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仪式风都离不开茶

有仪式风都离不开茶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风物特产世代居住于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原始的茶文化。兄妹成婚后,种茶植棉繁育后代,形成了今天的基诺族。在基诺族传统节日“特懋克”及祭祖先神灵的所有仪式中都离不开茶叶。凉拌茶、包烧茶都是基诺族先民的独创。但基诺族所在的西双版纳归属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时间是元代,元代开始在此设立彻里路,委任傣族土官进行统治。
风物特产_中国基诺族

第六节 风物特产

世代居住于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原始的茶文化。

基诺族史诗《玛黑和玛妞》对茶事的描述是传说古代白天出7个太阳,夜里出7个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晒死,火焰升腾变成乌云,接着大雨倾盆,淹没了大地与人类。世上只有玛黑、玛妞兄妹得到创世女神“阿嫫腰贝”指点,带着茶子、棉子等躲进大鼓内,漂到攸乐(基诺)山。兄妹成婚后,种茶植棉繁育后代,形成了今天的基诺族。

img69

风干、凉晒压饼后的茶   摄影者: 张 云

在基诺族还有一个传说:孔明南征来到攸乐山,因为太疲劳,一些士兵睡着了,等他们醒来追上大部队,孔明因其违反军纪不再收留,赠以茶籽,命其以种茶为生,仿照帽子的式样搭屋而居。于是,这一人群就居住在“孔明帽”里,世代种茶。

从元代起,攸乐山属彻里路管辖,明代改设车里宣慰司,清代设立攸乐同知,建攸乐城。攸乐同知的职责是维护六大茶山事务,督促茶农,茶商采茶运茶并统一加工成各类普洱茶“做贡或销往各地……”这一时期,是整个攸乐山最兴隆的时期。朝代更迭,基诺族不仅没丢失茶叶的种植、制作方法,而且攸乐茶在清朝时被列为了贡茶:“以做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数十万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鼎盛了几百年的攸乐茶山,由于种种原因,从清朝末年开始没落,茶山上万余亩茶园从此荒芜。如今,百余年过去了,攸乐茶山上5000多亩古茶树又长得枝繁芽肥。

img70

绿茶相伴山寨美   摄影者:刘云川

基诺族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原始茶文化。从语言上看,基诺语称茶为“洛博”,“洛”是依靠,“博”是芽叶,其意是赖以生存的芽叶。他们对茶树的称呼有5种:一是“洛博阿则”,即茶树;二是“说叉拉洛博”,即野茶树;三是“洛博则哩”,即老茶树;四是“洛博则嫫”,即大母茶树;五是“接则”,“接”是钱,“则”是树,即摇钱树。这些称谓说明攸乐古茶的历史悠久与内涵丰富,也说明了基诺人对茶树的重视程度。

img71

灌木丛中的古茶园

基诺山的亚诺寨在每年开春后12天的“洛嫫洛”(农业大祭)中,有全民祭茶神仪式。仪式当日村民不能出村,有许多禁忌。在暂停采茶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拿红公鸡去茶园祭一次茶树神,杀鸡后在园中最大的茶树干上涂三道鸡血,并沾上鸡毛,然后在茶树干上打破鸡蛋,再把蛋壳套在树枝上,并念词祈丰收。

巴亚寨祭茶神的方法是将年内积累的蛋壳套在每一棵茶树的枝上。茶树被雷击的户主要世代相传,在每年茶树发芽时节,杀黑色与白色小猪各一头,黑色与白色鸡各一只,在雷击处祭天神。在巴亚等20多个村寨的传说中,种茶的技术是由始祖“阿嫫腰北”传授的,巴卡等几个村寨则有孔明赠茶籽的传说。在洛特、亚诺、司土、巴破、巴卡等基诺古村寨中,都有开村始祖种茶与古老茶园的史迹。在基诺族传统节日“特懋克”及祭祖先神灵的所有仪式中都离不开茶叶。

茶也是基诺族一种传统的餐饮,从原始采集制作的凉拌茶,到火燎鲜茶,再到用植物茎叶包烧的天工茶、竹筒茶、铁锅蒸茶等,无不反映出攸乐茶山现仍活化石般存在的攸乐古茶文化。

凉拌茶、包烧茶都是基诺族先民的独创。凉拌茶基诺语叫“腊帕批皮”,传统做法简单,山民们在野外劳作休息时,砍一节粗大的竹筒,横剖两半做容器,再采下新鲜的茶叶,适当揉碎后放入容器,注入适量的山泉水,加入随身携带的盐巴、辣子、大蒜及樟脑尖等作料,拌匀后即成一道既可以提神解渴,又可以佐餐的茶菜汤。现在凉拌茶的做法已有所改进,先用土锅烧一锅开水,再将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随后将茶叶捞入小盆,放入盐巴、辣子、味精等作料,拌匀后即可用小碟子奉茶请客人品尝。

img72

采 茶   摄影者: 李树芬

包烧茶,将茶树的老叶片用芭蕉叶或当地的一种扫把叶包好,埋入火塘内炭火灰中,10多分钟后即可取出烧好的茶叶,放入茶壶中煮饮,也可放入茶杯中直接用开水泡饮。包烧茶现烧现用时汤色黄绿,清香爽口。若烧好后晾干,几天后再煮(泡)饮,则是暗红的汤色,香气稍逊,滋味较醇和。

