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治水丰碑_关于康熙的事迹

治水丰碑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治水丰碑_关于康熙的事迹靳辅借鉴了明代潘秀间“以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又用开中河、修堤坡等方法作辅助,水患很快就得到了控制。这些来自于大臣们的压力,康熙承受得最多,因为还要不要继续治河,全在他的一念之间。这个人叫于成龙,是康熙治理河道的另外一位助手。于成龙祖籍山西永宁,是康熙朝出名的吏治能臣。于成龙受命之后,立即按照康熙的旨意,上疏请求开通海口,疏浚下河水道,以排泄下河地区的积水。

治水丰碑_关于康熙的事迹

靳辅借鉴了明代潘秀间“以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又用开中河、修堤坡等方法作辅助,水患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在黄河干流上,他致力于疏筑黄河下流。他按照原来的计划,自清江浦历经云梯关一直到海口,在河身两旁各开一道引河中,用所挑之土加固堤岸,使河道畅通无阻。疏通河道之后,他就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在堵塞决口上。他的治理方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黄河两岸二十多个决口全部堵上,河归故道。

在淮河流域,他在临湖一带,先后修筑了高家堰堤工并帮修坦坡,将高家堰三十四处决口全部堵塞。随后,他又堵塞翟家坝成河九道大工,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竣工。与此同时,他还在淮河下流大规模地疏通河道,使河水畅通无阻。

在运河干线上,他大挑山阳、清河、高邮、宝应、江都五州县的运河,修筑两岸河堤,堵塞运堤决口三十二处。此外,他还在运河之上广建闸坝,以控制水位。南、北运河共建闸坝二十六座,涵洞五十四座。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运河恢复了航运的功能,两岸百姓交口称赞。

虽然靳辅此次治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却并没有彻底治好黄准水患。康熙十九年(1680)、二十年(1681)黄淮流域连年大水,许多临时出现的险段,使得靳辅三年大修的计划无法如期完成。这件事让一些反对大修的大臣找到了借口,纷纷要求革掉靳辅之职。康熙无奈,只好同意将靳辅革职,但是却又令其“戴罪督修”。(www.guayunfan.com)靳辅兢兢业业地继续督修治水,可是天不遂人愿,大水使得多处修好的堤坝又被冲毁。往往是,他带人抢修一处堤坝,他处堤坝又被大水冲毁,及至赶到,又有新的险情出现。这样的情形使得靳辅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这样一来,朝中反对的声音更加强烈了。他们认为,如此大规模地治理水患,耗费财力人力无数,应该功效显著才是,不应该像如今这样东修西补,但水患却依旧。这些来自于大臣们的压力,康熙承受得最多,因为还要不要继续治河,全在他的一念之间。

事实上,康熙也动摇过,他曾怀疑治河未必成功,甚至提出了海运之议。但是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支持靳辅治河,仍然给钱给人,限其定期完工。

靳辅治河的功效终于慢慢显露出来。康熙二十二年(1683),黄淮水患在靳辅的尽心治理之下,慢慢开始朝着可控的方向发展。治河工成,河归故道,使得受益的群众越来越多。康熙得闻奏报后极为高兴,对大臣说道:“河道关系国计民生,最为紧要。今闻河流归故道,深为可喜。以后益宜严毖,勿致疏防。”随后,他恢复了靳辅的官职。

靳辅治水,可谓是尽心尽力,他为清朝的河道治理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康熙曾经说过:“河道关系漕运,甚为紧要。前召靳辅来京时,众议皆以为宜更换。朕思若另用一人,则旧官离任,新官推诿,必致坏事,所以严饬靳辅,令其留任,限期修筑。今河工已成,水归故道,有裨漕运商民。使轻易他人,必至贻悔矣。”靳辅有治河之才,但最重要的,还是得有一个知人善任,且用人不疑的领导。康熙给了靳辅最大的信任,使他能够在河道治理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能,这才真正难得。

自此之后,靳辅一直奋战在治河前线上。河流的形势年年不同,因此要想一劳永逸也是千难万难。治河之道在于一个“守”字,何处紧要便保守何处。正因为如此,虽然黄淮治理卓然有效,但靳辅一直奔忙于治河线上。直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冬,靳辅在清河至蒙泽沿线输粮以赈西北之灾,竟然病死于道上,他的治河历程才算终结。

靳辅死之后,康熙十分怀念他,曾经说道:“靳辅自受事以后,斟酌事宜,相度形势,兴建堤坝,广疏引河,排众议而不挠,竭精勤以自救。于是黄、淮故道,次第修复,而漕运大通,其一切经理之法具在,虽嗣后河臣互相损益,而规模措置不能易也。至于创开中河,以避黄河一百八十里波涛之险,因而漕挽安流,商民利济。其有功于运道民生,至远且大。朕每莅河干,遍加谘访,沿淮一带军民感颂辅治绩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

靳辅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是河道还需要治理,总不能半途而废。这个时候,治河的重任就落在了另外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于成龙,是康熙治理河道的另外一位助手。

于成龙祖籍山西永宁,是康熙朝出名的吏治能臣。他是崇祯十二年(1639)的进士,清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从知县做起,一路做到两江总督。在于成龙的宦海生涯中,他有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作风,深得百姓的赞誉。当然,康熙也很喜欢他。

