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教育的思考章红芳责任,是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它明确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和对自己不良行为所承受的后果两个层面的意思。目前,对于社会责任及其践履情况,人们较为关注,并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相对缺乏的现象令人担忧,但对自我责任的关注度及认识存在偏差。从大学生“精神疲软”等现象的出现说明了自我责任教育亟待强化。

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教育的思考

章红芳

责任,是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它明确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和对自己不良行为所承受的后果两个层面的意思。涵盖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家庭、人与集体、人与社会这几层相互支持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责任只有内化为个人的责任感才能成为履行责任行为的驱动力。而责任感是一种情感,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情感,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点和做人的道德底线,同时是一个社会赖以进步的阶梯。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责任有着不同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目前,对于社会责任及其践履情况,人们较为关注,并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相对缺乏的现象令人担忧,但对自我责任的关注度及认识存在偏差。本文将从大学生自我责任的现状、必要性以及自我责任教育的开展等方面来展开讨论。

自我责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个体负责,对个体的言行负责以及承担这些言行所产生的后果,它是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的基础。自我责任最基本的要求是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负责,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毁、自弃。

一、大学生自我责任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无自我责任化”倾向令人担忧,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些现象,突出表现为个体的“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无追求”的“精神疲软”现象及“极端功利化”趋势。

“无兴趣”,即某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劲,口头整天挂着“郁闷、无聊”。上课没劲,不上课也没劲;玩没劲,不玩更没劲;找女朋友也没劲。“没劲”是这类学生心态的典型反映。具体表现出对人、对事的冷漠、空虚、整天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活动意向、思维停滞。在生活中,当他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就故意用漠不关心来保护自己。他的每一天都是在稀里糊涂中度过的,当然就谈不上对自己负责了。

“无所谓”,就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成功无所谓,失败亦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上课无所谓,逃课亦无所谓;考试分数个位数无所谓,取消考试资格也无所谓,甚至毕不了业也不以为然。这种心态的学生以一种对生活调侃的态度去对待周遭的人和事,在面对责任的时候,他们逃避了。

“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参悟透生活的真谛,觉得在学校的学习、参与社团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学校对于学生的所有培养举措都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因此对周围一切也就冷漠待之。

“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对校园生活也就失去了追求的欲望。与此同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发展,集体观念、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自我责任感呈现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

片面化的个性教育以及社会不良意识的影响,使更多的学生忽视了主体的义务意识。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某些学生利用贷款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却没有按期还贷;一些学生拿着学费买手机、做生意、谈恋爱或存进银行,却不愿向学校缴纳学费,还说学校不会怎样的;某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企业、社会、学校的资助,却不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等等。

二、加强自我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学校之大,而在于学问之大。”笔者认为,学问之其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做人的关键,这也是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大学生“精神疲软”等现象的出现说明了自我责任教育亟待强化。

1.加强自我责任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我责任意识是人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深层的东西,是道德行为和创新意识形成的源泉。自我责任可表现为自信、自律、理性、乐观、执著等,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

自信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是一个人性格的核心。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在学习和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上也难有幸福感。

自律是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律其实是控制能力在自己身上的反映。一个成功的人是可以控制自己和周边的资源环境的,这种控制能力的基础就是自律。古人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律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感,认同社会的处事原则和规范,个人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的前进。

理性相对于感性,是人对事物的思考方式。理性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理性的思考,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也很难正确地解决问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盲目和形成惰性,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最终导致对学习的厌倦。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是屡见不鲜的了。

乐观是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事物,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乐观是人永远的加油站。当你不顺心的时候,痛苦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只有乐观才能挽救你。整天沉浸在悲伤中的人,是不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周遭的一切的,更谈不上活力和创造力了。

执著是一个人对某种期望的事物表现在行为上的不舍弃的心理态度,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执著首先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判断准确性的肯定,即主观能动性的强烈程度。结合现实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条件都清楚的时候才开始行动,也不是能够看清楚将要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执著可以让人更主动地去追求,而不是躲避和退缩,只有敢于迎头挑战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一个缺乏自我责任感的人,谈不上确立批判意识,即使面对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也会报以冷漠的态度毫不关注,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无从谈起。

2.完善自我责任教育,是良好网络道德、健康网络文化的保证

在这个无处不“网”的社会里,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了崭新的环境的同时,对原有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出了挑战,人们有责任自觉于个人道德权力相一致的道德义务。这一切的自觉首先来自于个体自我责任认识的加强。必须要有足够的辨别力和理性,才能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

3.加强自我责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基础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自己负责是对社会负责的基础,应该在道德上、精神上和行动上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论个体生活在何种时空条件下,他都不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他与他人是一种共生性存在,这种共生性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的要求或者共同认同的某种社会规范,由此规定了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责任意识可以激发自身对社会负责,当良好的自我责任意识完备时,他便会自觉个体的行为,自觉遵守一切规范,同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创新的激情。对大学生来说,只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时代的责任感具体到每个人就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人只有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才能有能力去承担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讲,自我责任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没有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不可能形成和稳定。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责任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对责任的自觉和内化

自我责任教育的关键就是将外在的责任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内化是个体自我责任教育思想确立的根本。从形成角度来讲,责任的内化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只有内化为责任感,才会产生履行责任的动力。要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开展成人意识教育

大多数大学生都已年满18周岁,在身体上逐渐发育成熟,在法律意义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深信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在精神层面上,很多同学都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成年人。因此,要对大学生开展成人意识教育,指导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何对自己的言语负责,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如何利用机会并创造机会。

3.突破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发挥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校的责任教育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从小处着眼,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真实的感受。鼓励学生发展自我,拓展自我价值,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利用社团优势,开展校园文化

4.重视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个人人格,从而提高自我责任能力。社会发展到今天,竞争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因此在校园里,有些学生也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竞争即嫉妒,竞争即斗争。在形形色色的竞争中,有人开始采用各种手段为个人谋私利,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因此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工作。

5.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爱己才能爱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迷失”的怪圈,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对师长有礼貌,关心理解父母等不起眼的小事做起。要从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孕育出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使学生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生活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6.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现在,大学校园屡屡发生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事情,这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个人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会自觉地履行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比如一个失恋的大学生,如果他(她)珍爱生命,就不会为摆脱痛苦而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与此相反,他(她)一定会通过心理调适走出困惑,因为轻生不仅是对生命的轻视,也是对家庭、朋友、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大学,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是自我责任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正处在培养责任精神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究竟是培养职业人,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尤其对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基础的学生自我责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但愿每位大学生都是对自己负责的人,而且是已做好充分准备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

参 考 文 献

[1] 梅萍等. 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及自杀预防. 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2] 曾汉君等. 试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 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2005(4)

[3] 李萍. 责任教育: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课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