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传承中华美德

三、传承中华美德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挖掘和传承中华美德。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出最大的贡献,甚至牺牲自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四)注重廉洁守节,重视与人为善廉洁守节、与人为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传承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文化载体。在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挖掘和传承中华美德。一般来说,中华美德包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其中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伦理道德思想精华的传统。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强调尽己之忠,保家卫国

我国古代传统道德首先强调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空间,有国有家才有个人,社会和个人是互相依存、彼此协调发展的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失去了群体,失去了社会,失去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个人。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出最大的贡献,甚至牺牲自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我国古代史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称之为“公忠”的道德原则,“公”是指民族、国家的利益,“忠”代表着为人处世的肯定态度。“尽己之为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忠”字看成是社会相处的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忠”始终同“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等联系在一起,它要求每一个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谋取公众的利益,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这样的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然,其中的“愚忠”成分是需要剔除的。2600多年前就已成书的《诗经》中,已经提出了“夙夜在公”,认为废寝忘食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显示出为国家、民族和整体的献身精神。西汉初年政治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再次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强调为集体而尽忠的献身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大丈夫处世,为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所有这些无不显示着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以“仁”为本。“仁”就是爱人,强调把“爱人”作为“仁”的一个根本要求,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这些都是对“仁爱”思想的阐释。只有做到“仁者爱人”,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有我国早期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从总的社会效果看,对于协调家庭、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强调不同地位的人必须遵守不同的道德原则,要求人们做到“父子有尊,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阐述从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方面规定了最基本的人伦要求,而这些方面的规定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强调修身立德,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贵有德,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强调的就是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即“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之所以慎独”。这里的慎独是与诚实、不自欺欺人相联系的一种道德境界。做到慎独的前提条件是诚心诚意追求美德,诚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归纳为八个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危难时应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临危不惧,见义必为”,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传统道德对这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同“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共发展的。

(四)注重廉洁守节,重视与人为善

廉洁守节、与人为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的意思是清正不贪,即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洁”的意思是清白无污,即不沾染恶习,不因贪图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品德。廉洁守节就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正直无私、不贪不占、不受不义之财、不取俸外之禄。所谓“廉者,政之本也”“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说的就是廉洁守节是政治的根本。各级官吏不清廉公正,国家的政治统治就会衰落。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执政做官的人如果自身清正廉洁老百姓不用命令也会跟着行动;如果自身不能清正廉洁,即使命令强迫老百姓也不会听从。因此执政做官的人要做到清正廉洁。

中国历史上除强调廉洁守节外,还重视与人为善,讲究“君子施恩不图报”。别人为自己做了好事,应以千百倍的付出回报别人的恩德,即“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君子应“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正说明古人“与人为善”的宽广胸怀和高尚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一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追求真理的精神。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写照。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人民需要时,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第三,英勇顽强,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停止的艰苦奋斗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便是生动的体现。

第四,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工作和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抗击非典白衣天使”的精神便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传统是有机的统一,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发扬传统精神,才能更好地激发时代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