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应力场状况分析

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应力场状况分析

时间:2022-01-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应力场状况分析印支期应力场分析:三江缝合线的缩短量最大;秦岭-大别山碰撞带最后完成拼合,扬子板块向北俯冲;绍兴-十万大山碰撞,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燕山期-早喜山期应力场分析:中朝板块由北向南挤压,太平洋板块由东南向西南俯冲挤压,两者作用下,在龙门山一带产生较强的构造运动,秦岭造进一步造山作用。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应当受到龙门山燕山期作用的强烈影响。
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应力场状况分析_龙门山-米仓山褶

第七节 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应力场状况分析

印支期应力场分析(如图2-29所示):三江缝合线的缩短量最大;秦岭-大别山碰撞带最后完成拼合,扬子板块向北俯冲;绍兴-十万大山碰撞,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米仓山隆升、大巴山推覆带开始产生。受盆地边缘造山带的控制,呈现四周向盆地的挤压应力状态。西北侧龙门山一带,松潘-甘孜海槽关闭,造成龙门山自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为自北西向南东的挤压,形成一系列呈北东向分布的冲断褶带。北侧米仓山秦岭勉略小洋盆俯冲关闭形成勉略缝合带,秦岭褶皱隆升,产生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应力场为近南北向挤压;北东侧大巴山一带,秦岭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俯冲、碰撞,使北大巴山褶皱隆升,逆冲推覆,形成北西向褶皱、冲断带,应力场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主压应力是自北东向南西的挤压;川东南主要受到雪峰山造山带隆起的影响,产生南东-北西向应力场,主压应力主要为自南东向北西挤压。

img42

图2-29 中国内地印支期晚期(230~205 Ma)构造事件略图(据万天丰,2003)

1.印支期花岗质侵入岩体;2.印支期火山岩;3.印支期蛇绿岩与超铁镁质岩;4.板内变形速度,“-”为扩张速度,其余为缩短速度,单位为cm/a;5.板块碰撞带、逆断层带及其编号;6.正、走滑断层及其编号;7.印支期活动性微弱的地块边界或断层(无编号);8.背斜褶皱轴迹;9.最大主压应力迹线;10.板块运动方向;11.角度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分布区;12.假整合或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分布区。

燕山期-早喜山期应力场分析(如图2-30所示):中朝板块由北向南挤压,太平洋板块由东南向西南俯冲挤压,两者作用下,在龙门山一带产生较强的构造运动,秦岭造进一步造山作用。在燕山期形成了一系列的NNE和NE向构造,即华夏系构造体系。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应当受到龙门山燕山期作用的强烈影响。燕山晚期,随着扬子板块向西、向北插入龙门山、秦岭造山带之下,发生盆地朝造山带的俯冲和造山带向盆地的仰冲作用,为陆内造山作用阶段。

img43

图2-30 中国大陆燕山期晚期构造事件略图(据万天丰,20039)

1.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体;2.燕山期火山岩;3.板内变形速度,“-”为扩张速度,其余为缩短速度,单位为cm/a;4.板块碰撞带、逆断层带及其编号;5.正、走滑断层及其编号;6.燕山期活动性微弱的地块边界或断层(无编号);7.背斜褶皱轴迹;8.最大主压应力迹线;9.板块运动方向;10.角度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分布区;11.假整合或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分布区

喜山期应力场分析(如图2-31所示):喜马拉雅山早期是四川盆地盖层构造变动的主要时期,应力场与前两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以北西-南东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为主,在这种应力场背景上,四川盆地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宽缓褶皱。如米仓山复背斜在此期进一步隆升,且隆升范围扩大,其东端横跨在大巴山近南北向推覆构造上,致使大巴山南北向构造得到抬升,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遭受剥蚀,露出志留纪-中三叠世等较老时代的地层。

喜马拉雅山晚期盆地西缘的龙门山以及东缘的雪峰山活动性减弱,而大巴山表现出较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区域应力场分布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即盆地遭受自北东向西南的挤压应力作用。在这种挤压应力作用下,大巴山继续发生向盆地的仰冲作用,并叠加在印支、燕山期所形成的弧形构造带上,使之得到增强。在其向盆地过渡的前缘地带如通南巴地区,由于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叠加在早期北东向构造之上的并对其进行改造的、北西走向的褶皱与断裂。

img44

图2-31 中国大陆喜山期构造事件略图(据万天丰,2003)

1.喜山期花岗质侵入岩体;2.喜山期火山岩;3.板内变形速度,“-”为扩张速度,其余为缩短速度,单位为cm/a;4.喜山期蛇绿岩与超铁镁质岩;5.板块碰撞带、逆断层带及其编号;6.正、走滑断层及其编号;7.喜山期活动性微弱的地块边界或断层(无编号);8.背斜褶皱轴迹;9.最大主压应力迹线;10.板块运动方向;11.角度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分布区;12.假整合或整合地层接触关系分布区。

【注释】

[1]* 胡健中,谭应佳,赵裕辉等. 川东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内部报告,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