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大工程”观念聚焦企业需求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之路

以“大工程”观念聚焦企业需求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之路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大工程”观念聚焦企业需求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之路何振雄,朱莎[摘要]注重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高等工程教育应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强化校企合作,注重“走出去”、“请进来”、聚焦企业需求、服务行业发展,走“大工程”之路。提倡采用“大工程”观念制定培养方案及质量标准,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内部结构合理性;逐步建立适合于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以“大工程”观念聚焦企业需求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之路

何振雄,朱莎

[摘要]注重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对此尚缺少一定的“共鸣”,这也是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所在。高等工程教育应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强化校企合作,注重“走出去”、“请进来”、聚焦企业需求、服务行业发展,走“大工程”之路。要重视跨学科教育,优化“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提倡以“项目”为主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大工程;培养模式;实践教学;项目;内容体系

一、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基本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了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并且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几十年来成功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类高级人才。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职业种类也愈来愈多。过去我国工科大学绝大多数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则重视不够。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需要和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不断对大学工程高等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和要求。在此形势下,少数学校已率先尝试在培养结构和教学模式上进行转型与调整,并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然而,培养结构的调整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这就首先要研究和解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倡采用“大工程”观念制定培养方案及质量标准,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内部结构合理性;逐步建立适合于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形式”与“内容”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应该承认,应用型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已初见端倪。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大力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分类培养模式”。这表现在许多高等工程院校在本科阶段增设了大量工程类专业,部分高校的工科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也逐步由“工学硕士”转向“工程硕士”教育。“工程硕士”理应属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范畴,但长期以来“学术为先”、“条块分割”的前苏联教育模式仍然根深蒂固。由于“形式”与“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内容上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苏联模式的困扰,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改革及其定位方面徘徊不前。

对于时代赋予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要培养21世纪优秀工程师的使命,我们急需探索和建立一整套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工程教育模式,找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仍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2.企业与高校缺乏利益共鸣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教育管理者认为工程实践主导着工程教育[[1]]。强化“实践教学”的观念也逐渐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部门所推崇。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在校企双方均从本行业的利益出发,首先为自身考虑。本来是作为培养高级工程人才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而举步维艰。

事实上我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德国。美国一般推崇的模式为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前培训;而德国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入学之前就已到企业接受了足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的训练。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成本与效益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强行摊派下去的高校学生实习任务普遍遇到企业的不配合,从而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兼顾校企双方利益,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国工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与工程教育息息相关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力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提倡把“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是国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在传统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工程人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差的不足。学校在工程教育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养,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只要其认真听课,通过课程考核就可以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有些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则不会得到激励。在此情况下,学生走入社会后必然体现出创新能力不足。

4.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亦远胜于水平”

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但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共识。潘云鹤院士曾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亦远胜于水平”。

毋庸置疑,大学的扩招给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后备高级人才,但工程教育的数量与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据近年来高校就业情况显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较大困难,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觉得难以招聘到合格的人才。究其原因,扩招的各个高校水平良莠不齐,其学生培养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不规范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也损害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整体社会形象。

5.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理念与“大工程”要求还存在差距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几十万工科毕业生进入“高级工程专门人才”行列,据企业普遍反映,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知识面狭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的问题。

出现这种原因也可归结为:不少培养单位仍然认为给自己的学生灌输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知识灌输好像与己无关。然而,学生一旦参加工作问题就接踵而来,用人单位经常抱怨毕业生知识面太窄,缺乏驾驭系统的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化“大工程”的需要。

实践证明,工科院校对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缺失,是造成毕业生不能够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解决好培养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具有“大工程”素养的高级工程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重视“内容体系型”课程体系及跨学科乃至跨门类知识的获取

1.走“大工程”之路,拓宽专业面,重视跨学科教育

由于工程本身特别是现代工程都具有整合性,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整合教育,一般说来重点可以不同,但缺一不可。

“大工程”观念的内涵表明:工程不仅仅是项技术工作,而实际上任何一项工程都有其背景与环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工程教育还要重视跨学科甚至跨门类知识的获取。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在积极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的同时,应充分重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竞争力变化给高等工程教育带来的挑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走“大工程”之路,拓宽专业面,重视跨学科教育。

综合能力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必备能力。现代高等工程教育要建立在较宽的学科基础之上,综合性是“大工程”观念重要的本质特征。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不广,就缺乏可供综合的要素,更谈不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的广度,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结构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已被我国许多工科院校所效仿。其特点就是重视课程结构的建设,通过对课程性质、学科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大工程”概念所要达到的现代工程师培养目标。

其表现为课程分类明确,选修课程数量庞大、学分规定清楚,学校对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定位。我们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科建设上,学科和专业搞“大而全、小而全”,不顾教育资源的匮乏而大干快上;许多高校根本没有能力开出大量的选修课,所以加州理工大学的“结构体系型”模式很难在我国完全效仿。

而有别于加州理工大学的是斯坦福大学的“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其特点是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及内在关联性开设综合性课程。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设置突破了学科壁垒,课程虽然数量并不多,但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从而从另一途径实现“大工程”观念所要求的现代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国现阶段由于教育资源所限,在大多数工科高校还不能开出像加州理工大学那样大量选修课的情况下,提倡采用斯坦福大学“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进行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办法。

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倡以“项目”为主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育人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社会的信息反馈,高校应“走出去”、“请进来”,认真汲取企业和工程界的合理化建议。在制定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时同样需要有企业专家参与。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2]。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与企业建立新型互利的合作关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一项重要任务。

1.“实践第一”的原则是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特征

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培养模式本质的体现是它的可操作性。培养模式的争论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应该鼓励多样化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相信只要我们放下“架子”,真正重视倾听企业的建议,避免“闭门造车”,根据各校自身定位以及结合企业要求,经过客观实际检验,最终就会确定符合我国国情、校情的工程教育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的工程教育实践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参加具体劳动,而应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形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选拔有工程经历或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入到高等工程教育队伍中。在实践教学中应努力扭转学生对指导者的依赖程度,创造学生独立工作的条件,使其尽快适应对现代工程技术工作的需要。

2.树立“大工程”观念,探索“项目为主线”的“订单式”培养方式

所谓以“项目为主线”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就是围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的要求,整合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某一重大专项才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该说“订单式”培养早在1998年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之初就开始了有益的尝试。而围绕“大工程”以“项目为主线”的“订单式”培养,则眼界需要更加开阔,以“项目为主线”就是结合企业工程实践的重大项目攻关需要,突破原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既拓宽学科领域界限,从按学科设置课程转变为按“项目”需求来有针对性地设置跨学科课程,以满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重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竞争力变化给高等工程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只有走“大工程”的方向,才能达到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校企共建,联合培养[3],进一步为国家提供更多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永红,李汉邦,郑晓齐.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C].第六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6-9

[2]李萍萍,沈晨,施卫东.构建复合载体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5

[3]刘冠,朱大丽,王燕平等.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探索创新,2010:225-227

[作者简介]

何振雄,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天津:300072

朱莎,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员实习员,硕士,天津:30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