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为谁开茶花满路_消失的古国

为谁开茶花满路_消失的古国

时间:2022-06-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为谁开茶花满路_消失的古国大理历史放映大理山茶,又称云南山茶,是驰名中外的山茶精品和名贵花木。中国古史上的大理国,曾将茶花奉为国花,大理也被称作是最古老的茶花栽培中心和最大的变异中心。段氏一姓,本出自春秋初期的郑国,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老大寤生继位为郑庄公,老二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下,企图夺取郑国的政权。1063年,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杨允贤公开反叛。

为谁开茶花满路_消失的古国

大理

历史放映

大理山茶,又称云南山茶,是驰名中外的山茶精品和名贵花木。明代隆庆年间冯时可曾在《滇中茶花记》中写道:“茶花最甲海内,种类七十又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齐云集,灿月蒸霞……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中国古史上的大理国,曾将茶花奉为国花,大理也被称作是最古老的茶花栽培中心和最大的变异中心。

千寻塔中出土的小金塔

源远流长的段氏家族

要说大理国,必先提到大理段氏。

段氏一姓,本出自春秋初期的郑国,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武公姬掘突在河南新郑建立郑国,后来郑武公病亡。老大寤生继位为郑庄公,老二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下,企图夺取郑国的政权。谁知郑庄公早有防备,叔段夺权失败后逃到共,即现在的河南辉县。叔段到共后又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抛弃了姬姓,有的以共为姓,有的以段为姓,以段为姓的就是后来的段氏族人。

段氏族人最早时一直生活在河南附近地区,西汉时,段氏族人开始进入武威,另一部分外徙流入西北。进入武威的段氏族人在这里留驻、繁衍,并在武威历史上声名大振,成为当地有名的九大姓之一。

云南的段氏家族即是从武威段姓中分流出来的一支。清朝著名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里写道:“段氏有出辽西者,本鲜卑檀石槐之后,晋将段匹郸里也。支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赁人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由此可看出,武威段氏在魏末时被朝廷派往云南为官,此后,段氏家族便又在云南一带开创出丰功伟业,续写着家族荣耀。

段氏家族初入云南之时,流传着一个动人传说。相传,南诏时,大理下关天生桥一带出现巨蟒,巨蟒兴风作浪,常常危害当地的白族渔民及牲畜。无力降服巨蟒的南诏王于是出榜招贤,承诺凡除掉巨蟒者给半个国库的金银,世代免差役。大理当地有个年轻石匠段赤城,挺身揭榜。经过一番血肉相搏,巨蟒虽然被制服,段赤城却也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大理白族专门为他修建了蛇骨塔,尊他为“本主”,奉为地方保护神。

这一段传说虽然现在已无从探究,但在史料记载中,段氏家族确为当地做出了极大贡献。《新唐书·南蛮传》中曾有记载:唐宣宗时,安南都护府经略使李琢贪婪无度,残酷剥削当地的 “棠魔蛮” 等少数民族,南诏趁机派出大将段酋迁攻陷安南都护府,抢取今天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此后,段氏家族就一直在南诏政权中担当重要角色。

公元902年,南诏末期时,白族中的贵族分子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段思平相继起兵形成割据势力:郑买嗣继南诏之后建立了大长和国,赵善政再灭大长和,建立了天兴国,杨干贞在仅仅一年之后就取代赵善政,建立了义宁国,直到公元937年,段思平又灭义宁国,建立起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国家——大理国。段思平将国都设在了羊苴城,也就是今天的大理。

大理王朝三百年

大理建国以后,按照年代划分,可分为前理与后理。前理是指公元937~1094年间,历时158年,后理是指1096~1254年,历时159年。前理、后理共计有22位君王临政。

大理城

唐代盛极一时的南诏为大理国所取代,大理是与宋并存的政权,1254年被蒙古人所灭。图为大理国都大理城。

大理国的开国之君段思平在治国之初,即开始调整、理顺南诏国遗留下来的阶层关系与民族关系。他推行了一系 列“更易制度,损除苛令”等改革措施,先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巨桥(今云南晋宁)作为世袭领地。又封董伽罗为宰相,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成纪(今云南永胜)为该家族世袭领地。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扩大原有土地。段思平又减轻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平民的税粮负担,并宽免徭役三年,一律释放“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

段思平还在辖地内分封诸侯,当时的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国属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接近今天云南省面积2.9倍。他在全国设首府、二都督、六节度,共八个地方政权,史上称为“云南八国”。“云南八国”极适合大理前期发展,这种分封制较好地稳固了当时的统治基础,与段思平当时推行的种种改革措施并行而治,战后的大理国这才迅速统揽政局,恢复元气。

段思平之后,几位继任皇帝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顷”,使大理的农业与中原地区水平不相上下。大理将本地出产的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源源不断输往内地,同时,亦将内地的汉文书籍、缯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吸纳进来。除了加强与内地的商贸活动,大理还积极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建立贸易往来。大理国呈现一片“地广人庶,器械精良”的繁盛局面。

大理国的太平盛世并未持续多久,便爆发了诸侯叛乱。1063年,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杨允贤公开反叛。大理国王求助于高氏家族,高氏家族在帮助平定了杨氏家族后,却趁机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与当时大理国王的部分直辖领地,大理王朝的多事之秋已经到来。

