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夏瑞芳、张元济谁找谁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夏瑞芳、张元济谁找谁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时间:2022-05-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夏瑞芳、张元济谁找谁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夏瑞芳,排字工人出身的企业家,商务印书馆主要创办人;张元济,进士出身的维新派人物,南洋公学代总理(校长)兼译书院主事。上述与夏、张同时代的商务老人回忆,已清楚地证明了夏瑞芳、张元济谁找谁!夏瑞芳主动开口延聘,符合两人的性格。夏瑞芳在近代出版史上固然不能忽略,设专节介绍本无可厚非,但是无论如何超越不了张元济。

夏瑞芳、张元济谁找谁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夏瑞芳,排字工人出身的企业家,商务印书馆主要创办人;张元济,进士出身的维新派人物,南洋公学代总理(校长)兼译书院主事。两人走到一起,演绎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一段辉煌历史

夏、张因接洽南洋公学印件开始相交到相知。1901年,张元济应夏瑞芳之邀入股商务,1903年初又辞去南洋公学职务正式担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张元济本人在《东方图书馆概况·缘起》一文里说:“光绪戊戌政变,余被谪南旋。侨寓沪渎,主南洋公学译书院。得识夏君粹芳于商务印书馆。继以院费短绌,无可展布,即舍去。夏君招余入馆任编译,余与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夏君诺之。”这是出版史研究者早已熟悉的历史事实。但是,最近在新出版的《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里,却见到另外一种说法。

作者汪家熔先生叙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创建史的思路颇为奇特。他不正面叙述夏、张二位怎样相识相交,也不引录张元济或当年老商务同仁的记述,却转弯抹角在“解读”陈原先生一段话当中将此节说出。陈原说有人对夏瑞芳“略有微词”(并未指明什么),汪先生摘引包天笑的回忆:夏向包询问“这个编译所应何如办法”,包说“应当请有学问的名人主持”。接着,引严复致张元济的信:“欲办报馆译局者甚多”,“昨得公来书,亦云拟于海上集钜股为此”。作者紧接着突然冒出一句:“当时社会习惯,只能是张元济找夏瑞芳。”(第181页)根据是什么,未着一辞。

我们看看当事人又是怎么说的。蔡元培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君传》中说:“君乃为商务印书馆厚集资本,特立编译所,延张君元济主其事。”商务另一位创办人高凤池在《本馆创业史》中这样记叙夏、张的交往和张加入商务印书馆:“那时张菊生先生在南洋公学任译书院院长,因为印书,常有接洽,见夏、鲍诸君办事异常认真;而夏先生正想扩大本馆,预备设立编译所,想聘请张先生主持编译事务。双方意见相投,一谈之后张先生等愿意投资参加。”商务编译所最早的成员之一庄俞在《谈谈我馆编译教科书的变迁》一文里说:“老夏先生独具眼光,遇见一位张菊生先生,就请他主持编译事务。”陈叔通也在《回忆商务印书馆》文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夏瑞芳与张元济两人的交往,说:“夏有一天便与张开谈,问张既在译书院不得意,能否离开,我们来合作……”上述与夏、张同时代的商务老人回忆,已清楚地证明了夏瑞芳、张元济谁找谁!这不排斥张元济本人也有心办编译,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两人本已心照不宣,故而一谈即合。夏瑞芳主动开口延聘,符合两人的性格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而推出的《中国出版通史》,本该是一部严肃的权威的学术专著,然而出现这些武断、草率的文字,令人遗憾!说怪也不怪。汪家熔先生近年常常语出惊人。在此《通史》一书里就一再强调商务印书馆早期的“核心人物”夏瑞芳的作用,并在该书第十四章“拳拳于民族解放的出版人”中,设“服务总编辑的总经理”专节介绍夏。而对于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张元济却轻描淡写,没有较集中的篇章叙述张对于近现代中国出版事业的贡献,有时还模棱两可地说上几句带刺的话。夏瑞芳在近代出版史上固然不能忽略,设专节介绍本无可厚非,但是无论如何超越不了张元济。“扬夏抑张”,只能徒劳无功。(www.guayunfan.com)汪先生在不少观点上常“修正”过去自己的论点,而在夏、张谁找谁这个问题上却坚持了二十几年。他早在1985年出版的《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里就说,“张元济、夏瑞芳在事业上结合的主导方是张而不是夏。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张元济和夏瑞芳之间有着很大的等级差别,夏是不能贸然开这个口的。”(该书第54页)想象加推论,绝不能代替历史研究。张元济本来就是批判封建等级制度的人,夏瑞芳豁达大度的脾气,会拘泥于这所谓“等级差别”吗?上述几位当事人都明确用了夏瑞芳“招”“延”“聘请”“与张开谈”等字眼,非要说“只能是张元济找夏瑞芳”,只能徒添笑柄而已。

(原载南京《开卷》2009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