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元济爱花木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张元济爱花木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时间:2022-05-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元济爱花木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张元济先生对中国近代出版、教育文化事业有诸多贡献,彪炳千古。张元济常邀请商务印书馆同仁和友人来寓赏花,《张元济日记》中有多次记载。那时静安寺每年庙会期间,同时有“莳花会”,展售各种花卉草木,张元济是常客。张元济几次参加“莳花会”盆花评选。极司菲尔路张宅花园张元济喜牡丹的艳丽、梅花的清香,更喜青松的高洁。张元济在花园中自移居后不复睹矣。

张元济爱花木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张元济先生对中国近代出版、教育文化事业有诸多贡献,彪炳千古。他一生的嗜好,唯喜书、听昆曲和养花木。

1914年,他迁居上海极斯司尔路(今万航渡路)新居,精心布置了花园,反映出他的爱好和情趣。刺柏、罗汉松矗立园径两旁,常年葱葱郁郁。数株金桂、银桂和槭树,错落有致,枝盛叶茂。紫藤、金银花攀缠花棚,黄白相映,遮阴蔽日。房前花坛,数十株牡丹争相斗艳,草坪边种满紫红色的玫瑰花,春秋两季花香四溢……张元济常邀请商务印书馆同仁和友人来寓赏花,《张元济日记》中有多次记载。那牡丹喜肥料,每年大雪后主人买两副猪肠埋于根部,来年春天开花特好,有一株竟开出二十余朵,友人们赞叹不已。那时静安寺每年庙会期间,同时有“莳花会”,展售各种花卉草木,张元济是常客。欣赏之余,选购数盆携回。“莳花会”还在市政厅举办评奖活动,参展的花卉插上标牌,注明参赛者姓名、地址,而姓名栏展览时用纸封住,让参评人避免作弊。得奖的盆花会挂上奖牌,甲级红色,乙级黄色,丙级蓝色。张元济几次参加“莳花会”盆花评选。评选之前,让家里的花匠王阿春用榻车将盆花运去,有一次送去三十盆之多。树年先生说,1916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得二十张奖状。他父亲把所得五六十枚银元奖金,全部给了辛劳一年的阿春和两个副手。张菊老通过“莳花会”,还认识了多位中外人士,有实业界、医学界及教育界的都有,为他经营商务事业帮助不少。一位叫科尔的英国商人,他的宝威药房有一种1880年就开始销售的英国进口化妆品,其包装纸盒及广告等,后来都由商务印刷。科尔请张将这种英文名叫Hazeline Snow的化妆品取个中文名字。张元济把Hazeline译成“夏士莲”,名字很雅,又谐音,沿用至今。苏州邓尉的梅林,他也几乎每年都去的。

极司菲尔路张宅花园

张元济喜牡丹的艳丽、梅花的清香,更喜青松高洁。1928年秋,他从日本归国途中在长崎候船,曾两次登山买松。第一次冒雨上山未就写诗留念:“长崎道上雨濛濛,策杖采寻十八公。谁识是翁多狡狯,偏叫避雨不相逢。”第二次才购得。30年代,一次他自庐山返沪,又带回一株庐山小松,栽于盆中,他十分喜爱。1950年,他已偏瘫卧床,这枝庐山松也跟随他从极司菲尔路移至淮海中路上方花园寓所,时已长得枝虬叶茂,约有一人多高。邻居陈沧舟见了向张元济索讨,张慨然相赠,并作诗一首:

自惭衰耄不窥园,三径就荒松尚存。(www.guayunfan.com)君是岁寒后凋者,故将微意结为邻。

后来陈叔通先生见到此松,又闻知其来历,向陈沧舟索要了去,带回北京,移种到中南海内。40多年过去了,这一棵庐山松想必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了吧!

张元济晚年常以花木为题作诗。一次,王志莘(新华银行总经理)的夫人送来一盆雪客莲(又叫仙客来),张高兴地作了一首咏雪客莲七绝为谢,颇具情趣。诗云:

兔耳翘翘花样新,红英翠叶绿苔盆。

廿年不见此花面,丰致嫣然逢故人。

诗注:昔年居梵王渡路时,园中盛植此花。余惟命曰兔耳花,义取象形。有一盆开至百朵者。

张元济在花园中

自移居后不复睹矣。今蒙赐贶,为之开颜。新花渐谢,送还原根。如培养得宜,明年定可盛开。仍乞赐我一观。先此预谢。

原来当年花园里曾栽种过此花,张称它兔耳花。朋友们以花木相赠,他也以几株盆松贻赠友人。当年长崎携回的松树,就赠予了李拔可先生。1956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为庆贺他九十诞辰,特送数十盆菊花,连过道、楼梯也摆满了。菊花伴菊翁,成为一时美谈。

(原载《团结报》1997年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