早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靳辅正在进行善后帮筑高家堰及黄河两岸堤工,无暇管理下河工程事宜,康熙便命令时任安徽按察使的于成龙经理其事。当然,在河道治理的经验上,于成龙比不上靳辅,所以还须“受辅节制”。

康熙赏识于成龙,认为这个人“清廉爱民”,所以对其极为优待。事实上于成龙也确实是个好官,可是皇帝的信任却使他养成了自负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是很难屈于人下,任人指挥的,尤其是在靳辅之下。于成龙受命之后,立即按照康熙的旨意,上疏请求开通海口,疏浚下河水道,以排泄下河地区的积水。他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听从皇命,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地考察,也不知道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靳辅知道,所以他坚决反对于成龙开浚海口的意见。他上奏说:“下河其形尚卑于沿海之地,开浚下河,臣恐有海水倒灌之患。”道理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但是于成龙却不相信,反驳说:“今高家堰修筑重堤,停开海口,纵上流之水不来而秋霖暴涨,天长(在安徽)、六合(在江苏)等处奔赴之水泄归何处?臣愚以为海口仍应开浚。”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康熙无奈,只得急召二人进京,共同商讨治河一事。靳、于二人虽然碰了面,但仍然就这个问题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这样一来康熙也拿不定主意了,但是从心底,他倾向于相信于成龙。于是他下令:按照于成龙的提议,开浚海口。

但是这项工程进行到一半就再也无法进行下去了,原因是海水开始倒灌,靳辅是正确的!至此,康熙才对靳辅敬佩不已。于成龙虽然犯了错误,但是康熙念在他治河心切,也就没有再做处罚。在靳辅去世之前,靳、于二人由于治河意见不一,所以并未能携手治理河道。在治河工程上,基本上是以靳辅为主。

靳辅之后,于成龙接任了总河一职。康熙还是对他十分信任,但是他却自恃清廉,对康熙的谕旨多不执行。当然了,他并不是故意要违抗皇命,性格上的自负使他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才真正有效,因此不惜违抗皇命也要坚持到底。对于这样一个“倔强的清廉大臣”,康熙责也不是,听也不是,十分无奈。为此,他还曾起用董安国治理河务。但是这个董安国更是差劲儿,他甚至根本就不懂治河,以至于黄、淮水患更甚。

治河似乎又遇到了困难,没有可堪胜任的人才怎么办?康熙的解决方法很简单,也很实际:没有人会治河,自己来!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康熙第三次南巡。他沿途详细观察了河工败坏的情况,然后根据靳辅多年的治河经验,结合自己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一系列治河方法。当然,他这样做绝非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事实上,从开始亲政,立志治河时起,他就一直在研究一些有关治河方面的资料。他有知识,所缺乏的只是一些经验而已。现在迫不得已,他只能从“纸上”走到了河边。

他提出的治河方法并不复杂,无外乎导河稍北、浚深河道、挑挖引河、弯处引直和拆除拦黄坝,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却无一不是治河的精理。他甚至还能推陈出新,在靳辅治河的经验基础之上,提出“上流既理,则下流自治”和“导河稍北”的新观点与新方法。他曾说过:“靳辅、董安国、于成龙但知筑堤御水,至于改河使北,俾清水通流并未言及,若不令清水通流,虽修筑堤岸,黄水终致倒灌,焉能御之。”经年研究,实际上已经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治水专家。

于成龙治河虽然也略有成效,但却并不突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康熙明知于成龙治河必定无法成功,但也不愿意随便将其调离,毕竟这个人虽然倔强,但却不失为一个好官。

于成龙病故后,康熙把江西总督张鹏翮调补为河道总督。张鹏翮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治河之才,但他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听话”。他深知自己治河能力的不足,所以对康熙的话是言听计从,而康熙恰恰正是一个水利专家。

自此之后,张鹏翮按照康熙提出的治河方略,兢兢业业地治理黄淮水患,终于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康熙十分高兴,他曾对大臣们说,于成龙不遵朕意,致无成功,而张鹏翮能执行朕的旨意,河工有所告成。意语之中,他颇为自得,毕竟从一个皇帝晋升成为水利专家,是千古未有的奇事,而他做到了。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以河工告成”,加河道总督张鹏翮为太子太保,并赐张鹏翮之父张鲐“神清养志松龄”的匾额。对于治河的成功,他心中的高兴实在无以复加。

在治理黄、淮的过程中,康熙先后有六次南巡。一些野史喜欢把康熙南巡看成是游山玩水,但实际上,他南巡都是以巡视治河为重点。他是真正的水利专家,他利用南巡的机会,实地考察河道,提出了极为合理的治河方案,大大加速了河道的治理过程。黄、淮河道被成功治理,既保证了漕运的畅通,稳固了清朝政权,又使得沿河百姓免遭灾祸,能够安居乐业。治理河道,实实在在是康熙一生莫大的功绩。

康熙一生都在关心治河工程,除了对黄、淮、运河进行了全面的治理之外,他还亲自主持了浑河的修治工程。他曾十三次亲自巡视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浑河,确定了完善而有效的治理方案。康熙四十年(1701),浑河治理工程完成,他将此河更名为永定河,希望河水永不泛滥。浑河的治理成功,同样造福了一方百姓。

康熙治理河道,一生从未懈怠,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他去世的前几个月,还在同大臣们商议河道治理一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