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系的发展时期(1996~2008)

数学系的发展时期(1996~2008)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系的发展时期(一)承上启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型这一时期,应用数学系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改写了应用数学系的历史,使全系完成了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型,奠定了数学系在全校的地位。系主任叶中行兼任基地主任,基地规划了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项目,为全国同类高校起示范和辐射作用。期间出版20多本教材。参赛文章“零件的参数设计”发表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数学系的发展时期 (1996~2008)

(一)承上启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型(1996~2001)

这一时期,应用数学系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改写了应用数学系的历史,使全系完成了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型,奠定了数学系在全校的地位。

1.成为全国六大创建工科数学教学基地之一

1996年的两大事件之一,就是应用数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六个创建工科数学教学基地之一。

系主任叶中行兼任基地主任(1996~2001),基地规划了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项目,为全国同类高校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基地的建设目标是:面向21世纪,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科数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框架,在课程整合、体系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方面,全系师生下了许多功夫。学校则强调“没有一流的数学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的共识。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影响力的教材有:《微积分与教学软件》、《数学实验》、《数理金融》等。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教授为《微积分与教学软件》作序,指出:教材“显示了许多新的探索……开拓了高等数学实验教学的新概念和新举措。”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评价“《数学实验》教材取材广泛,贴近应用;实验任务启发性较强,利于学生发挥。全书风格新颖,颇具特色,是一本既有改革精神又切实可用的教材。”“数理金融”课程及其教材也倍受学生欢迎。基地还指导交大学生成立自治的应用数学协会,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的数学模型竞赛,学生踊跃参赛,成绩也优异。教师的科研项目一律向学生开放,教授们热情举办现代数学普及讲座。

基地还吸收了同济、华东理工、上海大学的教师参加基地建设,试点教学以交大为主,在各自的大学同时铺开的。涌现出的典型是“数学实验”课程,普遍认为有水平,有交大特色。

基地的一期建设有3年的高强度投入。期间出版20多本教材。研制了多个CAI、CAD课件,开发出各类数学课程试题库,网上助学答疑系统与远程教学课程。

2.成功申报应用数学系博士点

1996年两大事件之二是应用数学系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并获准。这是全系教师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的成果。学科建设的首批学科带头人,有方爱农(复分析和偏微分方程)、李乔(组合数学)、叶中行(信息论和金融数学)、张伟江(非线型动力系统)、沈灏(组合数学与编码理论)、胡毓达(运筹学)、向隆万(偏微分方程计算与应用)。

应用数学博士点成功获准后,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博士点引进学科布局中所需的学术带头人才与培养人才并举。被引进并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博导)的典型有:王亚光(偏微分方程)、孔德兴(偏微分方程)、韩茂安(常微分方程)、韩东(随机过程)、苏育才(李代数)、周青(拓扑学与复杂系统)、张书年(泛函微分方程)、黄建国(计算数学)、肖冬梅(常微分方程)、李红泽(数论)、武同锁(代数)、姜翠波(李代数)、李亚纯(偏微分方程)、张晓东(组合数学与图论)、王维克(偏微分方程)、张祥(常微分方程)、章璞(代数)。

3.率先开展导师制

1996年,数学系即开始了在青年教师和本科生中试点导师制。这在全国是最早的探索。学生中的导师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青年导师担任高年级本科生的导师或班级的班主任,指导他们的专业学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二是高年级本科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导师,帮助他们熟悉校园生活、解决学习困难、组织社团活动等。数学系曾受邀在1997年的全校春节茶话会上作导师制专题报告。这项工作直接推动了199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导师制试行条例”的出台。

青年教师中的导师制最低要求是:青年教师必须至少有一次做大学生或研究生的导师即班主任。另外还包括下列六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鼓励年青教师走教学科研或科研型发展道路。要求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科研方向。为此,系里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有课题组与导师。例如:方爱农是王亚光的导师、孙薇荣是周钢的导师、孙薇荣在1996年获“上海市优秀导师一等奖”。

第二项任务是组织起来开展工科教学基地建设中的“五·四计划”。导师组成员有方爱农、叶中行、景继良、孙薇荣、贺才兴、王承国。

第三项任务是过好教学关与生活安定关。号召青年教师向裘兆泰老师学习。裘老师尽管女儿长期生病,但始终全心扑在教学上,教学认真,追求完美,爱生如子,严如慈父,深受学生爱戴,是全国师德标兵。

