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渗透美德

学科渗透美德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下,“立德树人”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全程落实。事实上,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只要用心挖掘,就拥有美德教育的丰富素材。总之,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科渗透美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还能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课程与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就是让师生在一系列教育体验活动中确立美德认知、产生美德情感、形成美德意志、化为美德行为,最终让每个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公民、好学生和好子女。在当下,“立德树人”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全程落实。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是实施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只要用心挖掘,就拥有美德教育的丰富素材。

1.结合知识内容延伸美德教育

首先,结合教材挖掘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可以延伸出古代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如“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节中所涉及的陶瓷,可适度进行延伸:一是时间上早世界几百年;二是陶瓷工艺是对化学工艺的一种重大贡献;三是陶瓷作为一种材料在古代和现代的广泛应用。在学习“铁的性质”时,可适度延伸铁的冶炼,让学生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掌握了高超的炼铁炼钢技术;学习“碳和硫的性质”时,可延伸火药原理、发明时间、火药在古代以及现代的应用,进一步说明火药对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纤维素”时,可以延伸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以及纸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上这些会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结合教材挖掘我国现代科技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在现行高中教材中,有不少地方体现出我国对现代化学和科技所做出的贡献。如在讲“硅的性质和制取”时,可延伸出我国自主开发的芯片制成的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计算机,以硅为材料制成的光伏电池,我国技术和产量均位于世界第一;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可以延伸出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独创的侯氏制碱法,既打破国外对纯碱的垄断又为化学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讲解“蛋白质的性质”时,可为学生展示1965年我国科学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它不仅丰富了化学合成方法,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讲解《氮气中氮的固定》时,通过介绍以我国化学家卢加锡为代表的进行人工模拟固氮研究,它不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旦成功应用,它将会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大幅度减少化肥使用带来一场革命;在讲解“元素周期表”时,可介绍我国化学家张菁连教授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化学界所认可。以上这些都是我国现代对化学和科技所做的贡献,这些就会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利用环保教育拓展美德教育

环境保护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由科技水平不高造成的;第二类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只要稍加拓展就会成为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好题材。针对第一类情况,我们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和进取,掌握先进的知识用于环境治理,变废为宝或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零排放污染物,为造福于人类做出贡献。第二类情况,大都是因为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随意排放污杂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要结合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产生的人为原因,教育学生爱护和保护环境,减少废物的排放,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等从我做起,让学生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员,让学生树立起责任和担当意识。

3.从化学发展史挖掘美德教育

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化学的发展史。在针对化学的发展史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对化学做过重要贡献的中外化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为了不让诺贝尔金质奖章落入二战时德国人之手,用化学方法保护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艰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的事迹等,激励学生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4.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美德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相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互助等本身就包含着美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因事利导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表现好的要及时进行表扬,树立榜样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一些正面或反面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处事、交往和担当。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什么学科,只要有心都可以渗透传统美德。学科渗透美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还能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文廷树)

二、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点

1.做人道德与良知教育的渗透点

在化学教育中,老师首先应向学生阐明一点:任何科学包括化学都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对学生阐述其正面运用,但也不必刻意回避化学所造成的危害,使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化学。但在阐述化学是把双刃剑的同时,必须向学生指出其对人类的利与弊不取决于化学自身,而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将其运用于哪个方向。这一点可以以实例来进行说明,如合成氨技术的弗里茨·哈伯,合成氨使得化肥得到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他因对人类功德无量而被视为给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的天使。但是,合成氨后来被大规模运用于战争,使得哈伯被视作恶魔。这样,借助相似的实例向学生阐述:化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从事化学者必先具有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热爱人类自身。

2.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点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此,在青少年中树立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大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环保教育赋予化学教学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部分地区近些年持续出现雾霾天,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以此方法对学生阐述:化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从事化学者必先具有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热爱所处的社会。

3.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点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把许多章节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如在讲到“铁置换硫酸铜”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时期就会制青铜器。再如,讲到“纯碱”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制碱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侯氏制碱法。通过如此丰富多采素材的教学激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热情。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兴盛和繁荣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创业艰辛,记载着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的奋斗峥嵘。在战争年代,革命烈土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各种困难,进行制碱创业……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以此向学生阐述:化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从事化学教育工作者必先具有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浅入深、由小入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知识的获取,用丰富的德育素材来浸透整个化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使他们健康成长,使学生形成爱人、爱社会、爱国的道德价值观。我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项梅)

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美德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和地理课堂的美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地理课堂的美德教育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地理教师可通过拓展教学模式,从本土特色出发,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地理课堂的美德教育。

