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昆山玉碎凤凰叫_消失的古国

昆山玉碎凤凰叫_消失的古国

时间:2022-06-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昆山玉碎凤凰叫_消失的古国于阗历史放映这里的玉石名扬天下,所以它是美玉之邦;这里的丝绸著称于世,所以它是西域丝都;这里的歌舞饮誉海外,所以它是歌舞之乡;这里的佛教传播天下,所以它是佛国之地。地处昆仑山北麓,是古代中国内地与印度、波斯之间的中转站,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盛传美丽神话的昆仑山一向被称作“群玉之山”,后世古籍中也有“金生丽水,玉出昆仑”之说。

昆山玉碎凤凰叫_消失的古国

于阗

历史放映

这里的玉石名扬天下,所以它是美玉之邦;这里的丝绸著称于世,所以它是西域丝都;这里的歌舞饮誉海外,所以它是歌舞之乡;这里的佛教传播天下,所以它是佛国之地。于阗,今天的新疆和田,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上曾经存在的36个古国之一,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地处昆仑山北麓,是古代中国内地与印度、波斯之间的中转站,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有诗为证:“毗沙府号古于阗,葱岭千盘积翠连。大乘西来留法显,重源东下问张骞。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

风雨1300年(www.guayunfan.com)《大唐西域记》书影

于阗,位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公元前3世纪,东土移民有1万多人来到于阗河下游驻扎,随后印度阿育王宰辅耶舍也率领7000人越过大雪山到达此地,两支队伍经过一番争执后决定联合建国,称这里为“瞿萨旦那”。 于阗古国起先的居民多属塞种人,后来到11世纪左右,人种和语言渐渐开始回鹘化。

于阗出自梵语 Ku-stana,又译作于填、于遁、于殿、丹,也被称为器萨巳那、涣那、屈丹、于适、豁丹等。在中国的各种古书史料中,于阗也曾被称为五端、兀丹、斡端、忽炭、扩端、鄂端等,清代时方才称为和阗,一直到1959年,“阗”字简化为“田”,“和阗”才称作了“和田”。

“于阗”名称的译义,也有多种解释,大唐玄奘曾解释作“地乳”,梵语中解释作“花园”,外国学者瓦特认为是“放牛的牧场”, 俄国的布锡尔博士认为是“玉城”,法国学者列维认为是“葡萄”,清代文献中则解释为“汉人”。目前,除了“汉人”的解释被排除在外,其他的说法均有理有据,一时难以判定。

于阗的都城定在距今和田9千米附近的约特干,西汉时,改设在酉城。进入西汉末期,于阗趁着中原内乱进行武力扩张,当时于阗“领户三万二千,人口八万三千,胜兵三万”。国土东起罗布泊,西南至葱岭,西北到疏勒,成为丝绸古道中称雄一时的古国之一,到了晋代,于阗国王被册封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

公元445年,源于鲜卑慕容部的吐谷浑国首领慕利延败退到于阗一带,杀死于阗王,占领了这个国家。200多年后,吐谷浑又被唐军打败,于阗这才得已复国,正式归属当时兴起的大唐。唐朝当时设立了都督府,封于阗王尉迟伏阁雄为都督。到了公元755年时,吐蕃杀入西域,于阗国再度被攻陷。这一次,直到吐蕃衰退下去后,于阗才二度建国,于五代十国时期再次强盛起来。

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之后,于阗国在宋时依附于宋,年年朝贡大量珍贵的玉石、绢匹等,保得这个小国的一方平安。到了公元962年时,喀喇汗王朝强行发动了“圣战”,矛头直指于阗,于阗国的安稳平静才被破坏。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十多年,1001年,喀喇汗王朝将于阗王杀死,于阗国终被灭亡。从建国到亡国,于阗国从头至尾经历了前前后后13个世纪,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附属王国

李公麟五马图卷(局部)

图以白描手法绘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该部分题有“元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骐骥院收于阗国”字样。

《蚕丝公主传说之图》,现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瑶玉之所在”

