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应合理设定收入预期

大学生应合理设定收入预期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了解行业薪酬变化,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就业期望偏高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入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正确评估上学投入费用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毕业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及相关费用支出大幅上升的反应。“逃离北上广”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形势发展需要的务实性策略。

二、合理设定收入预期

薪酬水平是影响求职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不仅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状况,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的职业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大学生普遍期待毕业后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以尽快补偿家庭对于自身接受高等教育所给予的高额投入。

但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一份较为理想的职位,而薪酬水平并不应该是决定高校毕业生职位选择的首要因素或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更为看重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能够有较大上升空间的职业和岗位,即使这份工作的起始薪酬并不高,但如果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则应当考虑选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学会舍弃暂时的眼前利益,而着眼于职业的深层价值。

着眼中长期发展,短期薪酬宜看淡

对于一般劳动者而言,其薪酬水平主要由其人力资本(教育、培训)水平、所处的地区、行业与企业等因素决定。同等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由于其所处的地区、行业与企业不同,其薪酬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对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者而言,由于其教育水平并不能完全与人力资本水平等同,除非个人有很好的能力、特别的关系与良好的运气,否则很难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对一般高校毕业生而言,其薪酬水平不会太高,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更不会太高。[1]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远比薪酬更为重要。初入职场薪酬水平较低也属正常,对此高校毕业生要有清醒的认识。从中长远着眼,把找到更有发展空间、更有利于自身人力资本积累的职业作为寻找工作的首选因素,薪酬水平是次要的。

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也将适当提高。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到薪酬水平较低的岗位工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自身缺乏持续向上的动力与能力。无论初始薪酬如何,绝不能失去自我向上的动力,一定要制订适合自身的中长远发展规划,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提升自我人力资本水平,时刻准备着到更为重要的岗位工作,在这种不断转换职业岗位的同时,薪酬水平肯定将有持续的提升。

社会而言,也要对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宽容,不必因为其初始薪酬水平较低而打击其积极性,毕竟年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职场中的前辈也有义务对初入职场者予以指点,帮助其尽快提升自身能力与综合竞争力。

全面了解行业薪酬变化,及时调整就业方向

就业期望偏高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入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大学生一般在毕业半年前开始找工作,心中总是怀着一定目标和愿望。当他看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提供的工资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就业期望;反之,就降低就业期望。如果他们掌握的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他们做出的预期就会比较合理;如果他们掌握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就会不可避免地做出不切实际的期望。

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很多大学生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可能片面地看到了自己所学专业市场需求大的一面,对某师兄、师姐往年找工作的成功或是本班同学个别的高薪念念不忘,而没有看到此专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供给也已经十分充足的一面,错误地认为自己也能很容易找到条件优厚的高收入工作。[2]

因此,对毕业生而言,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就业市场的供求信息,进行正确的薪资定位,对提高求职命中率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评估上学投入费用与支出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毕业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及相关费用支出大幅上升的反应。在中国,大学毕业生自身的价值更多地附带有全家人的希望和价值,因此,一些大学毕业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低就业或到偏远的地方就业。

在就业市场上,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大学生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之间的矛盾以及与企业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失衡和错位。今天,大学生四年的直接费用支出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讲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毕业时,只有找到高薪工作,才感觉对这高昂的成本有所弥补和回报,甚至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辛勤操劳的父母。

为此,要求大学生理性地分析教育投入回报时间与一般投入回报时间、教育投入收益与一般投入收益之间的差异,从职业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阶段出发,正确定位就业回报率,以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观望、等待、患得患失等心理。

改变就业的“城市专用性”观念

大学生择业时的倾向还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有关。城市作为现今生产方式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主流价值理念的聚集地。所有的大学都开设在城市里(即便有些校区处于城市郊区,也与广大乡村有天壤之别),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处于城市经济社会体系中,长期受城市文化熏陶,所有接受的知识技能和文明素养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这就叫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

拥有这种知识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去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就业,加之城乡差别仍然十分显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即便是在城市自愿失业也在所不惜。专用性人力资本分析方法,还可以解释大学生为什么趋向于涌向沿海开放地区,到某些热门的产业密集带就业。[3]

为此,要求大学生到与自己收入相对称、能够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就业,既可以减缓拥挤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也可以在人才相对缺乏的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麦可思研究报告已经将三年来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情况呈现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逃离北上广”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形势发展需要的务实性策略。

“逃离北上广”,意为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这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新浪网的一项《关于一线城市白领返乡求职意向的调查》也显示:八成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工作的白领选择“打算过几年回乡发展”。有媒体称,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

新周刊》某期的封面故事《逃离北上广》如此盘点放弃大都市的十个理由: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五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五年;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部分青年“逃离北上广”,其实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由于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产效率,人才向一线城市聚积。但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企业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转移,导致经济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部分人才也因不能负担大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而向中小城市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