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团体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第二节团体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团体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团体问题是指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互动时,发生干扰团体运作与发展的现象或行为。

第二节 团体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团体问题是指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互动时,发生干扰团体运作与发展的现象或行为。如有些同学总是希望控制别人、依赖他人、惩罚自己或别人;有些同学会表现出退缩、等待或习惯观察别人等。团体活动中会出现控制者、依赖者、观察者、盲从者、退缩者等。

团体问题有时可能是一个冲突的过程。冲突来源于同学之间由于目标、价值观、动机、兴趣、生活经验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协调。或者团体问题也可能是团体的一种危机或转变的前奏。

下面是一些有可能在团体活动中出现的事件及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辅导员与成员对团体期望及目标不一致时的处理

首先,当辅导员与成员(学生)的期望及目标不一致时,要接受差异,并以坦然的态度与成员(学生)讨论、分享,在异中求同。

其次,在活动开始前,辅导员要把活动的目标向成员(学生)说明,并适时作指导性的说明,使成员(学生)完全了解。在团体运作中,辅导员应时时自我提醒是否掌握团体目标。当发现与团体方向有偏差或成员(学生)期待不一致时,辅导员可以提醒。

二、对团体活动中表现沉默的成员(学生)的处理

(一)了解成员(学生)沉默的意义及形成的因素

通常在团体活动中,导致成员(学生)出现沉默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思考:针对团体活动中讨论的主题或事件,成员(学生)正在思考自己的反应。在整理自己的思绪时可能会显得沉默。

2.抗拒:成员(学生)对团体内其他成员(学生)或辅导员有不满情绪时,只好以沉默对待。

3.观望:人在遇到较大的压力、事件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反应才适当,于是先看看别人如何反应,再做决定。

4.感情负荷过重:团体活动中谈论某种主题时,刺激了成员(学生)的某些回忆,引发出过去类似的经验,导致成员(学生)产生许多的情绪,需要停下来思考或处理。

5.自然停顿:话题告一段落,自然结束时会有短暂的沉默。

(二)应对的方法

首先,应该容许沉默存在。

其次,了解原因后,再做立即性的处理。

最后,在交谈过程中,允许成员(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但不能打扰活动的进行。

三、如何处理团体成员(学生)之间的对立和不满

在团体活动中,有时会出现部分成员(学生)谈话时有对立的情绪或明显的争执,以致造成该成员(学生)或其他成员(学生)的不满甚至缺席,此时辅导员应该:

1.最好在团体活动中处理,但如遇团体活动的时间、进度有困难或气氛太强烈也可私下处理。

2.辅导员可适当引导其他成员(学生)指出此种现象对团体发展的不良影响并让成员(学生)讨论,回馈给争论的双方,促使他们有求助的意愿及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

3.辅导员可请双方使用同理心技巧再做沟通,适时的进行角色扮演

4.辅导员可示范良好的沟通方式,让双方学习。例如,尝试解读对立成员(学生)语言背后的意思,或由辅导员及成员(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担任其背后发言人,建立双方良性的沟通。

5.辅导员不能太焦虑。不妨试着以不同角度协助成员(学生)及自己了解“对立”的积极意义,例如,代表团体的自由开放、意见多元化。

6.双方以良好的沟通方式来了解冲突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处理时间太长会影响团体活动进行及成员(学生)参与,不妨适时告一段落,另寻机会处理。

四、如何处理团体活动中导致的成员(学生)哭泣

当团体活动中遇到因某些原因导致成员(学生)哭泣,辅导员应先了解成员(学生)哭泣的原因。通常导致人哭泣的原因有:

1.分享个人经验时所引发;

2.被团体活动所促发;

3.为团体活动气氛所感动;

4.为他人经验而感伤;

5.喜极而泣;

6.受到团体活动外的生活经验影响;

7.个人情绪化反应;

8.其他不明原因。

(一)若是属于第1项原因

1.辅导员可适时坐在当事人旁边予以非口语行为的关怀(此时应避免突然的动作,同时考虑辅导员与成员(学生)的性别,性别不同时采用肢体语言的关怀应该慎重),如递面巾纸或毛巾,适当给予体贴支持。

