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思想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并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民众的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思想道德

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服刑人员虽然因触犯刑律而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仍是公民的一部分。 就犯罪原因分析,多数服刑人员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正是由于其道德水准低下。全体服刑人员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道德失范,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影响当前改造的重要思想障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改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服刑人员接受道德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我国《监狱法》明确规定的服刑人员的改造义务,更是服刑人员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速思想改造,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守法公民的前提与基础。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服刑人员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的认识水平,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加速回归社会,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含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儒、道、释(佛)伦理思想体系的综合和概括,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为主的民族道德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并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流传至今,被批判继承的并能有效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精华。同时,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基石。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征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开放性、永久性等特点,其思想内容主要特征有:

1.倡导整体主义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民众的整体主义思想。认清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就是指的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可以说,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的。《诗经》中说,“夙夜在公”,认为日夜为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论思想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宣扬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逐渐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应当说是中国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

2.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以注重道德教化闻名于世,儒家尤其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并把这视为修身功夫。他们认为,天下要太平,社会要清明,就要有完善的人格,修身是根本的途径。基于此,儒家学派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把“修身”(完善自身人格) 作为 “齐家”(使家庭和睦有序)、“治国”(使国家得到大治),“平天下”(使天下太平)的前提。 在道德修养的途径上,提倡一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二要做到表里如一,即使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恪守德行,达到“慎独”的境界;三要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要求人们“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人的道德追求不能因富贵、荣华、喜忧而发生动摇和变异。

3.强调道德上的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不仅应“知”(认识道德知识),而且应“行”(实践,身体力行),即道德知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应相脱节,要相统一。道德的形成不在于仅仅掌握道德知识,还要人去做,使人的道德在实践中提高完善。荀子认为,“知明而行无过矣”。就是说,取得正确的认识,用它指导实际行为,人们就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朱熹认为:“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就是说,道德行为如果没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他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命题,认为知与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资补。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1.勤劳勇敢艰苦创业

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

我们知道,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要生存和进化, 就必须进行艰苦的劳动, 同时要与自然世界中的野兽和灾害勇敢地进行抗争。因此,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就成为人类最初产生的道德品质,并进而贯穿于我们民族自古而今的一切社会活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神话传说,如:“后羿射日”(后羿因为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火,“民无所食”,而张弓搭箭,射落九个太阳);“大禹治水”(大禹因为治水患,历经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壮举);“愚公移山”(愚公因为大山挡住了出门的道路,带领子孙挖山不止)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民造福的崇高道德思想。

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民族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2.勤奋好学尊师重教

勤奋好学、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也就是创造精神文明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

学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勤奋好学则表现出学习上的一种可贵德行,即对知识的“好”,这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种热爱知识,刻苦钻研的品德。这种品德一直为我们民族推崇。孔子讲到自己的为人时,多次说自己的主要长处不过是“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 所以,古人拜孔子为“先师”、“圣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格言,就是我们民族勤奋好学的生动写照。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荀子提出“天地君亲师”,把教师与天、地、皇帝、父母相提并论,并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尊师与社会盛衰强弱联系在一起。因此古人把老师尊称为严师、良师、恩师,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传统。

3.家庭和睦孝慈友恭

家庭和睦、孝慈友恭是传统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一传统美德主要体现在夫妻情笃、兄友弟恭等方面。

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关系的基础。因此“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关系当以爱情为基础。“糟糠之妻不可弃”已成为千万年来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名言。古人对夫妻间的恩爱相亲、富贵不移、相互激励总是给予道德上的褒扬,而对那些寡恩少情、嫌贫爱富的作为,则给予谴责和讽刺。

父慈子孝是古代父子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父子之间相互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父慈,不等于溺爱,它包括生养、关怀、教育、继业等。子女的孝被称为“仁之本”,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兄友弟恭是家庭中有关同胞关系的道德规范, 也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同胞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古人常把兄弟比作手足,视为人际之间情义深重的象征。

4.重视友谊以道交友

重视朋友关系,强调以道交友,是中华优良传统在人际关系上的重要体现之一。 它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重要美德。

朋友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十分重视这种人际关系的伦理价值。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其中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古人看来,一个人重不重视朋友关系,如何择友、交友,这是衡量他的人生态度,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尺。 人生在世,不能无友,“当择良友而友之”。 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高尚情谊,既是个人的成功,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道交友,具体包括道义相砥,贞信不渝,患难与共三方面的内容,“道义相砥”是就择友的标准和交友的基础而言。 在古人看来,交友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交友问题上要出于道义,朋友之间交往必须做到“以德业相劝勉,以过失相箴规”,以道义相砥励。 所以古人特别强调所交之友必须是“良师益友”,“良朋诤友”,“贞信不渝”,这是古人强调的又一重要准则。所谓贞,就是坚定不移,信,就是诚信不欺。贞信不渝是高尚友谊的必然要求。

所以古人强调朋友之间信和义是不少的,把“讲信重义”视为交友之道的基本准则。贞信不渝是对自己慎重择友的自信,也是对基于道义而形成的友谊的珍视,只有把道义相砥和贞信不渝结合起来,才可能有真正高尚的友谊。古人还指出,朋友之间要“近则正之,远则称之,乐则思之,患则死之”。对待朋友,在一起时要依据道义相互勉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想到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其生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朋友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和精神,不顾贫富贵贱的差别,摆脱权势之争的侵扰,不顾贫富贵贱的差别,升华到以道交友境界。

5.忠于职守敬业乐业

忠于职守、敬业乐业是传统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忠于职守反映的是在自己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 其精神实质,就是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表现了人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含尽职尽责、诚信无欺和精益求精三方面的内容。“尽职尽责”是忠于职守的具体表现,是敬业乐业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准则。 古人强调,不要把职业活动看成是做事,而要把它当作是“业”。 一个人能否有作为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把该做的都做好。 因此,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贬斥那种“大事小得,小事不为”的浮华习气。“诚信无欺”关键在于“信”。传统道德把信提升为五常之一,强调人无信不立。 反映职业道德首先就是讲信用,“可终身守约,不可斯须失信”。古人职业道德上长期信奉“守实守信”、“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行为准则。“精益求精”是尽职尽责、诚信无欺和人们对职业理想与职业荣誉的执著追求的高度自觉的统一。 因而, 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反映出来的忠于职守,敬业乐业精神。

6.人贵有耻从善自新

所谓“有耻”,就是指人们内心有善恶、荣辱标准,它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辨知荣辱。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把培养“行已耻”(做人要保持人格尊严)的士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痛,莫大于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对个人来说,廉耻为立人之大节。人有耻则有所不为,无耻则无所不为。“知耻近乎勇。”古人曾把勇于改过称为“圣贤功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古人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志士仁人,并非一开始就是“完人”,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是他们自觉地从善自新的结果。

7.胸怀天下公忠为国

胸怀天下,公忠为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所谓“胸怀天下”即胸怀全中国,以天下兴亡、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为己任。所谓“公忠为国”,即忠于自己的祖国。胸怀天下与公忠为国密不可分。只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远大理想和献身祖国的情感和志愿,才能有以身许国,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