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新闻评论文本的特征的分析

广播新闻评论文本的特征的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节目形态的评论是目前广播新闻评论的主流。此外,广播新闻评论,特别是节目类评论,要注重交替变化。这就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可听性个性表现。

一、广播新闻评论文本的特征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话语形式。

1.广播新闻评论文本的类型

在我国的电子新闻评论中,广播新闻评论出现得比较早,以往多是报刊新闻评论的文本模式,即把报刊新闻评论文本的文字语言换成了语音语言,因而它的文本构成形态与报纸新闻评论差不多。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特别是受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广播电视评论几乎脱胎换骨,摆脱了“读报”模式,新闻评论文本的形态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1)从广播新闻评论的播出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播音式和节目形态式

直接播音式是由播音员(主持人)等按评论文稿直接播出。这类评论主要包括本台评论和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编后语等。本台评论是代表电台编辑室的声音,一般是对国内外的重大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是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形式;编后语是在广播节目过程中用几句话对刚刚播出的新闻报道进行扼要的评论。

节目形态式是电台以专栏节目形式进行的新闻评论,大致上可分为广播谈话、音响评论和广播评论剧等形式。广播谈话是以谈话的方式阐明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看法的评论,有漫谈式、对话式和座谈式三种不同形式;音响评论是兼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与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18];广播评论剧是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发表对新闻事实的评论。

节目形态评论是各电台新闻评论的品牌形象,形式灵活,富于创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观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2004年1月1日改版后推出的直播节目。它评论的对象主要是最热点的新闻事件,最抢眼的新闻人物,注重探讨与争鸣。它的表现形式是直播谈话和互动,由主持人穿针引线,嘉宾抛砖引玉,听众以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评论等多渠道参与评论,尽可以围绕新闻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2006年2月15日晚直播的谈话互动节目《飞机拒载断肢少女引发的思考》,节目邀请了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张起淮律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兵教授到节目现场。文本由主持人播导、听众短信平台评论、现场电话采访和专家评论几块穿插构成。这种节目形态的评论是目前广播新闻评论的主流。南京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1月1日开播的《马青时间》是以观点说话的新闻评论节目。文本由观察、交锋和声音三个单元(子栏目)构成,“观察”是主持人对某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观点,以解读新闻的方式向听众传达观点信息;“交锋”是传递不同观点信息,让观点碰撞,让听众自己去辨析;“声音”是传递各方媒体的精彩言论。

(2)从广播新闻评论的构成和表现可以分为直评和述评

新闻评论的通则是缘事而发,因此广播新闻评论无论是直评还是述评都有“事”,不同的是直评以事为由而立论,整个文本以议论、评说为主体,而述评是叙议结合或边叙边议。直评的构成和表现形态与报纸同类评论区别不大,一般是由事而引发出论题,然后进行论证、说理,阐明自己的观点,本台评论和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编后语等多属于这一类。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3月1日为系列报道《与您同行备春耕》之《抗旱保春种》配发的短评:

俗话说:“有水无肥半担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可见,“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多么重要。

这两年,我省农民率先享受“一免两补”政策,农民多得实惠,天公也很作美,连续两年风调雨顺,广大农民在免于抗春旱辛劳的同时,抗旱的意识也相对淡薄了。

今年春耕,旱魔又来困扰我们,全省5000多万亩的受旱面积,对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构成了威胁。农民对抗旱的认识有多高,行动就有多快。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坚定抗旱保全苗信念,对搞好今年春耕生产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做到:及早谋划,做好抗旱各项准备;多方筹资,提前搞好水利工程维护;想方设法,应用推广各种综合抗旱措施保春种,使今年的春耕不仅要实现有肥、有水,还要满肥、足水,加上科技投入的增加,配套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我省农业生产定能五谷丰登、再创新高。

评论开头提出论题: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从“农民抗旱意识也相对淡薄了”和“旱魔又来困扰我们”两个方面说明提高抗旱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广播新闻评论文本的个性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以口讲耳听的方式发表的新闻评论,是按声音传播规律、受众广泛性和以听觉感受的特点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从而形成两个很显著的个性表现特征。

第一,易听性。易听性首先表现在文本构成的简短和简洁上,无论直评还是节目形态,主持人的评议都以短为贵,不造成听众的听觉麻痹。评论语言是正式谈话语体,既通俗易懂,易于接收接受,又准确完整,简洁明了。比如《飞机拒载断肢少女引发的思考》,从开头有播导叙事到后面穿插的简短评议,都没有深奥难懂的字词和复杂的语句,一听就懂;而且主持人方舟语速适当,对句义表达结构的轻重、停顿等语音处理也比较清楚,听众不会感受到听觉和理解的困难。此外,广播新闻评论,特别是节目类评论,要注重交替变化。《飞机拒载断肢少女引发的思考》中播导、采访穿插交替,能不断引起听众注意,增强他们的听觉敏感和兴奋。

第二,可听性。广播新闻评论同其他广播新闻文体一样,不但要让受众容易听懂,还要让受众乐于收听;不但要让受众从听中获得信息,还要在听中获得享受。这个享受来自声音的悦耳动听之美,来自声音的声情并茂之美。这就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可听性个性表现。可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播音(主持)的语言是多彩的声音形象,叙事时绘声绘色,逼真传神,语言自然、节奏平实;议论时态度明确,情感饱满而有分寸,语调沉稳、轻重得体。整个播音语言简洁明快,抑扬顿挫,含情有趣,富有个性。二是灵活地运用音响效果、主题音乐以及片花等,烘托主题,渲染气氛,从而减轻节目听觉上的沉重感,使受众仿佛走到潺潺小溪之畔、风动涛声之间,在和谐、愉悦的音乐享受中进入评论之中。正是如此,殷俊等编著的《媒介新闻评论学》在给广播新闻评论分类时专门设立了“音响评论”一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