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方位拓展继续教育事业的介绍

全方位拓展继续教育事业的介绍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全方位拓展继续教育事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项人才培养计划,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主战场。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明确统一的继续教育远景规划,明确目标的任务。

全方位拓展继续教育事业

刘能任

摘 要: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党政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业协会等多种教育培训构架,培训了大量的社会急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总体规划欠缺、结构布局不合理、培训层次不衔接、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品牌不强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以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全面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的优势,打破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之间的壁垒,建立各类教育衔接机制。加强培训督导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培训教学质量,提升培训专业品牌,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全面发展继续教育事业。

关键词:继续教育 机遇与挑战 拓展策略

继续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到如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继续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凸显了强大的活力。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更为明显。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全方位拓展继续教育事业。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

1.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人才已经成为比资本更重要的发展要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综合国力的强盛虽然与自然资源、人口规模、文化遗产等密切相关,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拥有大批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精神、优良品质和综合能力,归根到底是教育。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显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2.继续教育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学是根本,研究生教育是未来,继续教育是活力。作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继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据统计估算,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只能维持五年左右,过后知识就要更新、补充和拓展。《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项人才培养计划,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主战场。

3.继续教育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求迫切,创新型企业经营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一方面处在困境中求生存发展的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中需要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转岗再就业的员工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求知欲”来给自己“充电”,以提高职业能力,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各种层次的人才,继续教育必须担当此重任。

4.丰富的人力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我国拥有7.6亿多劳动力,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82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00多万人。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十分广泛,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从现在25%逐步提高到50%以上,继续教育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1.继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多年来,继续教育在一些政府部门和高校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继续教育的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粗放式管理,甚至存在一些片面的短期行为。一些院校和专业机构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在众多高校二级财务体制下显得尤为明显,一些院系只是将其作为创收的渠道。完全忽视对继续教育培训与之相关项目及所需的软硬件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创建专业品牌的特色意识。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技能培训,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偏重传统的学历教育层面。

2.继续教育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继续教育机构广泛存在于党政各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单位。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同时并存。而高等学校仅是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的被委托实施者,而一些部门和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多由其所属的培训机构承担,完全失去了高等学校优势资源的优势,形成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甚至垄断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督。继续教育出现无序的竞争势态。

3.继续教育投入不足

无论是政府部门、高校,还是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对继续教育缺少必要的投入,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只能靠自身的发展生存,根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企业单位中工资总额1.5%的职工教育经费也难以落实,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远,严重制约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4.继续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备

我国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继续教育认证体系各自为政。与其他教育形式互不衔接。社会上一些专门培训机构的证书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也没有相应的质量保障和考核机制。形成了名不符实、低水平层次的重复竞争,甚至出现“变相卖证”的行为。

三、继续教育的拓展策略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继续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继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形式,是提高与发展全民族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建终身教育体制的学习型社会,应当重新审视继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大力提升继续教育的地位。作为一种提高和补充教育形式,继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精英提高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全民大众化的教育,让更多的社会人群能够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的恩泽

2.统筹规划,构建继续教育发展新平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明确统一的继续教育远景规划,明确目标的任务。集中行使继续教育的综合管理和监督职能,剥离政府各部门所属的培训中心和党委干部党校,全面整合和协调社会教育资源,实行分类分级培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专业协会及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构建多样化,多层面的继续教育平台。

3.加强政策法律制度建设,保障继续教育事业有序的发展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作为基本政策和策略,分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支柱,必须从政策和法律制度上加以保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地颁布实行《继续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社会分工,资源配置,等等。保障学习者的权利和义务,在轮修年限(工作一段时间后必须进修学习的最低年限)、学习经费、学习时间、职业聘用、考核晋升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依法开展继续教育事业。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单位自主培训,个人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制定继续教育施教机构质量保障与评估标准,逐步建立规范化、社会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发展。

4.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多领域,多形式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国家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支持,适时建立一些新知识公共科目社会化学习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选择性地去学习,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更新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其经费由政府财政补贴和网络自行运营筹措。为社会成员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和成才途径。

汇聚优势教育资源开展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施齐全;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实用性强;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聚集,易于推广;专业协会人才济济,引领科技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多领域、多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培训学习,使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科技发展动态,追赶科技前沿高新技术,培养更多的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5.继续教育要加强自身建设

继续教育一方面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更多既懂得现代教育理念,又精通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和专业基础理论,并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和其他种类教育培训机构中,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教育培训机构。依托各类学术团体、专业学会、协会,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在培训项目,教育目标、对象,教学内容、方法,办学形式,师资力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方面,通过努力,创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和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

6.继续教育要加大宣传效应

要着力宣传现代继续教育理念,充分展现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了解和支持继续教育事业。让继续教育的政策法律深入人心,自觉维护自身的学习权利和义务,构造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国人部发[2007]96号.

[2]晁玉久.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