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台湾回归_关于康熙的事迹

台湾回归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回归_关于康熙的事迹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施琅虽然憎恨郑氏,但却并不迁怒于人。今天台湾既已归属大清,那么想为官的继续为官,想种地的继续种地,官兵有想解甲的,也悉听尊便,绝不强求。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大军到达台湾。十八日,台湾文武官员,包括郑克塽在内,全部剃发,这标志着台湾至此正式归属大清。台湾收复,最高兴的自然莫过于康熙。

台湾回归_关于康熙的事迹

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施琅虽然憎恨郑氏,但却并不迁怒于人。澎湖之战大捷后,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来瓦解台湾军民的心。

台湾和澎湖,中间隔着汪洋大海,他能瓦解到台湾军民的心吗?当然能!他采取的优待俘虏和恤民政策,都通过俘虏的口传到了台湾。他严禁乱杀战俘,下令乱杀一名降兵者死。对于那些受了伤的俘虏,他不仅派医生为他们治伤,更是给酒给肉,让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再回台湾。施琅很善于收买人心,他对那些俘虏们说:朝廷也不想打仗,只是迫不得已,必须要剿灭郑氏。你们既然已经投降了,那么朝廷就不会为难你们。你们回去,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快快来降。你们难道想让澎湖大战的惨剧发生在自己亲人的身上吗?这些话传到了台湾,军心民心都动荡不已,很多人开始做逃离台湾的准备。

台湾的军心乱了,民心乱了,高层也好不到哪里去。郑氏集团开始就守与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郑克塽、冯锡范等人认为应该坚守台湾。他们的想法是,虽然澎湖失守,台湾危急,但还不至于完全没有希望。如果到了最后真的不敌清军,那么还可以带领军队攻取吕宋,以图东山再起。以郑军的军力,在吕宋打下一块儿地方,显然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他们的提议,刘国轩却竭力反对。刘国轩说:“今澎湖已失,人心怀疑,苟辎重在船,一旦兵弁利其所有而反目,尊公之前车可鉴也。”在郑氏集团中,刘国轩一直手握重兵,他既然这样说了,郑克塽和冯锡范也不好再说什么。刘国轩为什么会反对冯锡范?很简单,因为他想降清。澎湖一战,把刘国轩的胆子打没了,他“自澎湖败纫,心胆俱裂”。跑回台湾以后,看到军无斗志,民心渐失,他更是感觉到台湾不可守。他甚至觉得,如果台湾不肯降清,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事实上,他的感觉是正确的。施琅绝对不是一个好相与的善主,台湾能降最好,如果不能降,他定然会强行攻上台湾。到那个时候,郑氏集团的命运才真正悲惨。现在,至少在刘国轩等人的眼中,台湾还有机会。这唯一的机会,就是投降。(www.guayunfan.com)刘国轩不仅自己心动了,还劝郑克塽:“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当请降。”其实他劝郑克塽,无非是掩人耳目罢了,郑克塽只是一个空架子,军政大权大多在他的手中。可是,仅他投降分量不够,他需要让郑氏集团的首脑一起投降,这样才能光明正大地提出条件。

事已至此,谁也无话可说,谁也无话敢说。那就降吧!恰巧台湾商议妥当,施琅派来招抚的人也到了。既然是投降,那总得做出投降的诚意来吧!于是,刘国轩让郑克塽随清军招抚人员一起,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刘国轩不厚道,他自己不去清军营中投降,却让一个傀儡去,摆明了是拿郑克塽试水。冯锡范眼见降局已定,还想要反对,却被刘国轩一顿臭骂:“昔者张、卞二使至岛议抚,则议不称臣,以致两岛流离;今春黄朝用至台再抚,则议不削发,又致澎湖丧师;此二者皆系公之操持不定。当此之际,尚且狐疑,倘一朝变起萧墙,将奈何?从来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势已去,速当顺天。”

刘国轩自己失了澎湖却只字不提,反而把责任完全推到冯锡范身上,确实有些蛮横。但是,他所说的,却又不是全无道理。事实上,从一开始,冯锡范就在反对台湾投降。当年郑经曾经有心降清,就是因为冯锡范从中作梗,才始得谈判最终失败。郑经死后,冯锡范的女婿郑克塽继承了藩位,虽然有名无实,但冯锡范却也成了台湾贵胄。他之所以不愿意降清,原因大抵也就在这里。台湾虽然兵力不弱,但自郑经死后,将领之间钩心斗角,各谋私利,其实早就成了一盘散沙。这也就是说,郑氏集团想要守住台湾,根本不可能。

