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教育、发展和提高。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大学生不断对“客体我”和“主体我”进行审视和分析,再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使两者在新的水平上协调,即达到自我的整合和统一。

第六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

学习本章的知识内容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自我意识、与人格等概念;理解和掌握自我意识与人格的结构和特点;重点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人格特点;掌握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结构与特征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人对于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对自己的动作或行为所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它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的核心部分。

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和发展。

自我意识既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又包括对自己与周围现实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个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必然要以自我意识作为参照,进行审视、评估、决断和调节。因而在个人生活中,自我意识就成了个人全部心理生活的参照系统和调控系统,制约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它不仅调节自我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和行动意向,也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如,当个人意识到自我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矛盾时,他就会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概念,从而使自我体验与行为意向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使自己的心态发生变化。

从自我意识对个人心理生活的调节作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不协调,必然与他的自我意识有关。一个对生活持消极态度的人,可能同他的价值观念与现实自我有关;一个人际关系失调的人,可能同他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观念不当有关;一个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很可能同他的自我要求不严或者缺乏自信心有关。因此,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关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并认真进行辅导。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它进行分析。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心理自我(如思维活动、个性特征)和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等。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信、自卑、内疚感、自豪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等。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自我控制要解决“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的问题,它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是自我控制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自我意识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体态、相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自我的看法,也即对现在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的我的希望,是个体想要达到的自我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优秀青年群体,所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既具有一般青年人自我意识的特点,又具有特殊性。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敏和朱卫嘉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分别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发现:

1.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上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的上升而发展的,但大学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大三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而大学一、二、四年级则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自我体验最为强烈,而大一、大二、大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3.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改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在求知方面表现为成才意识、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为道德意识、审美意识,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参与意识、社交意识等。不过研究也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高而多,自觉行动低而少;自我认识较清楚,但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落后。表现为过分关注自我,过多考虑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教育、发展和提高。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进一步分化

自我意识到大学时期一分为二:一是理想自我,它是主体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人的目标状态。理想自我是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也就是“主体我”(I)。二是现实自我,它是指当前实际所达到的自我状态,即“我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处于被观察的地位,是理想自我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客体我”(me)。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在于追求自己内在的本质的自我,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大学生不断对“客体我”和“主体我”进行审视和分析,再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使两者在新的水平上协调,即达到自我的整合和统一。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使大学生主动、迅速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具有了新的意识,开始意识到自己那些从来没有被注意到的许多方面和细节。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时候明显增多;由自我新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带来的种种冲动、焦虑、喜悦与不安也显著增加。此时,如果个体的理想自我(主体我)和现实自我(客体我)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就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如果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平衡,就会产生各种失衡感。

2.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而深刻,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而全面

随着大学生知识经验的充实和智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越来越深刻。他们不仅能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还能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我。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之间有显著相关,并且自我评价的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在自我评价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而是更现实、更客观、更全面。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所谓连续性是意识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自我发展的近景和远景结合起来,主动地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自我评价的整体性,表现在能够就自己心理活动的整体面貌进行评定,既估计到自己的知识水平、智力特点,也估计到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既能从集体生活出发评定自己的表现,也能从政治上分析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3.自我体验更加敏感而细腻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大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责任感和义务感加强,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积极表现自我,自尊感有突出的表现。大学生的自尊感主要基于两种肯定的评价:一是由于意识到自己正成长为社会的主体而产生的肯定评价;二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心理品质的成熟而产生的肯定评价。作为青年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他们不仅经常体验着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也经常会伴随一些消极的情感体验。如,他们经常产生孤独感、抑郁感和烦恼等,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常常成为他们学习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果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不能及时排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努力克服不良情感体验的困扰是十分必要的。

4.自我控制具有主动性,逐渐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已经发展到自觉激发行为动机,有目的地调节与支配,防止活动的任意改变,坚持实行预定的计划,因而能运用逻辑分析提高执行过程的自觉水平。他们对自我监督的自觉性来源于社会责任感、成就目标、生活的价值定向和意志的努力与锻炼,而外部直接诱因的作用相对减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表现在他们具有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表现在具有自觉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当大学生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目标之后,他们就要竭力使自我形象得到圆满的实现,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教师的干预和引导。

三、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要靠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一)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1.克服形式化的说教方式,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对于形式化的说教方式,大学生一般表现为阳奉阴违,表面接受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启发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而只是口是心非地改变外显行为。那么,怎样改进教育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呢?这就要通过各种实际问题情境和各种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地审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和完善自我。指导大学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获得自我情感体验,调整对自我的要求和自我实现的行动,这是激发大学生自我情感体验的主要措施之一。当他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显著进步时,他们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增强信心。