1080年,鄯阐侯高智升联合“乌蛮”三十七部再次将起兵的杨氏家族叛乱平定,然后将傀儡皇帝段寿辉扶上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的高氏家族 “一门之盛,半于大理”,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国政权的辖区。1094年,高氏家族的高升泰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段正淳复大理国,大理王朝此时进入了后理时代。

千寻塔中出土的小金塔分层造型。

大理王朝后期,段氏家族虽然重登王位,但段氏国王此时已失去了控制权。高氏家族与其他贵族分子相互为敌,分割而治,大理国形成“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分裂局面。

1253年,意在南宋的蒙古为了扫清障碍,率领10万大军,兵分3路南下攻向大理国。大理城遂被攻陷,末代国君段兴智弃城而逃,1254年1月,段兴智被生擒,存续了317年的大理国就此灭亡。

“佛国”佛文化

佛教早在南诏时期就已传入云南境内,南诏当时将佛教定为国教。大理国受南诏影响,更为信奉与推崇佛教,也将佛教定为国教,最终到了全民信佛的地步。

元代郭松年曾在《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大理国因此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当时的“儒释”、“师僧”们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就是抄写刻印佛经。

抄写刻印的佛经内容涉及经、论、仪轨、注疏及白族史志。写本和刻本佛经不仅是研究白族社会、历史、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的无价之宝,也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典籍。1956年,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率领一支考古队在大理法藏寺内发现了3000多册古本佛经,1978年和1981年维修崇圣寺千寻塔和佛图塔时,又发现了一批大理国和元明时期的写本和刻本佛经。费孝通先生曾将大理国经卷与敦煌藏经相媲美,称其为“北有敦煌、南有大理”。

除了佛经经书之外,佛寺

也是大理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大理国在当时被称为佛都,著名的佛寺有无为寺、崇圣寺、宏圣寺、感通寺等。无为寺八景晒经书、驻跸台、来衔桥、翠华楼、阁老岩、玉磬碑、汪清泉、香杉树等古迹极为有名,崇圣寺则是大理国佛教发展到巅峰的标志。

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屹立于大理西北1千米处,主塔名为千寻塔,16层密檐式砖砌,是中国偶数古塔中层数最多的一座。

位于云南大理石宝山上的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这里的石窟也遍布佛教雕像,如佛陀、菩萨、明王、大黑天神等不同造型,各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雕刻技艺非常娴熟,是中国众多佛教石窟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此外,石钟山石窟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大理国佛教绘画,如《菩萨图》、《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等。

大理国317年发展史中,即位22位皇帝。但这22位皇帝中竟然先后有9位出家,他们分别是第8位皇帝段素隆、第9位皇帝段素真、第11位皇帝段思廉、第13位皇帝段寿辉、第14位皇帝段正明、第15位皇帝段正淳、第16位皇帝段和誉、第17位皇帝段正兴、第20位皇帝段智祥。9位君王的出家仪式极显排场,有大理民谣唱道:“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几千年华夏帝王中,出现如此接二连三的惊世举动,恐怕也只有在全民皆佛的“佛国”大理才会发生了。

大理茶花冠云南

大理国地处横断山脉南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的下游流域,是云南山茶等特色花卉的世界著名产区,大理著名四景“风花雪月”中的“上关花”一说即来源于此。“上关花”在“风花雪月” 四景中景色最佳,各色花中又以大理茶花最负盛名、最具观赏性。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对大理茶花有着非常精彩的描写。

大理素有“花都”之称,大理茶花更有“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冠云南”之美誉。大理茶花也叫云南山茶花,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花木。每年初冬至初春开放,以花大色艳、耐寒长寿而著称,属云南茶花中的珍品。

大理国梵像图(局部)

大理国地处云南、四川西南一带。图为南宋张胜温所作的《大理国梵像图》(局部),作于1240年。

古人曾在《云南植物地理论》一书中记述 道:“云南茶花之盛甲于全国,大理为其栽培中心,品种类目集一城(指大理古城),已有四十余种。”这说明大理的土壤、水质和气候非常适合茶花生长,当时已是中国茶花最古老的栽培中心和最大的变异中心。明朝万历年间的《大理府志》中,也有记载:“山茶谱有二十八品,最名贵者有花瓣如菊,层出不穷的童子面、生长高不盈尺的恨天高、花色紫而黑的紫袍、艳如牡丹的牡丹茶、红白相间的大花玛瑙、九心十八瓣的狮子头等等。”明代隆庆年间冯时可在《滇中茶花记》中也写道:“茶花最甲海内,种类七十又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齐云集,灿月蒸霞……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

如此绚丽多彩、婀娜多姿的茶花深受大理国人喜爱,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王公大臣们已把茶花作为国花种养在御花园中。宋代大理国时,相国高量成退位后就开始尝试性进行人工嫁接栽培山茶花。大理当地的白族居民极为爱花,姑娘的名字也大都带有花字。他们将花中的茶花视为最美,不仅房前屋后遍植茶花,就连衣服上也要缀上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也喜欢用白上衣配红坎肩,远远看去红白相间,宛如艳丽的山茶花。17世纪时,英国人率先在白金汉宫的后花园里引种了大理山茶花,随后,英国女王也把大理山茶花介绍给邻国君王,这种气质高雅的茶花顿时在整个欧洲引起轰动,紧接着,美洲、亚洲许多国家也纷纷派人前来引种大理山茶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