到了藩王为祸之深。可是今天,这件困扰了大清许久的难题,将要在自己手中得以和平解决,这确实值得欢喜。在心中,他不由得暗暗感激先皇帝的庇佑。

于是在撤藩的工作上,他忙得不亦乐乎。他连续向兵部、吏部和户部发出指令,命令他们做好迁藩的善后工作。他在谕令中强调,凡是有关三藩搬移的地方应行事务及兵马机宜,“必筹划周详”。而且,“应各遣大臣一员,前往会同该藩及总督、巡抚、提督商榷,究竟作何布置官兵防守地方,如何照管该藩等起行,应差官员职名,开列具奏”。就连藩王们官兵家口的安插问题,他都考虑得极为周详:“所需房屋田地等项,应预为料理,务令到日,即有宁居,以副朕体恤迁移至意。”他就像一个达成愿望的孩子,喜不自胜地享受着胜利的果实。纵然这个所谓的胜利果实,只是水中花、镜中月。

另一方面,他让兵部和吏部开始筹谋云南等地撤藩完成之后的事宜,包括官员的添设和任命等。这几个地方在藩王们手里多年,是需要好好整顿整顿了。(www.guayunfan.com)安排好零零碎碎的准备工作之后,他迫不及待地派礼部侍郎哲尔肯和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前往云南,派户部尚书梁清标前往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前往福建,会同当地的督抚、提督一同办理撤兵事宜。他虽然年轻气盛,但并不糊涂,心中也有些担忧云南之行。临行前,他赐给哲尔肯和傅达礼每人一把御用佩刀和两匹骏马,以示关怀。同时,他又派遣侍卫传谕给福建总督范承谟说:“福建边疆重地,海氛未靖,尔其益加勉励,副朕委任。”他其实是在提醒范承谟要打起精神,以防撤藩有变。他不得不考虑周详,包括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

同年九月,哲尔肯和傅达礼到达了昆明,他们带来了康熙撤藩的诏书。在诏书中,康熙极力称颂吴三桂“夙笃忠贞,克摅猷略,宣劳戮力,镇守岩疆,释朕南顾之忧,其功懋焉!”康熙知道吴三桂心里肯定不痛快,所以就先给他戴了一顶高帽子,尽数其功劳。说完好的,该说正事了吧!接着,康熙诏谕指出了为什么要撤藩。为什么要撤藩?从大的方面来讲,无非就是自古帝王平定天下,都需要依靠武将和军队的效力,但是武将带领的是国家的军队,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就得把军队还给国家。从小的方面来讲,你镇守边疆多年,年事已高,也该解甲归田,好好享享清福了。他甚至还在诏谕中保证,要让吴三桂的荣誉和王爵世世代代承袭下去。

康熙这一纸诏书,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从前尘讲到往事,从现在讲到将来,从弊讲到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吴三桂乖乖就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尽力满足了吴三桂提出的各种要求,包括“赐拨安插地方”要比顺治帝“所拨关外至锦州一带区处更加增廊”。

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吴三桂并没有乖乖就范。

当时,吴三桂之所以会上疏请求撤藩,纯粹是做做面子工作。尚家和耿家都要求要撤藩了,他再无动于衷不合适。在这种形势下,他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疏。不过,重兵在手,他相信康熙小皇帝会三思而行,驳回自己的请求,并极力挽留自己继续驻守云南。他甚至幻想着自己能效仿明朝沐英世守云南的故事,从而永远做云南的土皇帝。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识趣的康熙皇帝,竟然真的下令撤藩。

接到撤藩的谕令后,他先是惊愕,继而气愤。人的天性中都会有自私的一面,在紧要关头往往想的都是自己,吴三桂此时就是这样。他想到清廷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自己居功至伟,可是现在天下太平了,小皇帝就要卸磨杀驴。一想到这里,他就觉得愤懑难平。几十年浴血奋战换来的荣华富贵啊,难道就要这样白白拱手相让?

不能这样!他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军权与军队才是自己拥有权位、荣誉和财富的支柱,一旦交了兵权,自己将一无所有。更何况,没有兵权之后,自己只会是一块儿任人宰割的鱼肉,谁能保证清廷真的会优待吴家?

吴三桂一生戎马,浴血疆场,一步一步爬到了如今这个位置。除了骁勇以外,他最大的凭借就是智慧。他很聪明,在心中把顺从康熙和不顺从康熙可能会得到的结果,一个个过了一遍。最后他发现:顺从康熙,吴家要么举家平安,过上一种富足的百姓生活,然后悄悄沿袭下去,要么被康熙加上个什么罪名,家破人亡;不顺从康熙,那就必须得反,吴家要么得胜成王,享受比现在更大的荣华富贵,要么兵败,还是家破人亡。

这么一比较就很明显了,既然都有家破人亡的可能,为什么不搏一搏呢?欲望激起了他的勇气!反!

这个反,自然就是造反。造反除了要有勇气以外,还得有资本,吴三桂有资本吗?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本。首先,他“自负才武不世出”,可堪重任。是不是“不世出”,这无法考证,但很显然,吴三桂带兵打仗确实很有一套。他以此为傲,也并不意外。

其次,滇中的形势非常特殊。“南扼黔粤,西控秦陇,财用富饶,兵革坚利”。在战争中,这样特殊的地形,往往进可攻,退可守,是一块兵家宝地。吴三桂认为,有了云南做后盾,即便是造反失败,也大可以退回来,与清朝分而治之。

再次,自然是兵力了。吴三桂手下的精兵强将,大多都是从孙可望、李定国和张献忠旧部投顺过来的身经百战的劲旅。他们打仗勇猛自不必说,而且都是一心追随吴三桂。这些,是吴三桂真正的资本。不仅如此,他的党羽更是遍布各省,如云南十镇大帅、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等,全都是其同党。

最后,对手太弱。吴三桂的对手,当然是清廷了。康熙一直在留意三藩,吴三桂也一直在关注清廷。他知道到康熙十二年(1673)为止,朝中已经没有什么能打仗的老将了,而康熙本人又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根本不足为惧。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不过想来想去,他认为吴应熊刚刚娶了公主,清廷最多拿其做人质而不会伤害他,遂放下心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这股东风一到,就可以放心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