玉,是华夏土地上的自然之瑰宝,也是中国的国石。经过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它已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更有人认为,玉还能够辟邪消灾,祈福治病。

盛传美丽神话的昆仑山一向被称作“群玉之山”,后世古籍中也有“金生丽水,玉出昆仑”之说。于阗国便位于昆仑山地,于阗玉就夹生在海拔3500~5000米高的昆仑山山岩中。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流经此处,在每年夏秋之季河水暴涨时,挟裹着昆山雪水,夹带着大量碎石顺流而下。当地人便在河水下游采集、琢磨各类碎石玉块,制成上等的于阗玉。由于顺水而下的碎块数量极多,在采玉最盛时有“捞玉”之说。

于阗玉,从新石器时代之前就有发掘,算起来在中国已有7000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于阗玉也被称作“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清朝时称“回部玉”,维吾尔族则称“哈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中,作者曹昭曾对于阗玉器有赞:“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利刃刮不动。温润而泽,摸之,灵泉应手而生。凡看玉器白色为上,黄色碧色亦贵,更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背有瑕玷,皴动夹石及色不正欠润之价低”;《游宦纪闻》也有记载,于阗国出产的玉可分作五色,“白如脂肪,黄如蒸粟,黑如点漆,红如鸡冠或胭脂”;在出土的殷墟古墓中,也曾发现700多件玉饰随葬品中,绝大多数都源自于阗玉;屈原的《九章·涉江》中讲道“驾青虬兮参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其中的“昆仑玉英”指的即是于阗玉;从秦统一六国后,秦到清代时制玺用的玉,包括历代朝宗王室中所用的珍贵玉器,绝大部分都属于于阗玉……可见千百年来,于阗玉的用玉之多,玉质之优。

于阗玉按类型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从色泽上可分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红玉等。迄今为止中国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一件玉雕作品“大禹治水”,便是用于阗青玉制成。这件玉器精品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被称为“玉中之王”,由清代乾隆帝下令众多精工巧匠费时十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工作日,用去白银万余两方才完成,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成为中华玉文化的经典之作。

于阗玉名满天下,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人们已经开拓出一条“玉石之路”。这条“玉石之路”始发于西域于阗,穿越漫漫河西走廊后,经由玉门关,抵达长安,再到中原地带,成为中原和西域玉石贸易的重要通道。

佛国之地的兴衰

于阗国早期盛传小乘佛教,地处佛教源头印度附近,公元2世纪末成为佛教传入东方的必经之地,到公元5世纪初时,大乘佛教盛行,公元70年左右,于阗国王尉迟胜立佛教为国教,于阗国成为中原僧人向往的“小西天”。

早期来中原的译经高僧,如于阗沙门只多密传来《光赞般若经》;唐代提云般若来中国,译出华严部和密教的经典各二部,其他有《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此外,还有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等大乘经典。唐中宗时,有一位于阗王的质子法名智严,后来译出《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法华经》、《药王经》及《决定业障经》等四部。另外如佛驮跋陀罗、昙无谶、沮渠京声、达摩菩提、月首婆那等人,他们所译的经典原本,如《六十华严》、《涅 经》、《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等,都来自于阗。此外,在敦煌千佛洞内,还发现了不少用于阗语书写的佛教经典,现存的有《金刚般若经》、《金光明经》、《大乘无量寿经》、《一百五十颂般若波罗密多经》等,这些经文由于阗文再译成汉文或藏文传入中原,广为散播。于阗不但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要道,而且也是大乘佛教经典孕育的中心。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子

新疆和田玉制。中国国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谈到于阗佛教,需要提到中国第一个汉族西行取经的僧人,他叫朱士行,是三国时期魏国颍川(今河南)人。

公元260年,朱士行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进入西域,再抵达佛国于阗,一路上行程一万多里。当朱士行到达“小西天”于阗国时,这时仍是小乘佛教居于主位,大乘佛教只是在民间广泛流传。朱士行留居此地后,终于查访得到了完整的梵文《放光般若经》,共计有90章,60余万言。他请人抄写了一本,派弟子十人护送经文回洛阳。他的这一行动,受到于阗国小乘僧人的百般阻挠,于阗国王听信了小乘僧人的主张,严禁朱士行将《放光般若经》携带出境。