2.也可以邀请或暗示坐在当事人邻近的成员(学生)完成这样的任务。

3.辅导员还可邀请成员(学生)对当事人适当回馈,分享类似经验支持他,成员(学生)分享时应该回避对当事人的评价、建议,可多给予些正向回馈,例如,“‘我听××的话,我好感动,××真的很勇敢,能面对如此的挫折……”利用其他成员(学生)分享回馈时,也可让当事人喘口气,辅导员或成员(学生)千万不可在当事人哭泣时,一直询问他,导致他“上气不接下气”以致情绪失控。

4.要适时的应变,以避免团体活动焦点落在当事人身上,形成对他的压力。

5.当事人感觉平静或情绪得以宣泄后,要提供给他表达的机会,澄清他的想法、感受及行为。

6.由辅导员或成员(学生)再给予口语与非口语的支持。辅导员适时总结后继续进行团体活动(可再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再参与团体活动。例如配合非口语行为,辅导员关怀地问:“感觉怎样?团体活动可以再继续吗?”)。

(二)若是属于第6、7、8项原因,辅导员可根据(一)项之1、2、4、5来处理,并适时了解当事人状况。

(三)若是属于其他各项原因(2、3、4、5),辅导员不妨根据前(一)项之1、2、6处理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内成员的哭泣有时不一定是问题,甚至可以作为团体动力的指标之一。但是,有效的团体并不一定以成员是否有哭泣等情感开放的行为作为衡量指标,即便有成员哭泣,也并不能说明团体是温暖、成功的,更不能以计算团体有几人几次哭泣来评估效果,或与其他的团体相互比较。总之,当成员哭泣时,辅导员务必根据前述原则妥善处理,切勿慌了手脚。应该多创造温馨、互动、支持的团体情境,消除成员(学生)的防卫心理与压力,使其能自由的开放自我,凝聚团体动力。

五、面对团体活动出现成功假象的处理

团体活动进行了若干次,表面上气氛是一片和谐,每个人都客客气气的谈话,实际上大家都在避免可能表现出真实性、攻击性的反应与情感,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该:

1.首先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团体气氛,也许是团体活动刚进行时彼此信任感不够,可以不必急于处理。

2.如果团体活动已进行四、五次,仍是呈现一片表面的和谐,则表示团体活动存在暗流。尤其是非志愿性团体、常态性团体、非结构性团体最容易产生这种现象。

3.如果有成员(学生)主动提出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那么辅导员可把握机会,催化其他成员(学生)一起来面对,讨论。

4.假设成员(学生)不敢或不方便提出,辅导员需要有勇气和责任,先给予暗示:是团体确实存在问题,而不是辅导员的个人敏感。

5.辅导员要用同理心技巧来处理此种团体现象,切勿过度给予成员(学生)压力,造成双方焦虑。

6.辅导员可澄清此时团体活动的气氛及自身感受,还可设计一些探讨自我与凝聚团体的活动。

7.辅导员要有敏感度,在最适当的时刻反应,但也不要因自己的过度反应影响团体的自然发展(可能是辅导员本身自信不够或期望过高的一种投射),适当的借助团体内有影响力的成员(学生)来处理也很有必要。

8.在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前,留一些时间互相回馈,有助于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还可“未雨绸缪”加以预防。

六、辅导员身心状况不佳时如何带领团体

辅导员带领团体前必须具备完全的专业技能与身心健康的条件,这是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也才符合专业伦理的要求。辅导员带领团体前,应随时体察个人的身心状况。当发现身体状况不佳,例如疲劳、病痛,可在带领团体前充分休息或配合药物治疗;若是属于心理状况不佳、情绪不稳时,应先进行自我调适与情绪管理,例如寻找支援系统(朋友、家人、督导者)、独处放松、自我激励等。另外,还可适时修正团体活动设计,在该次团体活动进行之初,设计分组活动或团体作业,给予自己较多的调适时间。若遇身心状况严重不佳时,可暂停或顺延团体活动,并迅速通知成员(学生)。若成员(学生)已出席,应向其说明或提供其他活动。例如观赏与团体主题有关的影带等,以取得成员(学生)的谅解。必要时也可请协同工作者、催化员等暂时带领团体。辅导员可在下次团体活动进行时,适时地进行“机会教育”,强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