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和体验地理学科中的美

发现和体验地理学科中的美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年后,随着古地磁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重新被人们接受,他被誉为“地学的哥白尼”。
发现和体验地理学科中的美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崇明县东门中学 童 晟

一般来说,在艺术、文学类学科中较多地蕴含着深沉的美与智慧,而在貌似枯燥、抽象的地理学科中似乎不存在隽永的诗意和美感。其实不然,在枯燥的数字、符号背后,既有对象的壮丽景态、深邃妙义,更有探索者的美妙体验、灵颖想象、瞬间顿悟。因此,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挖掘闪烁着哲思火花的美育因子,对改善课堂氛围、开拓学生发散性思辨能力及创造力均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一、思辨之美

本人在进行“黄河”一节的教学时,讲到黄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有一位学生提了如下问题:

老师,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里面有这么一段剧情,我不明白。是这样的——乾隆皇帝深夜叫醒一班臣工,连夜赶称运来的黄河之水,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皇家的金砣玉秤上显示:一月水重七斤三两,二月水重六斤八两……十二月水重五斤七两。我弄不明白:称水干吗?为什么要称黄河之水?为什么又要称出每月水重变化?每月水重变化又说明什么问题?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古人称‘一石水,六斗泥’,黄河水变轻,说明……”,我引导学生思考。

“说明黄河水的含沙量变小了。”很多学生大声回答。

“这不是好事吗?水清了宜于饮用。”一位学生反问。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皇帝会这么重视此事,而且他还皱眉头呢?”

“对呀!是为什么呢?”很多学生都陷入沉思。

“老师,我知道了,”一位学生突然很兴奋地叫起来,“黄河水中的泥沙是由于天降大雨冲刷了黄河中游高原地区的表土造成的,水变轻说明冲刷泥沙的水变少了,也就是说降水变少了。”

“哦,降水变少,意味着干旱,难怪乾隆皇帝会这么着急呢!”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

“是啊!降水变少,则天下大旱。”随后我总结道:“天下大旱,岂不会导致饿殍遍野?若是发生民变,岂不是要动摇大清江山?所以在古代有‘黄河清,天下乱’的说法。”

这部连续剧我没看过,这位学生一下子提出这么多问题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发现其他学生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没等我对此作出评价就已经讨论起来了,而且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很有想法。虽然此时已经和我原来的教学思路完全不同了,但却更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思辨探究欲望。“水变轻——水变清——降水少——天下大旱”一系列的推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峰回路转”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图像之美

地理学科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图像,而图像具有直观的特点,通过图像分析将知识一点点展现,将信息一丝丝凸显,最后成为学生用以构建逻辑、推理思维、联系知识的有机体,成为学生想象再造的载体和“知识——活动——能力”再现的集合体。

将海底地形剖面图进行改造形成海底扩张理论的建构图

例如,“将海底地形剖面图进行改造形成海底扩张理论的建构图”,把学生“带入海洋深处”,直入地壳地幔深处,感觉到地幔在流,熔岩在喷发,洋壳在向两侧推移、扩张,与大洋板块碰撞后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深处融熔消失,形成新的岩浆,加入新的地幔对流。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亿年时间,因此洋壳岩石年龄很轻,不超过2亿年,且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离洋中脊越远年龄越老(用图中四座火山新老关系来验证),成为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之一;大洋地壳很薄,且呈单层结构,与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不同,与教材中的“上层结构差异显著,下层结构差异不大”对应,成为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之二;接着提出为什么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花岗岩类为地壳内部放射性元素集中地,其蜕变产生的热量成为地壳的主要热源),而平均热流量值与大陆平均热流量值几乎相等。学生们通过前面的知识铺垫不难看到洋壳的主要热源是地幔对流,为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之三。图像直观展示其深度美、动感美,带来了逼真的想象、撼人心魄的力量。

三、语言之美

若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机地、恰当地运用语言学的多种修辞方法,使教学的语言更富于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艺术性,那么地理教学将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如地理教师指着地图常常会这样讲:我们祖国的轮廓像一只“雄鸡”,我们祖国似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陕西省的轮廓像一个“花瓶”,我们应该把鲜花插在这花瓶里,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及近代革命史的摇篮;湖南省的轮廓像个“人头”,真是地灵人杰的美好之地;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其地貌犹如人的手指和指缝一般。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的腹部都有个“皮口袋”,这只皮口袋是哺育下一代的场所,犹如一所微型的“幼儿园”;从形状和领土构成来看,意大利好像一只“皮靴”,正踢着两只泄了气的皮球;非洲加纳黄金产量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长期受到单一经济的影响,依然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形成“捧着金碗要饭吃”的经济状况;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以南,北抵亚洲的约旦地沟,全长6000多千米,深达1400多米,好像地球上的一块长长的大“伤疤”;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415米,好像地球的“肚脐”一样。从地球内部构造来看,地球就像一只没有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质地较为紧硬;地幔相当于蛋白,质地富有弹性;地核相当于蛋黄,呈黏重状态。北斗七星的形状像“勺子”;织女星的形状像织布的“梭子”;银河系从侧面看去,像运动场上的一只“铁饼”等。以上各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概念从抽象中“解放”出来,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印象深刻,从而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达到容易记忆的效果。

又比如,在讲述“海陆的变迁”中的“大陆漂移学说”时,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开场白:

1930年9月21日,一个孤独的身影向格陵兰中部高原踽踽独行。他在考察当地地质、古生物情况。为了真理,为了证明他的假说,他必须进行不懈探索,必须进行艰苦求证。站在茫茫雪原上仰望点点繁星,他确信天上的星星在动,脚下的土地也在“流”,但是要让世界相信这是真的,何其难矣!寒冷和虚弱控制着他,煎熬着他,最终他倒在了-65℃的雪原上。20年后,随着古地磁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重新被人们接受,他被誉为“地学的哥白尼”。

非常美的语言切入,使学生仿佛回到了遥远、寒冷的格陵兰雪原,仿佛自己就是这个踽踽独行者,仿佛求真的豪情从天地间汇聚到课堂中间,一种学习场形成了,营造了一堂课的氛围。课成了诗,学习成了探索,知识成了魅力之神……

每一堂地理课都有美的具象和内质,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地理学科教学中美的教育,必定是将教育的真和善毕现,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高度统一,人文科学俱进的一种至高境界。我们将继续探索美的教育,美的地理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