根据基诺族创世纪,人类起源时他们就是与汉人共同出世的,说明在基诺族世代相传的朦胧记忆中,自古就与汉族有交往。但基诺族所在的西双版纳归属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时间是元代,元代开始在此设立彻里路,委任傣族土官进行统治。明代又改置为车里宣慰司,封建土司的统治一直相沿至清代。历代封建王朝之所以没有对西双版纳进行直接统治,地处热带和“烟瘴”、恶性疟疾流行等客观条件,使封建官僚视为畏途。但在清代,鄂尔泰为云贵总督时,也曾对西双版纳大力开拓,其中一个重大的措施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了普洱府和攸乐同知。据道光《云南通志》卷三四记载:

雍正七年裁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及橄榄坝江内六版纳地设普洱府。又设同知,分驻攸乐。通判分驻思茅。其江外六版纳仍属宣慰司,岁纳粮银于攸乐。

img73

采茶女   摄影者: 张 云

这就是说,清代曾打破了明代流官统治权仅及元江的界限。新设的普洱府流官统治区已包括车里宣慰司江北的6个版纳,即车里土司的江北六版纳地被改土归流。在这个过程中,普洱便成为滇南的一大重镇。需要指出的是,清代的大力开拓,不仅是政治统治的需要,而且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明代以后,“名重天下”的普洱茶便远销各地,因而大批汉族人民和商人进入包括基诺山在内的六大茶山种茶,清代宫廷也把普洱茶作为进贡的珍品。这一切,都是促成清廷对澜沧江以北直接统治的经济原因。正因为如此,雍正七年清王朝在今基诺山的司土寨设立攸乐同知,当时的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的土司每年要向设在攸乐的同知纳银纳粮。道光《云南通志》卷一○○武备志《总督鄂尔泰请原设普洱流官营制疏》载:

思茅接壤茶山,系车茶咽喉之地,请将普洱原设通判移驻思茅,职任捕盗,经营思茅六茶地方事务。从前贩茶奸商重债剥民,各山垄断,以致夷民情急操戈。查六茶山产茶每年约六七千驮,即于适中之地设立总店买卖交易,不许客人上山,永可杜绝衅端。客商买茶每驮约纳茶税银三两,令通判管理,试行一年之后征税若干,定额报部。再,臣等原议橄榄坝拟设知州一员,今查橄榄坝本地烟瘴实甚,未便驻兵,紧接橄榄坝之攸乐地方,以高瞰下,最为扼要,亦且凉爽,现拟于攸乐设游击一员,驻扎防范,文职设同知一员,与之同城,分理地方事务,并管各版纳盐井,督煎办课,亦俟试行一年之后,征课若干,定额报部。设盐课司大使二员,一驻猛乌,兼管乌得盐井,一驻整董,兼管磨者盐井。同知、通判、经历司、盐大使等员俱隶普洱府。右营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营二员,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攸乐,与同知同城。

由云贵总督鄂尔泰报雍正皇帝的这一奏折中可知,清朝封疆大吏在攸乐设官驻兵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统治基诺山,而是为了经营普洱茶产地的六大茶山,同时也可对澜沧江内改土归流的六版纳进行直接统治。

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耐不得“烟瘴”的清朝官、军离开了攸乐城,但从内地到边疆种茶为生的汉族劳动人民和以加工、贩运茶叶牟利的商人却并未离开茶山,且逐渐在边疆定居下来。据《云南通志》卷七○记载:

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谓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普洱茶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它以独特的风物为民族的生存带来了无限的机缘。据一些寨子的老者说,百余年前的巴坡寨子曾经有一个茶叶加工作坊可以制作“茶膏”。

攸乐山,六大古茶山之一,位于今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滇海虞衡志》称“茶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攸乐山,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50千米,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初,攸乐山同城(今景洪市基诺乡龙帕寨)曾设过茶场,是当地的制茶中心,茶叶生产曾兴盛一时。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立普洱攸乐同知,在司土寨修建攸乐城,并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马邦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府加工精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攸乐同知,移往思茅,而在攸乐山设思茅厅攸乐土目管理村寨。民国初年由车里区管辖。民国26年(1937年),攸乐山划归勐养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勐养区。1953年,属版纳勐养基诺洛克民族工作队。1957年,成立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区级)。1958年,撤版纳置景洪县,设基诺区。1969年改为基诺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改为基诺山基诺族乡。清初,攸乐等六大茶山共产茶六七千驮,最高年产量达八万余担。其中,勐海、勐遮最高年产量达四万担,勐腊、易武年产量达二万余担,车里、攸乐山、大勐龙等地年产量五千余担,普文、六顺、勐旺年产茶五千余担。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当时,勐海、易武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乾隆元年(1736年)撤攸乐同知,设思茅同知,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思茅设立官茶局,在六大茶山设立官茶子局,管理当时茶叶的产销和税收。

普洱茶历史悠久,始于蜀、晋,兴于唐、宋、元、明,清初至中叶为鼎盛时期。《蛮书》(唐,樊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界即银生节度,银生府府治在今景东县城,其南部疆界大体上就是车里宣慰使所辖地区。《普洱茶记》(清,阮福)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洱茶属大叶茶。大叶种茶,叶肉厚实,芽头肥大,发芽早,白毫多,育芽力强,生长期长,有机质含量高。由于茶叶品质优良、茶汁味美,具有明显的保健效用而名誉天下。

六大茶山连为一片,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曼撒茶山。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