1.努力挖掘知识元素,精选相关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我国历史灿烂的文化。例如,在讲授“地震和我国地震分布”时,教师可指出:公元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一架地动仪,开创了用地震仪测量地震的世界纪录。在讲授“农业区位因素”时,我们要讲授人类文明历史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农业离不开水,因此,择水而居便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的祖先便是从黄河流域开始书写我国文明历史的,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样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地理事物,有目的地讲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地理教材中,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的地理事物是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有雄伟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挺拔的泰山,云雾缭绕的庐山,云海、奇松、温泉、怪石的黄山,秀丽的峨眉山,有一望无际的三大平原,有形态各异的四大高原,气候多种多样,有热带雨林,有稀树草原,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名胜古迹……这些地理事物分散在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它们都可以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材料,并在讲课中以满腔的激情去歌颂它、赞美它,以激起学生心中自豪的浪花。此外,教师还要挖掘地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如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国家领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地理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2.以多元化途径营造教学氛围,创设学习情境

中华美德教育出现于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入探讨,精心设计,采用灵活的方法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时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生动而鲜明地突出地理知识点,同时起到中华美德渗透之目的。例如,居住文化的地域性,教师可以准备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华北地区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吊脚楼,从中体会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再如,在讲授“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以播放修建成昆铁路的影片,体验修建该铁路跨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钻山打洞、过河搭桥的艰辛;展示修建青藏铁路的图片,指出我国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克服了高寒、缺氧、冻土三大障碍,同时保障野生动物的通道和栖息地不被干扰,在世界屋脊上修建海拔最高的铁路,从中体会出我国人民为了祖国的富强繁荣,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体现了爱国、敬业的精神。在讲授“地球是既普通又特殊的球体”一节时,通过展示宇宙的动画片、宇宙中的各个星球的图片,甚至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让学生感觉到宇宙就是一个物质世界,利用现在的观测技术知道宇宙中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破除封建迷信,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3.以构建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机制,搭建互动平台

中华优秀美德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广阔的外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利用互联网搜集或社会实践调查来发现。如关于风俗民情,诸如民族服饰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网上查找各民族服饰,用图片或让学生穿戴好相关民族服饰表演,使教学更生动。如关于工业区域选择,可以让学生去印染厂、造纸厂、钢铁厂等工厂参观,明白这些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的企业该如何布局,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与人地协调的思想。当然,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相关的报告、讲座或旅游,注意寻找切入点,针对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或交流,激励他们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价值的创见。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竞赛、社团宣传活动,利用母亲节、劳动节、中秋节等节假日,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究中提高美德素养。

总之,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地理学中有价值的中华美德精华,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甄别和探讨,把地理学与中华美德教育统一起来,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何丽霞)

四、挖掘思想品德课中的“美德”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也是进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这种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切忌简单地灌输政治概念或枯燥的说教,它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实现社会美德向个体品德的转化。

1.情感熏陶,挖掘价值美德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还要让学生通过内在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主体认识和情感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具有许多富有“情”的内容,不是冷冰冰的留声机式的空洞的工具。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感情倾注到教学中,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激情,把对人类最高和最美好的情感倾注到教学中。同时,挖掘价值美,有利于学生从心灵的角度去接受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在言传身教中大力张扬价值美的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熏陶。如学习七年级下册《培养高尚的情感》时,运用了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历史上的吉鸿昌、杨靖宇和《满江红》《出师表》等,还运用了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故事。这样,把热爱祖国和为祖国而献身的高尚品德教育渗透在思想品德课中。挖掘这些生活中具体的价值美,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知行统一,挖掘生活美德

美好的情操是外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行为美与心灵美的统一。美好的情操是各方面美的因素融为一体的结果。同时,思想品德课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必须做到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将思想认识付诸行动,并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思想品德课的知行统一的功能更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如八年级上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为学生选择了女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文中写道:“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这篇文章的应用,不仅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堂思品课从泛泛演绎亲情的可贵提升到了孝敬父母的行为还极大地提高了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上,得知初2014级5班刘振的爸爸过生日,全班师生在电话里唱生日祝福歌,并大声说“爸爸,祝您生日快乐”。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初2016级6班的杨若童这样写道:“那天晚上,我做数学作业是您帮助我,给我细细讲解,陪我到12点过。以后,我会好好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常常惹您生气了……”他爸爸回信:“看了信中的内容,爸爸妈妈都有几许安慰。这孩子已渐渐长大,而我们也渐渐老去。我们希望你成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女孩子,爸爸妈妈永远为你加油!”同样,在九年级《共享阳光》中,让学生理解平时一句句充满温暖的问候要远比在大灾之后捐款更能体现你的友善品德,要求孩子主动与门卫叔叔、食堂叔叔阿姨打招呼,希望记住叔叔阿姨的姓。这样,教每一名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成为一种力量。美德教育让学生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从小事做起的,从现在做起。

3.精神关怀,挖掘人性美德

在思想政治课中挖掘美德,还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精神关怀主要是关怀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其成长与发展,即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成长,关怀他们当前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内容是很广泛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关怀情感的基本表现,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以及人性的美德。有人说,教育就是情感交流的精神对话,教育就是师生共同的心灵微笑。这种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情,或一个爱抚的动作,而是从我们心里发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及乐观,触及每个孩子精神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幸福、自信的种子。这样,用一个生命去感动另一个生命,从而培养美德。总之,思想品德课要关怀学生精神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4.时时处处挖掘美德,塑造人格