红地云珠日天锦

此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

朱士行无奈,只得作罢。待他后来派弟子成功将《放光般若经》抄本送回洛阳时,距他西行之时已经过了23年。《放光般若经》抄本送达洛阳后,于阗沙门无叉罗与居士竺叔兰等共同译出经文,称为大品《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成书90章,207621字,后又有佛教学者竺法寂与竺叔兰共同润色,写成订本,在中原地区风行起来。一时之间,沙门、居士争相传诵这本大品《般若经》,帛法祚、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佛教学者,也都依照此本,广为弘扬般若学说。朱士行也被记入了《高僧传》,成为中国佛教重要人士。

朱士行之后,比较知名的佛教传播者还有法显与玄奘。法显在公元4世纪末时到于阗传承佛教;玄奘是在公元7世纪时,取经途中路过于阗。当玄奘到达于阗国时,就发现这里有近5000名僧侣,学习大乘佛教。还有上百座寺院,当时寺院也叫伽蓝。伽蓝的周围院墙环绕,里面多旋转回廊,回廊装饰有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能从其中明显看出有许多印度和波斯文化渗入。《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到11世纪时,这片当时的佛国之地,已遭到全面损坏。曾经的于阗佛国,从此不可复现。

“丝都”的美丽传说

除被称作“美玉之邦”、“西域佛国”外,于阗还有“丝都”、“绢都”之称。

于阗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手工纺织业非常发达。在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有一处关于桑蚕种传到于阗国的故事。

于阗国本没有蚕和桑,于阗王便几次派人去东土中原求取蚕桑和丝织技术,东汉国君秘而不赐。于是于阗王便卑辞厚礼,派遣使臣向东汉求婚。当时是东汉末期,一位刘氏公主便应旨下嫁。这时,于阗使臣便向公主密告本意:“中国没有桑蚕之种,你要设法带些到于阗来,日后方便制作华服美裳。”聪慧的公主便把桑蚕之种藏在巾冠之中,躲过了边关检查,将桑蚕传入了于阗。

第二年,于阗国便有了第一批桑树,并养殖出第一批春蚕。刘氏公主这时又刻石为志,保护蚕桑,禁止杀伤蚕蛾,须待蚕蛾飞出之后,方可治茧缫丝。敢有违令者,神明将不再保佑,违者绳之以法。在此严令下,桑蚕才得以在于阗国内散播开来。

这个故事也被记载于一幅被人们称为“传丝公主”的木板画中。当养蚕缫丝技术由于阗传入西亚和欧洲后,有罗马诗人赞叹道:“丝国人制造的宝贵花绸,它的颜色像野花一样美丽,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庄严的《古兰经》甚至称颂“丝绸是天国的衣料”。

于阗国的艺术

于阗国在绘画与音乐方面,也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隋末唐初于阗国相继产生过两位艺术大师,时称大小尉迟氏。大尉迟名叫尉迟跋质那,小尉迟名叫尉迟乙僧。尉迟乙僧曾在唐朝做宫廷画家,他将西域绘画中的晕染凹凸法这一独特绘制手法带入了中原,轰动了当时的唐朝画坛。大小尉迟氏的绘画成就甚至传入并影响了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美术的发展,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萨格里在《中亚绘画》一书中曾论述于阗画派时说:“……唯一能够夸耀的并为中国艺术家和评论家欣赏的画派是于阗画派。”

于阗还独创了佛教乐舞,著名的《西域佛曲》整整影响了中原曲艺文化八个世纪,众所周知的唐朝宫廷名曲《霓裳羽衣曲》,也是经过一个精通乐理的于阗乐工改编并演奏才得以流传。于阗古国虽然消亡了,族人后裔们却个个能歌善舞,继续传承着“歌舞之乡”的美誉。

曾经的“文明古国”、“西域丝都”、“佛国之地”虽已不复存在,但“美玉之邦”、“歌舞之乡”的盛名却会在今日的和田永不消亡。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