议定降清之后,郑克塽遂派人给施琅递了降表。在降表中,他按照刘国轩等人的授意,提出了“剃发称臣,仍居台湾,永为朝廷屏翰”的要求。施琅一看,断然拒绝。他对台湾使者说:“若果真心投诚,必须刘国轩、冯锡范亲来澎湖军前面降,将人民土地悉入版图。”他还强调,投诚之后,郑军官兵必须剃发登岸,听从朝廷安排。

施琅的态度,较之以前招抚的官员强硬了很多。当然,他有强硬的资本。他已经明明白白给了台湾郑氏集团两条路:要么听从朝廷的安排投降;要么被打到投降。郑氏集团怎么选他不管,但是一旦有了决定,他会奉陪到底。形势所迫,郑氏集团能不服软吗?

他们必须服软。但说到底,他们的犹豫,还是因为害怕。施琅和郑家有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他要是出尔反尔怎么办?

康熙揣摩到了郑氏集团的顾虑,适时下了一道诏谕给郑克塽等人:“尔等倾心投诚,率所属军民官兵悉行登岸,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倘仍怀疑,犹豫迁延,大兵一至,难免锋镝之危,倾灭身家,噬脐莫及。”这番话连哄带吓,无非是想让郑氏集团赶紧投降。

但是,这也同时给郑家集团里的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康熙的保证,他们的疑虑就算没有全消,也少了很多。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抚。但是他们又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要让施琅在台湾发布告示,公布这件事,同时公布朝廷的招抚政策。他们这样做的目的,自然还是不放心,想要以百姓之口,让清廷不能食言而肥。

施琅应允,于七月十五日,派遣使者到台湾发布安民告示:

“示到,各兵民立即削发,本提督克日亲临安插,军纪肃严,秋毫无犯,今既革心归诚,官则不失爵秩之畀,民则皆获绥辑之安,兵丁入伍归农,听从其便,各自安生乐业,无事彷徨惊心。”这则告示的意思是说:自发布告示之日起,台湾军民皆要剃发。我会亲自监督军队,保证对百姓秋毫无犯。今天台湾既已归属大清,那么想为官的继续为官,想种地的继续种地,官兵有想解甲的,也悉听尊便,绝不强求。这是天大的好事,告示一下,台湾军民皆大欢喜。其实,动荡了这么多年,谁不希望过上安稳的日子呢?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大军到达台湾。郑克塽率领刘国轩、冯锡范等台湾文武官员齐集海边迎接,向施琅递交了大印。十八日,台湾文武官员,包括郑克塽在内,全部剃发,这标志着台湾至此正式归属大清。随后施琅按照清制,给他们逐一分发了不同等级的清朝官服、官帽、官靴,等等。同时,他又发放了安民告示,以安抚民心。虽然施琅同郑氏结仇极深,但是在诸事都安置妥善之后,他还是亲自到郑成功墓面祭拜。

台湾收复,最高兴的自然莫过于康熙。他下旨授施琅为靖海将军,晋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同时,对于施琅所率领的水师官兵,统统官加一级。至于兵丁,也都进行了赏赐。对于台湾降将,他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尽皆进行了封赏。他授予郑克塽公爵,刘国轩、冯锡范伯爵,其余大小官员尽皆封赏。对于那些不愿意继续入伍的台湾官兵,他也不加多干涉,让他们各自离去。

在康熙皇帝一生的政绩之中,收复台湾是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康熙统一台湾,既消除了南明郑氏与清朝对立的最后一点儿象征性的根据地,又加强了对沿海地区及领海的控制,实现了中国国土的事实上的大统一。

台湾回归后,曾经有不少官员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蔽贼,欲弃之,专守澎湖”。他们向康熙建议,“迁其人,弃其地”,这样朝廷也会少了很多麻烦。但是康熙却否决了这些建议,因为他清楚知道台湾对于大清王朝的重要意义。台湾虽然孤悬海外,但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很快,生机盎然。如果迁移人口,那么这里必然会沦为海盗的天堂,到时还得剿灭海盗。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台湾是东南海防的门户,台湾在,东南沿海四省尽皆安全。

鉴于种种因素,康熙果断决定,派清军坚守台湾。他在那里设置郡县,传播中华文化,开辟草莽,改变了禁海和迁界的政策,为台湾的发展和海峡两岸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