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年)

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年)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当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进入市场后,外国企业往往通过降价倾销的方式将这些民族企业击垮。此外,中国民族工业在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也同样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长期处于纯粹的技术与设备引进阶段,缺乏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由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次失败,一些实权派官员和贵族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外国侵略者。因此,他们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的目的。这一场运动的主题是将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机器的使用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到中国,包括编练新式海陆军,购买和仿造枪炮舰船,开办新式学堂与选派留学生,创办使用外国机械的中国近代企业等。为了解决创办以“求强”为目的的军事工业所面临的财政等方面的问题,早期的洋务运动通过官办的方式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专门设立枪炮、船舰和弹药工厂,如江南制造总局、船政局、天津机械局等。后期的洋务运动开始纷纷创办以“求富”为目标的民用工业。例如,采矿、冶炼、纺织等企业,其经营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例如,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等都属于官督商办类型的企业。

然而,无论是军用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存在一样的问题,这些企业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全部需要外国进口,核心技术人员也主要由外国人担任。此外,由于仅仅有几个零散不成规模的企业,而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企业的发展和经营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同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铁路作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尽管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军事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却极为缓慢,甚至出现过已建成的铁路被拆毁的事件。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告终。这次失败意味着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的成果损失殆尽,进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这也标志着试图单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经济与社会体制实现救国强国的奢望破灭。

图2-1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随着洋纱、洋布等外国工业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大量破产,再加上传统商品社会的没落,这些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并开始在传统的缫丝、轧花、榨油、碾米等行业中使用机器生产来代替手工。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872—1894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大约有50多个,总资本500万银元左右。由于资本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企业往往集中于轻工业,一般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希望从中国获取廉价工业原料,并对中国进行工业品的倾销,也不希望有过于强大的中国竞争对手。因此,当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进入市场后,外国企业往往通过降价倾销的方式将这些民族企业击垮。同时,由于传统的守旧势力不愿意看到自身的利益受损,因此也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压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此外,中国民族工业在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也同样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长期处于纯粹的技术与设备引进阶段,缺乏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中外企业往往倾向于使用当时特别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而是价格昂贵的机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密集型产业难以在当时的中国找到立足之地,中国企业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国外技术。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从原始的商品倾销,逐步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模式,这也让中国同时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入地。据有关统计显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总投资额从战争前的不足3亿美元,到1902年激增到15亿美元。在这一阶段,由于清政府的控制能力下降,对民族资本的束缚也有所放松,民营资本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从1900年的156家近代企业增加到1911年的500家左右,资本也由5000多万元,增加到1亿元左右。然而与外国企业相比,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规模上远远地落于下风,与早期的民族工业发展类似,这一阶段的中国民族工业依然集中于轻工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行业,同时还有一些卷烟、造纸、火柴、玻璃等轻工业。在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发展极为缓慢,机器工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设备与技术都非常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