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农村教育困境的思考

对农村教育困境的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最博大的情怀——“爱”。地方和学校对教师的激烈争夺是造成农村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多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宽广的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农村教育有了爱的阳光!我们全社会都要关爱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近年来党和政府为农村的教育做了很多实际性的工作:“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对农村教育困境的思考

王鹏程

一、教育最博大的情怀——“爱”

教育可以说是人类最广泛、影响最深刻的一股力量。教育赋予知识、唤醒心灵,教育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精神维系民族的精神。教育,不仅培育了个体完整的人格,而且雕刻了社会、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内核。教育最博大的情怀——“爱”。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部分,必须要从根本上发展起来。

农村教育话题很多,许多学者力求解决此问题。偏僻的农村地区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资源匮乏。但教育问题决不是以发达来衡量的,只有把教育问题解决了,只有让孩子们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欠发达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政府为发展农村教育出台了好多惠民政策: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除了不断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之外,还建立了诸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支教活动”等爱心工程。这一切的努力也使得无数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然而,要真正解决教育的均衡发展,享受均衡的优质资源还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农村自身的努力。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经费仍然是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仍然还有许多寄宿制学校缺少灶房、足够的住宿条件。人们为追求优质教育,大部分学生拼命向县城转学,相应地造成寄宿、安全、取暖新矛盾的出现,造成农村学校学生减少、生源质量降低、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农村本身条件就落后,贫穷自然会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2.师资队伍建设匮乏

教师不足,究其原因是: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很难留住教师,所以农村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教师中优秀教师、年轻教师,音、体、美教师以及英语教师都十分匮乏。地方和学校对教师的激烈争夺是造成农村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地重视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的教育,忽视乡村教育和普通学校的教育,把农村的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全部调进城市和重点学校,大量优秀的农村教师被“挖”到县城,从县城被“挖”到市里,从市里又被“挖”到省城乃至其他核心城市。学生也一样。大量的“争挖”易造成恶性循环,毕竟有钱和有优质师生只是一部分,要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教育还需加大力气建设。

3.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应用是农村教育的关键

多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近年来在国家“两基”检查验收时,在一部分学校配置了微机室、多功能室。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学会用它们进行教学,让老师们走出山村多参加培训,有机会多与信息流畅的外界相互接触。改变教师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唤醒每位渴求知识的孩子,让他们带着美好的希望去上课,用现代化教育设施使农村孩子受到良好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并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农村教育的核心——农村教师

在偏远的农村学校,“一人一校”制的初小,或者一人一班的小班还很普遍。学校教师结构复杂:有编外、编内、特岗、聘用、支教等。就是这些不同结构教师组建着学校的整体,乡下教师人数还很短缺,音、体、美教师更为短缺。如我们学校650名学生,14个教学班只有一位体育教师,音乐、美术两科一名专业教师都没有。这些不同结构的教师,支撑了山区教育,他们都舍不得放弃这份职业,都能为做好这份职业而执著追求。

农村有一些鲜为人知、动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许多人都想象不到的,他们的精神不由得让人们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们的山村教师,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了农村和农村的孩子们而忘我地工作,传递着知识的火炬。老师们执著地坚守着农村教育事业。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宽广的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农村教育有了爱的阳光!我们全社会都要关爱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

四、农村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优势

新课改要求农村教育要有农村的校本培训教材。提起农村的教育,我认为农村的教育也有其优势所在,农村的孩子也有其优点所在。

1.农村教育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农村有广阔的天地

农村的原生态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实践的需要。比如环境教学,环境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要实践就少不了有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对象。农村学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具,只要师生投身大自然,善于挖掘有利因素,有用条件,就能变劣为优。

2.农村孩子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很强

农村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实践,普遍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他们能吃苦耐劳,有毅力,不怕挫折。如我校的学风“勤奋好学,不畏困难”,他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找到答案,容易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动手操作的愉悦感。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而且还容易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和新课改相一致的。

3.农村孩子有更多自由的空间

在农村,虽然孩子们没有精美的玩具,也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但孩子们都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玩耍,尽情地享受孩童的天真,如大山放牛、一起捉山鸡、共同烧土豆等等。他们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可以在上、下学时结伴同行,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农村的实际作无拘无束的讨论。

4.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许多上学的孩子每天都要走十几里的路,天还没亮就上路了。家离学校太远的孩子就只能选择寄宿,他们的吃住都在学校,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从骨子里就有这种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所以农村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都应该看到农村教育的前景,都应该对农村教育充满信心。要做到教育公平,就得在农村教育政策上加以倾斜。

五、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农村的教育做了很多实际性的工作:“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硬件基础建设在农村基本完善,现在主要的是要改变农村对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脊梁,农村教育改变最终要靠教师来完成。

(1)教师思想的转变体现在对学生观的转变。这对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起着决定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精神,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学校一定要把校本培训,新课改革的理念推广到学校的每位老师,让每位老师都理解新课改革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应该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和创造者。教师也不再是“一桶水”,一根“蜡烛”,教师要做“长流水”“长明灯”。

(2)教师思想的转变体现在自身知识的完善上。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所以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多让农村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进修培训,通过各种外出进修学习的方式,养成教师个人不断自学、不断更新的好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举办了很多培训活动,如“支教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舞台,让我们农村老师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交流与培训,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的修养,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2.家长观念的转变

家长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有不可低估的力量,农村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才能唤醒老师和学生。如果家长不关心、不支持教育,老师对教学就会失去信心,学生自己也会自暴自弃,不学无术,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如去年下了一场透雨,我们学校有位家长到学校叫孩子回家犁地,教师不能理解,学生耽误课程,家长就是不管。所以,家长们也要转变观念,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只有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农村的落后和贫困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所有这些都说明,资金只是农村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与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没有联系,与农村进行课程改革没有联系,与农村的教育质量没有多大的联系。全国状元县会宁的教育就能证明这一点。贫困不是最大的敌人,而思想观念不更新才是农村教育前进的绊脚石,教育均衡发展,农村的孩子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的思想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和家长也不必因为农村的贫困和教学设施的落后而怨天尤人,固步不前。只要教师们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农村优势,积极开发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样能办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只要家长转变思想观念,关心并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农村的教育事业是一定会发展起来的。

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树立服务意识

使教职员工确立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并落实到工作行为中。学校是一个服务部门,其组织是一个服务组织,校长是为教职工服务的,教职工是为学生服务的。这种服务的综合效应就是让老百姓放心。

2.让教师满意

让教师满意的做法不仅仅是硬件的改善,凸现管理的人文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如心灵沟通,压力舒解,适合差异性的岗位安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由单纯地用教师向发展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过渡,工作中理解人、尊重人,换位思考,走群众路线,使广大教师有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觉,感受到学校是心灵愉悦的场所,充分体现了对物质利益的正确理解与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不断提升教师的物质生活质量。

3.让学生满意

学生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在伴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的同时应养成和谐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创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如我校今年又向山东职业技术学校输送35名学生。教育的路子走宽了,学校发展了,老百姓也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

4.质量保证

首先要强化学校的质量意识,让教师将质量自觉转化到行动中,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形成人人都关心质量,自觉为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简介】

王鹏程,生于1968年,中学一级教师,现任西吉县沙沟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曾被自治区、市、县评为先进教师,固原市优秀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