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王室或政府管理_英国的历史

王室或政府管理_英国的历史

时间:2022-06-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室或政府管理_英国的历史一般而言,权威政府在中世纪早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像欧洲大陆诸国一样,英格兰政府在不列颠岛也没有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或行之有效的权力。尤其是13世纪早期呢绒法令、面包和麦酒法令的公布,标志着金雀花王室和英格兰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管理手工业生产活动。当时政府管理目标主要是对呢绒、面包、酒等多种生活必需品进行“限价”,并对犯禁者处以惩罚。

王室或政府管理_英国的历史

一般而言,权威政府在中世纪早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像欧洲大陆诸国一样,英格兰政府在不列颠岛也没有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或行之有效的权力。中世纪早期的王室或政府不仅是“地方性”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私人性”的,在多数地区里,政府的监管经济或同一、连续的经济政策是不存在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权力对经济的干预,比领地上的剥夺更低级”,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地区可以说“退化成了掠夺”。[109]但是,政府另一方面又的确在规范和管理经济生产,影响着经济生活,颁布的各项法规、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向近代的推移,王权和政府的“私人”属性逐渐退化,作为国家和民族代表的“公共权威”属性日渐凸现出来。

从10世纪以来,王权不断努力管制“度量衡”,防止贸易欺诈行为,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城镇和贸易成长。[110]在议会产生之前,关于诺曼王室或金雀花王室治下的贵族议事会制定的法规、法令和条例,我们没有发现系统的、重要的工商业立法痕迹。12世纪的英格兰王室曾颁发许多特许状,承认和批准手工业行会,可以说这些“特许状”就是王室最早的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法规。不过,细细考察后,我们发现这些“特许状”被视为王室或政府的税收法令也许更为合适,因为它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王室能够从各种手工行业征收稳定的年度赋税,而不是对后者进行控制和管理,当然也就未制定任何关于产品质量、价格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111]相应的,一些手工业生产,譬如呢绒行业,从业者只要向王室交纳了规定的费用,就可以垄断在该街区的生产。

1197年,英国王室颁布了‘度量衡法令’(Assize of Measure),规定统一整个英格兰王国的量制,不论“谷物、蔬菜还是其他类似物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自治市镇售卖,“葡萄酒和麦酒及所有酒类”也都实行一个标准的量制,量具上要铸上“标记”,防止有人伪造。法令卷宗专门用大量篇幅解说、规范羊毛纺织品的尺寸、质量,禁止各种欺骗、造假行径,并规定“每个城市和自治市镇选派4~6人,和郡长一同监督‘度量衡法令’执行情况,确保所有商品买卖使用统一量制标准……如果发现有人没有采用法定量具,就将其拘捕监禁,全部动产没收上交给国王……如果监督官吏玩忽职守,他们会受到起诉,其动产交由国王处置”[112]。法令执行效果显然不能加以夸大,因为各种法规主要由地方法庭和地方法官以及一些有关当事人执行贯彻,难免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而中央政府执行能力较弱,主要关心的是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控制物价等问题。

到13世纪,王室对各行业的管理逐渐深入、细化,动机也由“财政税收”向生产、销售方面转移。亨利三世时期,随着城镇增长、富有市民阶层出现,议会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政治机构逐渐将更多精力投入英伦三岛内部事务,在手工业生产、贸易等方面制定了更多数量的行业法规。尤其是13世纪早期呢绒法令、面包和麦酒法令的公布,标志着金雀花王室和英格兰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管理手工业生产活动。当时政府管理目标主要是对呢绒、面包、酒等多种生活必需品进行“限价”,并对犯禁者处以惩罚。

