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在网络课程制作中的意义

三、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在网络课程制作中的意义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网络课程用时明细表[3](二)记录网络课程制作过程,有利于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进行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5]。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将形成性评价贯穿制作过程始末,有助于提高网络课程质量。随着网络课程制作过程的推进,网络计划不断的更改和完善,网络计划图清楚地记录下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细分任务变化和更新的细节,为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供原始依据。

三、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在网络课程制作中的意义

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于网络课程制作中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网络课程制作线性关系,缩短网络课程制作周期

传统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按照图1所示步骤,线性完成任务,由表1计算得出所需时间为:

(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天。

从图4关键路线计算出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后的网络课程任务制作时间:

(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天。

具体制作时间根据课程的要求不一样而不同。如国家精品课程要求: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的资源,形式多样;导航清晰、明确,链接深度合理,并为学习提供讨论、交流的论坛,界面访问快捷;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媒体与技术运用适当、合理;遵循CELTS(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系列等相关标准;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作业、在线练习等多种评价方式,练习题或测试形式多样、题量充足;反馈及时;能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并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作业管理规范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情况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践方案或指导建议;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实践教学[4]。资源越丰富,任务越细分,制作和管理的力度相应越大。如表2为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源量及制作用时。(注:统计量截止时间2009年5月1日,课程为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最近一次更新至2008年9月11日,期间4年为充实完善期。)

表2 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统计量表[6]

img25

PPT的制作用时与课时量基本一致,比例为1∶1。教学视频每学时制作时间分为三部分:前期准备时间(备课2∶1、课件制作1∶1)、摄制时间(按2∶1)和后期制作时间(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制作标准,与课时时间量至少4∶1计算)。计算出36学时的视频制作时间为:36×9×40/60=216(小时)。每天工作8小时,摄制36学时的教学视频需要27天。实践教学中虚拟实验21个,按照授课视频制作的时间量计算需要16天。

教学环境中,习题4天时间,互动中各平台需要4天的开发时间,共15天。评价与检修各需要7天时间。制作环境设计5天,教学设计15天,教学活动设计7天,脚本编写80天,网络课程集成15天,修订与评价16天,共需时间200天。运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统筹管理后,所需时间为160天,共省时间40天,如表3所示。

表3 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制作时间表

img26

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较之国家精品课程有所放低,所需制作时间也相应地缩短。表4为我院网络课程制作所用时间明细表。

表4 网络课程用时明细表[3]

img27

(二)记录网络课程制作过程,有利于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进行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5]。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将形成性评价贯穿制作过程始末,有助于提高网络课程质量。随着网络课程制作过程的推进,网络计划不断的更改和完善,网络计划图清楚地记录下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细分任务变化和更新的细节,为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供原始依据。

(三)提高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加大团队协作意识

网络计划技术从管理层面上将各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任务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网络计划图,调整自己的任务实施计划,从而体现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网络课程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用于网络课程制作与管理,有利于缩短网络课程制作周期,优化网络课程制作过程,提高效度,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洪延姬.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JGJ/T121—99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四川文理学院——精品课程[EB/OL].http://www.sasu.cn/,2009-04-25

[4]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本科,2009)[EB/OL].http://www.jpkcnet.com,2009-4-22

[5]黄怀荣,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5):17

[6]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EB/OL].http://course.zjnu.cn/me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