2.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为大学生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指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向他们心中敬佩的人学习,也是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榜样的认识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把榜样的行为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把榜样的个性特征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有参照地调整和改变自我。

3.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集体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人际环境,集体中的人际关系、道德行为、公共舆论、学术氛围、思想风格、群体成员对己对人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都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为了使集体成员明确集体目标,并自觉地为集体目标而努力奋斗,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将目标具体化。集体目标,尤其是长期的目标,往往不是很具体的,集体成员一开始可能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也可能没有普遍接受。为了使这一目标成为集体成员自觉奋斗的目标,必须使每一个成员对集体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并结合集体成员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一个健全的集体,离不开集体活动,集体成员是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改变自我的。集体活动可以是直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也可以是集体娱乐活动。对于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明确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对于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郊游、联欢和公益性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1.全面地认识自我

封闭的自我认识具有局限性。因为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自我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具体来说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社会为前提的。(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正确地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教师给予具体而有个性的正确评价,都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心理学家曾提出“自尊=成就÷抱负”,这说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它的抱负水平,即取决于两者之比。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而抱负水平越高,个体越不容易满足,越难对自己作出肯定的评价。(4)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认识自我。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严于解剖自己,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对本我持认可和肯定的态度。是否悦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人如何才能悦纳自己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地评价自己。积极地评价自己是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也要正确对待,既不护短也不因此而灰心。(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关键是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心。(3)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我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悦纳自我,才会对自己有期望和要求,也才会有自我价值感。

3.努力完善自我

完善自我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自我发展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完善自我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确立理想自我。确立理想自我就是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首先要熟悉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社会坐标;还要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时,才会有真正意义的理想自我。否则,以个人的私利为奋斗目标,甚至以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来满足个人的所谓名利需求,是不可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做事急于求成、追求完美。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人生规划,逐步完善自我。

(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提高现实自我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使之朝着正确的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为此,大学生应掌握一些自我调控的策略。首先,要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反省。自我监督,一方面是根据理想自我的要求,考察现实自我的状况和差距;另一方面,又要把现实自我的表现反馈到自我意识中去进行审查和分析,以作出自我完善的决策和指示。其次,要勇于进行自我批评,不断修正自己。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既要总结自己的成绩,肯定优点,也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第三,自我调节,自觉控制。为了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应该注意从“小我”走向“大我”,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人类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3)要树立终身修养的观念。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从青年到老年,都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与控制,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格及其培养

一、人格的概念和特征

人格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它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此角色对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

人格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在一个人身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的整体性表现在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上,人格的内在统一性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一个失去了人格内在统一性的人,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制的动机支配,就会出现人格分裂,会形成“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个人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不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只有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才是人格特征。人格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它会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些变化。发展中的儿童的人格可塑性较大,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对个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一个成人的人格特征,如严重疾病、严重挫折等,可能会使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征发生变化。(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格是由某些与别人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特征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遗传因素不能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只能影响某些人格特征形成的难易。人格的本质是有社会性因素决定的。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人格的形成是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大学生人格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量最大、内容最广的时期。此时,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同伴群体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能力,为他们的人格发展提供了新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现实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以及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学生人格发展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寻找自我,渴望成才。到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逐步形成了自立、平等、开放、竞争等人格特征。当前的大学生,他们既关心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又渴望自立自强;既注重物质利益,又讲究精神文明;他们大多数人既希望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又希望能完善自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是时代特征和自身特征相互作用的反映。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体现出多元性。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曾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构成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7个要素:(1)敢为性,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层面的进取开拓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2)宜人性,反映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3)道德感,正性特征表现为正直、爱国、奉献、大公无私,负性特征表现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4)开放型,体现了大学生聪明才智与朝气活力的人格特征;(5)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学习与未来职业有重要作用的人格特征;(6)务实性,体现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人格特点;(7)情绪性,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这7个因素在大学生的不同生活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人格特征的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一些传统人格特征:遵从权威、孝敬长辈、安分守己、宿命自保、男性优越。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革,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人格特质:平权开放、独立自主、乐观进取、尊重感情、两性平等。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接受和继承了这些传统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的体制结构、经济关系、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对传统文化进行冲击,又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受到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并逐渐形成现代社会的人格特质。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又能对西方文化进行合理吸纳,使得他们的人格能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据许燕和曹雪对北京和香港两地大学生的传统人格特征和现代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正在由传统型向现代性转变。当代大学生的这种人格特征的转变,恰恰反映了大学生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勇于革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