据记载,1315年2月4日在伦敦召开议会,高级教士、贵族和普通议员商议如何降低物价,因为价格如此昂贵,“普通人几乎无法生活”。于是议会颁布命令,规定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一头优质肥牛售价为16先令,如以谷物饲养,最高不得超过20先令,一头优质奶牛售价为12先令,两年型肥猪每头40便士,一只剪过毛的肥阉羊售价14便士,未剪过毛的则卖到20便士,一只肥鹅售价2. 5便士,一只育肥的阉公鸡为2便士,一只母鸡为1便士,4只鸽子售价1便士,等等。倘若有人违反限价法令,则“罚没货物”上缴国王。[113]从这张详细的价目表上,可看到政府的确很重视物价管理。那么,对违反法令者如何惩处呢?伦敦城在第二年就提供了一个违反“面包法令”(Assize of Bread)的例子,违法犯禁者还不是普通居民,而是爱德华二世的儿子。(www.guayunfan.com)1316年,即爱德华二世在位的第九年,圣十字架诞辰节的前一个星期六,国王的儿子——拉夫伯勒的理查德(Richard of Loughborough)因“一块劣质普通面包”遭到传唤,理查德辩护说他是从萨瑟克区(Southwark)的某个烤面包匠处购买的,这块劣质面包不是他烤的,因为他不是烤面包工匠。市长和高级市政官控诉他与面包匠“合谋均分”不法利润,理查德则大叫冤枉,说他既不是合伙人,也没有从中分利,他本人也是上当受骗者。下星期二,法庭组织了陪审团审理此案。伊斯特伍德的约翰(John of Eastwood)以及其他一些人都在陪审员名单上,他们起誓说理查德和上述面包匠是合伙人,一起从中牟利。于是法庭判决将理查德关进囚笼,处面包匠以戴枷示众。[114]这种处罚案例无论是否具有代表性,都可以看得出与生活必需品有关的上述各类手工业生产、销售获得了王室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对其进行限价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总的说来,王室或议会和市政当局对手工业的管理依然比较粗陋,一般仅限于产品质量和商品售价,很少直接介入生产活动。

从14世纪30、40年代开始,王室或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爱德华三世认识到了英国呢绒生产的潜在价值和前途,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竭尽全力扶持该行业。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呢绒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出口量与日俱增,开始了由羊毛出口国向呢绒出口国的转变,以致“衣披半个欧洲”。整个14世纪,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条例有增无减、愈益强化,尤其在黑死病发生后,由于手工业者数量遽然减少,剩余幸存者的劳动力价值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议会颁布了《劳工法令》,强制要求“铁匠、木匠、石匠、船匠、泥瓦匠、皮革工人、裁缝以及其他手工业者的工资不能超过黑死病前三年的标准”,即在手工业生产者的“工资”方面给予管制,此举除了抑制物价上涨、稳定社会秩序外,更主要意图显然是为了保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14世纪下半叶后,王室和政府对各手工业的管理更加严格,限制更多。大约从1380年以来,关于手工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在法令档案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篇幅。无疑,这种严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工业发展,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从业者的利益。因而,各手工业行会反对政府干预、维护行业利益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大部分手工业行会都要求获得政府或王室提供的“令状”保护,实际上一般都是要求政府放纵、不加干涉各手工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由于各手工业行会大多参与了市政管理,提高了政治地位,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王室和议会无法忽视他们的要求,而提供“令状”或颁赐特许权又可以收到不菲的费用,因此频频作出各种反应,甚至有的政策是前后矛盾的。譬如,雅茅斯发生的“鲱鱼事件”,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爱德华三世曾经授予特许权,据此雅茅斯在捕鱼季节垄断东海岸的鲱鱼销售,结果造成市场上鲱鱼价格飞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利益有时不可避免会遭到侵害,故而他们也采取行动,要求政府保护。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国王被迫取消了这项特权法令。雅茅斯人立刻私下进行活动,在1378年恢复了他们的垄断鲱鱼销售特权,然而消费者再一次向王室和议会请愿申诉,于是在1382年雅茅斯人的权利又被取消,直至1385年才最后得以恢复。[115]可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王室的立场摇摆不定,政策也并不始终如一。

就生产者而言,议会制定了大量法令加以管理规范,同时也给予保护,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议会也颁布更多的法令来保护消费者利益。因为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热爱自己工作、勤勤恳恳的基督徒,他们会利用各种不为人知的肮脏手段和龌龊技巧来侵害顾客的利益。譬如,伦敦的面包匠在为顾客和面时,就在顾客的眼皮底下偷走了一部分面粉,其方法就是在揉面板上开了一个活板门(trap-door),一个男孩子藏蹲在柜台下面,用一器皿将漏下的面粉接住。其他行业也都存在类似欺诈顾客的行为,像将呢绒拉长遮盖瑕疵、将廉价布匹裹在高档呢绒中出售、把质地较差皮革在晚上卖给马虎粗心的顾客等,不一而足。[116]