第四项任务是鼓励大家力争上游,陆志勤、周钢、王晓敏、肖柳青陆续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第五项任务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平台,鼓励群体成长。系里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关心他们的备课,组织他们实施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支持所有青年教师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选派出国,尤其是培训双语教学的选派,面广量大。青年教师的安家与爱人安排工作问题,系里也十分投入。

第六项任务是引入竞争机制,大胆使用。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系、所、教研组的领导岗位上。

4.创立数学建模竞赛基地

1990年7月1日,在向隆万的积极组织下,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创始人、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教育委员会主任、马里兰大学Fusaro教授应邀到交大新上院作精彩演讲。上海SIAM决定于12月组织数学建模竞赛,邀请上海6所设有数学专业的高校组织22个队参赛,交大教改试点班三年级3名学生组队参赛获一等奖。交大早期投入这项活动的数学教师有向隆万、陈志鹤外,还有周钢、黄建国、肖柳青、宋宝瑞等。

1994年9月10日,时任数学系副系主任周钢执笔拟就了“关于申请在工科学生与研究生中开设数学模型课程,在应用数学系设立数学模型竞赛基地”的报告。并于1996年8月4日,拟就“应用数学系数学模型课程的建设情况”的报告。数模竞赛的日常组织,每年组织举办讲座,组织竞赛阅卷等,由宋宝瑞老师花费了许多精力。因交大竞赛成绩突出,周钢、黄建国、宋宝瑞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教练员”称号。数学系学生获得的第一个全国数模竞赛一等奖是在1997年,参赛学生有:孙连山、洪猷、曹奕剑;指导教练:周钢。参赛文章“零件的参数设计”发表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Vol.28.No.1 1998)。1999年以前的数学模型课程的建设与教学主要由周钢负责,之后主要由宋宝瑞、黄建国负责。数模课程所传递的数学素质教育受惠于全校及高等数学、数学试验等课程的建设。

到2000年,我校每年组织的“数学模型”竞赛参赛队已达40支,一般有75%的参赛队获奖。每年都得到全国及美国国际数学模型竞赛一等奖。获奖名额的数量与质量每年都属上海市高校的前列。

2002年,黄建国前往宁夏大学开设“数学建模和实验”课程。为此,宁夏大学专门致函我校领导,表扬我系基地教师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2006美国数学模型竞赛暨交叉学科数学模型竞赛(MCM/ICM)中,我校获得特等奖1项,该组同学还同时获得Ben Fusaro Award冠名奖,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特等奖是此项赛事的最高奖项,历年一般占评选参赛队总数的2%~3%。自2000年以来,国内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8所学校各获得过1项特等奖;获冠名奖的仅有2次。

5.首席责任教授

1998年开始交大实行“辉煌计划”,这一重要举措对提升交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和推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对应用数学系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000年,经学校审批应用数学系首批有两位首席责任教授和两位教学主讲教授,他们是:叶中行教授和韩茂安教授(首席责任教授)、乐经良教授和沈灏教授(教学主讲教授)。

6.恢复数学系建制

2001年12月学校决定恢复交大数学学科的数学系建制。从此,数学系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同时,学校聘任韩茂安教授任数学系常务副系主任并全面主持数学系工作。2002年8月韩茂安带队率数学系32人团队赴北京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并被邀作分会学术讲座。

这一时期,系领导提出了“一个龙头、两个翅膀、两条腿走路、三步四宽、处理好四种关系”的建系思路。具体说就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和科研两个翅膀比翼齐飞,在学科梯队建设方面坚持引进和在职培训提高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致力于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宽裕的经济环境、宽容的人际环境、宽敞的办公环境”。

处理好四种关系依次是:

新交大人与老交大人的关系。新进老师常说:“不管我过去在原单位做过哪些工作,到交大以后要从头开始,参与公平竞争。”而原有的老交大人则感到无形的压力,有些老师经历文革,十多年没写过论文

培养一个和一批的关系。当时强调:一个大师级的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就是一面好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下,要凝聚一批有悟性、有干劲、有奉献精神的骨干。引进的重点是和现有学科带头人年龄相差15岁左右的学科梯队的二把手,强调人才不是自封的,要在竞争中自然形成。当时的应用数学系只有3个教研室,但是安排了5位博士担任系和教研室的负责人。系领导班子的年龄从24岁到54岁。