在教学计划中、在导入新课时、在第二课堂中,我们要牢牢抓住美德教育这根主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①教学计划是开学前制定的有关全期的教育教学基本设想和规划。我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将有关美德教育的内容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对全期美德教育的任务、重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美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到实处。②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前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以美德教育引入新课。如在学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探索宇宙空间、操纵量子世界、逆转生命时钟……2013年,中国科技工作者走过了令世界瞩目的一年:多项“诺奖级”的成就,见证了以艰苦攻关著称的中国科学家努力终获回报。基础科学的进步总是“十年磨一剑”,任何成绩的背后都凝结着长期的资金投入,这些都是中国力量的最好展现。这样,学生对我国科技进步有较深的了解,对改革开放有正确的理解,从而更热爱社会主义祖国。③利用二课堂进行美德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文艺汇演、诗歌朗读、演讲比赛、辩论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初2013级紫荆校区160多位同学齐聚学术报告厅诵读国学经典,同学们诵读《弟子规》,字字铿锵,声声清脆。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挖掘美德,让美德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个孩子都出彩!(王友全)

五、育德于文,润人无声

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基础学科,语文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渗透美德而渗透,应该是悄无声息地将美德思想及行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头脑中。

1.立足情感,倾注爱心,强化美德

爱的情感是美德德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思想的正能量。高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道德水平、想象力以及情感特点等,都较中低年级高出一截。以小学六年级为例,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每一章每一课都渗透出人类之大爱:既有对自然的爱,又有动植物的喜爱,也有人与人的关爱,更有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这样提供德育渗透的环境,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实践爱,把爱回报于他人,家庭和社会。例如,《山中访友》一文是六年级开篇文章,李汉荣先生对山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浓浓的喜爱之情,通过教学让学生有感知、有体会。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老朋友”,并把山中动植物赋予了人的特点,让动植物通人性、通灵性。山中一切仿佛在与我窃窃私语,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更有甚者为我唱歌、吟诵,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作者对每一个事物的喜爱之情。为此,语文教师要抓住作者的情感,推而广之地引导学生:山中的一切默默地为我们做出无私的奉献,我们难道不去喜欢他们、爱护他们吗?也希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喜爱之情,爱护他们、保护他们。又如,《詹天佑》一文,开篇点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上来就把本文的感情基调定下来,他的才能为了突出他的爱国。詹天佑心系祖国,才接受在外国专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他的言行、思想无不渗透我们的德育思想。他要为国家争气,不再受外国人的欺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他身先士卒,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这些不都是他的美德吗?不都体现德育思想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由对一个人的敬仰上升到对祖国至高无上的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詹天佑: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条件回国;主持修筑中国天津到塘沽的铁路等。这样情感又一次提升,达到德育的效果。

2.运用积累,巧设谜团,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积累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审视,积累阶段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不在于一形一态,不拘于一招一式,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为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积累的内容要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很多德育思想蕴含其中。文圣欧阳修之所以成为宋代文坛领袖,周恩来之所以能用他的睿智让西方记者哑口无言,达·芬奇之所以堪称世界奇才……他们的成功皆与丰富的积累有关。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教学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要把德育思想传给他们。例如,《匆匆》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让学生知道时光易逝,应抓住时间,好好利用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可通过首字连接的方法开头教学。而每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岳飞《满江红》中的一句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同时这句话又是一个谜面,打《红楼梦》中的人物——惜春。这样积累词语与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不但很好地与文章内容整合,更重要的是使德育渗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积累设迷不但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面蕴含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小小的尝试会给我们的德育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为此,语文教师应多去发掘、开发,让新的尝试成为教育的契机,成为德育的阵地。

3.学会创造,巧妙渗透,深化德育

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的环节既要把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又要培养学生的品行,达到德育渗透之功效。为此,教师应开动脑筋去教学,可以把相关的内容编成顺口溜:“横戌点戊戍中空,一横一瞥那念戎。”记住词性十二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把课文谱上曲子唱给学生听,这样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让学生记住文章内容。学生课上思维活跃,每一节课都能很好地把本课的内容掌握和吸收。这样,学生就乐于上语文课,更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当然,在学习诗歌时,可以写诗:“自古勤俭为美德,近雷一袜多补丁。血汗生钱不容易,多奢又有何所营?”这首诗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昨日一睹三国风,往日憧憬在眼中。厮杀喊叫留心底,人类何时得安宁。”这首诗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同学之间要友好和睦。“星星几棵草,独竖天地间。一朝野火夕烧尽,点点几多愁。回转身首望,却见花枝展。野火虽烧燎原尽,却砺万物新。”这首词告诉学生要有奉献精神。语文教师要把知识无形地传给学生,让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创编内容的思想和灵魂。看似表层授业,实质是语文教师在传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美德教育因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德育这朵奇葩必然绚烂无比。(申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