在各行业当中,呢绒纺织业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呢绒商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显赫,来自呢绒的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大宗,呢绒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6世纪中叶以前,受到议会主要关注的就是呢绒行业。该行业最先受到政府的规范和管理,当然这也同呢绒行业存在的混乱秩序和不良经营行为密切相关。呢绒漂洗过后,必须在张布架上拉伸晾干,适度拉伸是必要的,也是合法的。但在一些地区,漂洗工自己购买尚未加工的呢绒,总是尽量多拉伸出几码。结果,呢绒的牢固度受到很大的损坏,萨里郡(Surrey)、苏塞克斯(Sussex)、汉普郡(Hampshire)生产的吉尔福德呢绒(Guildford cloths)逐渐失掉信誉。西部地区的萨默塞特、格洛斯特、多塞特等郡,呢绒生产者惯于弄虚作假,将尺寸不符合标准、质量低劣的呢绒都裹叠起来,外面包装上合格产品加以出售。结果,购买此类产品的商人在国外遭到殴打、监禁,甚至被愤怒的顾客杀死,给整个英格兰王国都带来了耻辱。于是在1390年政府规定,呢绒必须铺开售卖。1391年,(王室、议会或市政当局)不得不采取措施挽救“吉尔福德呢绒”的名声,即禁止漂洗工或其他人购买没有加工的呢绒,同时还通过其他法令处罚违法犯科者。

因此,英国西南部诸郡呢绒商的诈骗行为不仅损害了出口商的信誉,而且使英国在海外蒙羞。两年后,“吉尔福德呢绒”的声望亦由于使用不良手段经营而受到严重损害,诺福克郡的“沃斯特德呢绒”(Worsted cloths)早年在欧洲大陆深受欢迎,但到1410年时佛莱芒商人开始对诺福克郡呢绒的质量低劣感到愤怒。结果30年后,即15世纪40年代,国外对沃斯特德呢绒的需求几乎消失了。据时人记载,在1464年,英国呢绒不仅在海外声名狼藉,而且在国内也无人问津,结果不得不大批量进口外国呢绒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直到此时,行会才意识到保持一个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开始同市政当局展开密切合作。王室颁布的各种法令的序言都表明,当权者们其中包括一些富有责任感的生产商,也已经认识到诚实、守法经营才是最好的生产管理方法。

为了推进海外贸易,也为了维持大陆的对法战争,政府甚至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1406年,亨利四世命令将呢绒宽度由5.25码[117]加宽为6.25码,该命令最后不得不取消,因为这需要全国所有的毛线纺织工全都更换新的织机,显然王室的这道命令有些脱离生产实际。15世纪30年代,英国对法战争逐渐取得优势,但政府财政却日益紧张。1433年,财政署司库拉尔夫·克伦威尔爵士(Ralph, Lord Cromwell)的报告指出,累计债务已经高达160000英镑,而每年收入不足60000英镑。以格洛斯特和贝德福德为首的贵族们围绕着有限的军费,展开了一场关于“战略防御重点是加莱还是诺曼底”问题的争执。15世纪40年代晚期,英国王室财政事实上已经破产。1449年,王室债务和日常开支费用据估算高达372000英镑,而议会一次补贴仅有30000英镑。[118]王室财政面临的严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战争的不祥结局。而因战争引起的巨额支出,大概也是王室所料不及的。

在1464年和1465年,爱德华四世实行货币贬值,以此促进呢绒向欧洲大陆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加斯科尼和法国北部等地区出口,不过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主要对德意志南部的一些商人产生吸引力。德意志商人通过布拉班特集市在安特卫普、梅林斯(Malines,比利时北部城市)和贝亨奥普佐姆(Bergen-op-Zoom)购买英国呢绒。[119]后来他们以汉萨同盟为依托在英国获取了大量特权,尤其在爱德华四世时期,由于资助国王重掌政权,同盟获得了贸易方面更为“慷慨的条件”[120]。直至16世纪初年,英国的海外呢绒贸易一直主要局限于上述地区和线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