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强调系主任首先要努力成为高等教育的专家。管理干部是教学与管理、科研和管理双肩挑。教师则必须走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教学科研型之路。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要重点搞好科研、要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要有一定量的时间上本科生的课、要参与重要事项的决策。对文革前后毕业的教师,鼓励他们从教学型、勤奋型努力向教学科研型转化。对45岁以下的教师则按跨世纪的标准要求,没有博士学位或拿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不能晋升教授,教学效果不好的也不能晋升。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关系。以老带新,在青年教师中实行导师制,青年教师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的工作,当好助手;教学上,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导师和青年教师同上一门课,导师上20%、听80%;青年教师上80%、听20%。

(二)面向未来,进入数学系发展新阶段(2002~2008)

2002年10月,学校从武汉大学引进王维克教授并聘任为数学系系主任,数学系秉承百年交大的光荣传统,在学校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理科支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创办与交大地位相符、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数学系”的办系目标,坚持“创一流,强特色”的发展思路,以追求卓越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视野,瞄准国际前沿,坚持教学立系、科研兴系、人才强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致力于一流数学系。

1.确定思路,完善布局

2005年5月数学系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与上海交大地位相符、一流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数学系”的办系目标。

经过2006年高端专家咨询会的讨论和建议,特别是2007年4月在学校支持下进行了数学学科发展国际评估,在国际评估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对数学系发展战略和思路进行了完善,明确了数学系和国内外一流数学系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确定了数学系发展定位,凝练了数学学科的发展思路。

2.人才强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2002年,引进了国家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香港求是奖获得者周青教授。此后又先后引进了章璞、肖冬梅等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截至2007年底,全系共有教职工98名,其中专职教师85名,教授22名,副教授4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章璞),“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杨彤),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乐经良),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沈灏);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王亚光)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2003年的51%提高到75%,拥有一批在数学界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数学系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立系,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方略

(1)面向本科生教学。数学系把全校公共数学基础课的建设当作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保持和发展国家工科数学教学优秀基地的地位。根据上海交大和国内很多工科院校已发展成具有理、工、文、管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模式的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包括:结合数学软件进行教学的“微积分与教学软件”课程;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数学系列课程;为起点较高的工科“联读班”和“试点班”开设的因材施教的数学分析课程和大学代数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主的文科数学课程;由青年博士教师群体承担的力求渗透、结合现代数学思想观念的工科数学改革课程;适用医农科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还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数学实验”改革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改革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符合不同类型专业的需求,对上海交大学生整体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2004年4月19日,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评估工作汇报会议在闵行校区举行。教育部高教司马杰、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等出席了会议。工科数学教学基地主任王维克教授就基地建设作了总体汇报。2007年工科数学基地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2)面向研究生教学。数学系强调较高层面上引导学生接受理性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事物中和繁杂无序的数据结果里,寻找和建立内在关系和规律的能力,强化问题数学化模型化的表述能力,掌握选择和设计算法的思想方法,学会结果评估与阐述等数学素养。在全国高校中首先实施“以研究生为本,因才施教,个性化发展”教学管理制度,它以自由选课制,并下设学分底线,上不封顶,对研究生基础课不搞“一刀切”。

(3)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恢复为数学系建制,标志着数学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2004年到2005年,数学系花大力气重点建设了15门重点课,重新规范编写了数学系教学计划,出版了一批优秀教材,进一步构建起具有交大特色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4)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数学系“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入。“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于2004年起步,2005年正式开始运行,首先从招生、硕博联读和提前攻博的考试选拔、资格考试、中期考核等环节着手改革,解决新老培养模式的衔接与整合问题,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附:

2002年,3项教学成果分别获校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3本教材分别入选国家或省部级“十五”重点教材,乐经良等编写的《数学实验》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3年,“高等数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李世栋的《线性代数》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叶中行的《数理金融》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贺才兴的《概率论数理统计》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奖三等奖。7位教师获校优秀教师奖,5本教材分别获得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2004年,乐经良负责的“数学实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章仰文负责的“数学分析”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校精品课程达到6门,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实验”、“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2005年,“线性代数”被评为市精品课程;“概率统计”被评为校精品课程;“工程数学”、“抽象代数”被评为校一类课程。

2006年,乐经良荣获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高等数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年,抓住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契机,全系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以评促建,全面完成迎接上海市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沈灏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叶中行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叶中行的《信息论基础》获得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4.科研兴系,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数学系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重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2006年和2007年修订了科研奖励办法,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鼓励原创性研究;加快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制订有利于出高水平成果的管理制度。

数学系将数学学科与技术研究所更名为数学科学研究所。研究所覆盖了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代数、科学计算等方向。研究所将成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打造优秀科研梯队的重要平台。

附:

2002年,教师发表SCI论文24篇,EI论文4篇,出版有影响的专著1本;承担国家“973”项目2项,获得高校优秀青年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1项;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面上项目12项;“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周国标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筹建了由周青教授负责的“复杂系统研究所”。全年发表SCI论文46篇,新增自然科学基金7项(含2项青年基金项目);在研的国家基金项目18项,其中“972”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项目3项。

2004年,应用数学专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系发表论文共计96篇,其中SCI论文52篇;在研的国家基金项目17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2项;申请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1项;苏育才教授的“典型李超代数和非阶化李代数的结构和表示”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共发表科研论文108篇,其中SCI论文72篇,数学学科SCI论文数居全国第二。在研项目共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含重点项目4项);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含主持或者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全年科研经费共计170万元。

2006年,共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62篇。全系在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含主持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1项,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4项;新申请到面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新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1项、获得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项、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项。全年科研经费共计187.4万元。

2007年,全系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46篇,其中SCI论文76篇,EI论文25篇。章璞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5.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2002年以来数学系强调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发展问题上瞄准前沿,有国际化视野,与国外高水平的院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形式,积极扩大海内外学术交流,加强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借鉴国际知名院系的成功经验,加快数学系的发展,提升数学系在数学界的影响力。

附:

2002年5月24日至28日,数学系主办“第四届组合论国际学术会议”,来自10个国家的数学家以及60位来自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数学家出席会议,其中16位国内外知名数学家做大会报告,64位学者做了分组报告。报告内容涉及组合计数、组合设计、组合矩阵论、有限稽核、编码与密码理论机器应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会议共收到52篇论文,编成第四届组合论国际会议论文集,作为国际著名刊物《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的特辑出版。

2002年8月14日至17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复分析卫星会议”在我校召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院长杨乐、美国科学院院士格林(F.Gehring)、波兰数学院院士波亚斯基(B.Bojarski)、普渡大学艾勒门科(A.Eremenko)以及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60位外国学者以及120位中国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应用复分析、复动力系统、双曲几何与Kleimian群、拟共形映射、黎曼曲面、Teichmuller空间、值分布理论等相关课题”。

2002年3月香港城市大学理学院王世全率团来访,双方达成数学交流与合作协议。

2002年,数学系和America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联合主办国际数学学术期刊《Comm.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2002年第一期出版。

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资深教授刘太平、德国马普数学所J.Jost、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副所长辛周平、中科院院士石钟慈等应邀作报告;实行每两周一次的博士后与青年教师报告会制度。

2003年12月20日至22日,由数学系主办的“高维守恒律及相关问题国际会议”在校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挪威、香港、中国大陆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03年10月数学系与华东师大联合主办了“第五届全国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会议”。

2004年度邀请境外专家共计50人次来访(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Cathleen·Morawetz教授等)共作了近50场学术报告,其中18人次得到校内聘请外籍专家重点项目的部分资助;本年度共计派出教师近30人次出境进行访问讲学和进修,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5年5月14至18日,由数学系主办的“第五届组合论国际学术会议”在本校召开。会议共有代表81人,其中国外代表27人,分别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会议期间,国内外学者就组合计数,组合设计、有限几何,组合矩阵论和密码学等方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地交流。6月20日至23日,由我校数学系承办、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协办的“第四届国际科学计算及应用研讨会”在我校举行。9月11日到18日,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先生来校访问,为师生们作了题为《数学—应用—成才》的精彩报告,并和青年教师一起召开学术座谈会。

2006年,全年有国内外专家学者61人次来访,包括中科院杨乐院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Alberto Bressan、美国科学院院士Nancy Kopell,共作学术报告会共89场;全年派30余人次出国出境访问和开展合作。全年召开了3次学术会议。4月13至16日,主办了“非线性发展方程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7至12日,主办了“守恒律及分子动力方程国际学术会议”;11月24至26日,主办了“全国奇异摄动学术研讨会”。6月12日,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波士顿大学数学系Nancy Kopell教授被聘为我校的顾问教授;9月12日,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和计算机工程系金芳蓉教授被聘为我校顾问教授;11月10日,香港建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世荣博士被聘为我校顾问教授。

2007年,开设“名师讲数学”讲坛,全年共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98人次访问,其中包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和生教授、彭实戈教授、郭柏灵教授,德国马普数学研究所所长Juergen Jost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Michael Deza教授,德国Bielefeld大学数学系Claus Michael Ringel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刘太平教授,英国剑桥大学Arieh Iserles教授等一批著名数学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展科研合作,为数学系师生作了近百场学术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