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探讨

二、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有偏差,学生认为实验目的就是:尽快得到相应的数据,把实验“做完”。换句话说,科研工作是以本次实验最后会“失败”而布局记录的,而大多数学生是以最终实验必将成功而布局记录的,这点就是本质上的差别,此问题的思考又引发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最终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却很顺利把实验做完的遗憾,要比最后没有获得实验结果的抱怨要大。

二、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探讨

(一)实验目的不明确

一般来说,对于学生实验的要求是熟悉或掌握一种实验方法或工具,或者通过实验手段去验证相应的理论。而学生也会在实验前的预习报告中将该实验目的写下来。然而。真正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实验目的的学生,或者说以此作为实验目的而进行实验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经济学原理指出,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有偏差,学生认为实验目的就是:尽快得到相应的数据,把实验“做完”。这里的所谓做完实验,就是得到和书本上参考数据相似的结论即可,更有甚者,为了得到“好的实验结论”不惜篡改实验数据,反向去得出和书本上极其相近的结论。

相对教师来说,我们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早点配合“完成实验”的目的,而帮助学生按照“标准步骤”迅速完成实验呢?

做实验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实验手段,验证理论,同时熟悉和掌握某些仪器的使用,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要理解为什么用这些仪器来进行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可以验证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或者说同其他做法相比较,各有那些优势。

在实验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倡他们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这样一来实验才会越做越有意思,学生越做越有成就感,而不是偏离了本来的实验目的,把实验当成一种负担。

(二)盲从书本的实验步骤

学生常常将书本上的操作步骤和现象作为“经典”来处理。所有的步骤都依次进行,从而未考虑过为什么要做此操作。反而往往由于个人的疏忽,在不正确的条件下操作仪器而得到不正确的结果,极端情况下还会损坏仪器。

这些问题也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学生在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实验过程中养成的错误习惯,即按部就班,盲从较多,思考较少。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上已有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和操作,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成为近代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难点。

(二)实验过程该记录什么

实验过程中应该记录什么?是否使用计算机后就不用自己记录实验数据了?究竟什么是实验数据?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把好的数据记录下来。什么是好的数据?怎么知道这是好的数据呢?

事实上,实验不分好坏,实验的过程,就是尝试把本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忠实地记录,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该记录的东西除了最后的结论外,更重要的是说明那些涉及的实验仪器是如何检测调试,从而避免这次实验出故障,同时还应该有每次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相关条件,这样可以分析失败的原因,其中还应该记录一些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和疑问,以便将来参考。换句话说,科研工作是以本次实验最后会“失败”而布局记录的,而大多数学生是以最终实验必将成功而布局记录的,这点就是本质上的差别,此问题的思考又引发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四)实验失败的认识误区

物理实验一般是给学生较长时间来完成,以近代物理实验为例,一般来说至少有一整天时间或两个半天时间,究竟是这段时间给学生一些帮助,让其能够快点完成实验对学生的收获大呢,还是仅仅防止学生犯一些致命错误,最后由他个人能力来决定能不能最终完成实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大呢?这个问题也是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最终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却很顺利把实验做完的遗憾,要比最后没有获得实验结果的抱怨要大。一方面是提供了实验条件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来重复他们一些得不到满意结果的实验,另一方面提供了专门的实验时间段让学生重做或补做实验。这样一来,更多的收获倒是多数学生反映出来的在跌跌撞撞的摸索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的喜悦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