2.自我意识倾向成熟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人事方面表现为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情感方面表现为自尊、自信、自豪感和责任感等;在意志行动过程中表现为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反映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趋于稳定和成熟。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自我发现”,急于认识自己和表现自己。这种认识不仅是言谈举止和外貌,更多的是管住自己的智力、才能、性格、交际能力以及人生价值等内在的品质的发展,试图使自我形象更加丰满和理想化。在学业方面,他们尽力取得好成绩,发表文艺作品和科研论文;在学校的社会活动方面,他们热心加入各种学会,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交活动,参与干部竞选等。通过这些学习和社会活动,大学生逐渐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已经学会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务实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大学生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务实性成为当代大学生柔韧个性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讲究效率和效益,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务实、实干,这样才具有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仅注重精神上、知识上的充实,也注重实力上、物质上的优势。务实性使大学生在求学生涯中伴有打工的经历;务实性使大学生在毕业时力求选择有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这种务实倾向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4.强烈的情感和交往动机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活泼、敏感的高知识群体,他们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渴望情感共鸣和友谊。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有一种孤独感、恋旧感,甚至失落感,需要找人倾诉和交流,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时代,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不甘寂寞,他们力图通过叫我能够扩大视野,了解他人和自己,满足多种需要,赢得别人的信任和认可。所以,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各种学会和协会的活动乐此不疲,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颇为积极。这正反映他们具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当代大学生的交往已经不局限于本校,而是扩大到外校和社会上。同时,大学生交往的功利性在增强,学校教育要多在这方面加以引导。

5.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竞争性

由于大学生对开放的社会特有的敏感和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大学生在人格上比其他群体更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使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不断丰富自我,成为具有生机活力的现代人。开放性使得大学生更具有竞争意识,敢于把对手的存在、发展作为自我开拓的动力,并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启发和激励自己不断创新,赶超时代潮流。所以,人格中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激励大学生敢于引领时代的潮流。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健康人格的概念

健康人格从总体上看,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各要素得到和谐发展,个体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格健康的人应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才干,为人类、为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协调发展的人。这是健康人格的理想状态。

健康人格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直接表现。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调节身心状态,增强责任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人格的一个标准。人格健康的人都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能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和社会保持良性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和主流。在认识社会的同时,能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个体对待人生的看法。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成功。而悲观的人常常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心情沉重,遇到一点挫折就情绪低落、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在学习上,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处于苦恼和烦闷之中。

4.正确的自我意识

人格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自尊、自信和悦纳自己,能够对自我进行监督、调节和控制,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表现出自我冲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视甚高、妄自尊大,或者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能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或升华。

健康人格的几个特征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丰富并能控制情绪的人,通常是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是能紧紧把握现实的人,是获得了健康自我结构的人,是拥有可靠人际关系的人。总之,人格健康的人其人格的各个方面是统一协调的。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一是要服从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本原则,也是鉴别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效果的尺度。具体来说,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达到完善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是鉴别人格健康的一个标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时,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并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每个人的人格特征中都有优良的品质,也有不良的品质。人格塑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择优汰劣,就是要克服人格中的不良品质,发扬其优良品质。因此,人格塑造要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加以优化。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发挥自我体验在自我整合和自我完善中的作用;又要提供机会让大学生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能力;还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根据自我的实际,进行自我设计,明确自我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然后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去有计划地行动,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2.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过程就是人格优化的过程。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人生》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格缺陷是由知识贫乏造成的。因为无知使人粗鲁、自卑。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就会使自己不断进步。同时,知识也能使人自信、自强、理智、谦逊。所以,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优化是同步的。大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应该珍惜时间和机会,努力学习多方面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不断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3.要学会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也是人格展现的舞台。人格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与他人、与集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融入集体,在集体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他人的长处,就可以取长补短,发展自己;通过在集体中展现自己的特长,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赏,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在集体中与人交往,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也能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自我获得归属感。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

实践活动是人格优化的重要途径。勤奋、乐观、吃苦耐劳、坚持、细心等优良性格都是在实践活动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如近年来校园里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塑造就很有意义。

人格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健康人格的塑造也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大学生要注意平常的一言一行,注意身边的小事,做个有心人,这是健康人格养成的最重要的途径。一个人的人格正是通过一言一行和身边的小事表现出来的。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你乐于做这些小事,并使它们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你就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良好的人格品质。所以,大学生不能好高骛远,不要轻视身边的小事,它们是人的健康人格养成的肥料和营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每个大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